【共運 史話 】鄭宇碩 ︰對 青少年 教育 的 重視
希特勒 認為 教育 的 最 重要 功能 就是 保證 青少年 忠於 納粹 政權 ,保證 納粹 政權 能 維持 一千年。 他 非常重視 體育 ,要求 學校 提倡 民族 的 自豪感 和 民族 的 優越感。 納粹 掌權 後 ,學校 原有 的 教科書 要 更換 ,納粹 教師 組織 幫忙 印發 新 的 教材。 1934年 一月 ,政府 發出 文件 要求 學校 以 納粹 政黨 的 意識形態 教育 學生。
納粹 年代 ,中小學生 經常 以 納粹 青年 組織 的 制服 作為 校服。 每 一節課 老師 進入 課室 後 ,學生 均 起立 向 希特勒 敬禮 ,真 有點 中國 文革時期 的 風氣。 在 大學 層面 ,納粹 政權 一 開始 就 成功 爭取 到 保守 、右翼 教授 和 學生 組織 的 支持 ,大力 排斥 猶太裔 及 左傾 的 教授。 換言之 ,大學 成為 思想 領域 的 戰場 ,納粹 政權 全力 進行 政治 鬥爭 、政治 清洗。
到 1938年 ,大概 三分 二 的 小學教師 參與 了 為 時 一個月 的 特別 訓練營 ;校長 亦 接到 指示 要 開除 拒絕 支持 希特勒 的 教師。 當時 納粹 的 青年 組織 有 八千名 全職 的 幹事 ,還有 七十二 萬名 兼職 的 幹事 ,後者 多 來自 教師隊伍。
中共 政權 同樣 非常重視 青少年 教育 ,中小學 就 有 少年 先鋒隊 的 組織 ,高中 大學 階段 有 共青團。 大學 階段 有 政治 輔導員 負責 大學生 的 思想 政治 工作。 文革時期 非常 著重 學生 的 出身 、階級 成份 、政治 表現 等。 改革開放 以來 ,「專 」壓倒 了 「紅 」,學業 優異者 有 較佳 機會 入團 、入黨。
年青 的 大學生 在 上 世紀 七十年代 末 、八十年代 初有 拒絕 被 吸納 入團 、入黨 的 傾向。 到 了 九十年代 ,多數 大學生 轉為 務實 ,有 機會 入團 、入黨 ,視為 發展 個人 事業 的 好 機會。 至於 對 社會主義 的 認同 和 承擔 ,大學生 與 黨組織 均 不會 過份 重視。
從 天安門 事件 到 2011年 中東 、北非 的 「茉莉花 革命 」,中共 領導人 瞭解 年青 一代 的 不滿 很 容易 成為 社會 、政治 動盪 的 成因。 1989年 後 大學 新生 必須 接受 愛國 軍事訓練 ;胡錦濤 年代 中共 投入 相當 資源 提升 大學 的 思想 政治 教育 課程 的 吸引力 ;到 習近平 年代 ,上述 思想 政治 教育 課程 重點 在 排斥 西方 自由主義 的 思潮。 從 胡錦濤 時期 開始 ,投考 大學 和 研究生 課程 均 要 通過 政治 考試 ,內容 主要 包括 馬列主義 、國家 政策 和 中國 傳統 文化。
中共 當局 一方面 嚴控 大學生 從 互聯網 所 能 接觸 的 資訊 ,另一方面 又 以 民族主義 和 愛國主義 相 號召。 1999年 大學生 抗議 北約 巡航導彈 轟炸 貝爾格萊德 的 中國大使館 就是 一個 明顯 的 例子。 大學生 希望 祖國 富強 的 赤子之心 ,很 容易 成為 支持 政權 的 力量。
就 以 最近 香港 的 反修 例 運動 為例 ,中共 在 國內 主要 宣傳 為 香港市民 要求 獨立 、勾結 西方 國家 、威脅 中國 國家 的 主權 和 安全。 這樣 的 宣傳 相當 成功 地 贏得 國內 輿論 的 支持。 至於 海外 的 中國 學生 ,不少 被 動員 到 香港 學生 組織 的 活動 去 踩場。
這 當然 反映 當地 中國 使領館 的 動員 能力。 中國 留學生 為 膚淺 的 愛國主義 所 動員 ,另一方面 亦 明白 當地 使領館 就 他們 行為 的 報告 ,會 影響 到 他們 出入境 的 自由 和 畢業 後 找 工作 的 機會。 當然 ,不少 中國 留學生 的 名貴 跑車 讓 香港 學生 和 當地 社會 側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