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Χρησιμοποιούμε cookies για να βελτιώσουμε τη λειτουργία του LingQ. Επισκέπτοντας τον ιστότοπο, συμφωνείς στην πολιτική για τα cookies.


image

三國演義 -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, 第八十五回:劉先主遺詔託孤兒,諸葛亮安居平五路

第八十五回 :劉 先主 遺詔 託 孤兒 ,諸葛亮 安居 平 五路

卻說 章武 二年 夏 六月 , 東吳 陸遜 , 大破 蜀 兵 於 猇 亭 彝陵 之 地 ; 先主 奔回 白帝城 , 趙 雲引兵 據守 。 忽 馬良 至 , 見 大軍 已敗 , 懊悔 不及 , 將 孔明之 言 , 奏知 先主 。 先主 歎 曰 : 「 朕 早 聽 丞相 之 言 , 不致 今日 之敗 ! 今 有何面目 復 回 成都 見 群臣 乎 ! 」 遂 傳旨 就 白帝城 駐紮 , 將 館驛 改為 永安 宮 。 人報 馮習 、 張南 、 傅彤 、 程畿 、 沙摩柯 等 皆 歿 於 王事 , 先主 傷感 不已 。 又 近臣 奏稱 :「 黃權 引 江北 之兵 , 降魏 去 了 。 陛下 可將 彼 家屬 送 有司 問罪 。 」 先主 曰 :「 黃權 被 吳兵 隔斷 在 江北岸 , 欲 歸無路 , 不得已 降魏 : 是 朕 負權 , 非權負 朕 也 。 何必 罪其 家屬 ? 」 仍給 祿米 以養 之 。

卻說 黃權 降魏 , 諸將 引見 曹丕 。 丕 曰 :「 卿 今降 朕 , 欲 追慕 於 陳 、 韓耶 ? 」 權泣 而 奏 曰 :「 臣 受 蜀 帝之恩 殊遇 甚厚 , 令臣 督諸 軍 於 江北 , 被 陸遜 絕斷 。 臣 歸 蜀 無路 , 降吳 不可 , 故來 投 陛下 。 敗軍之將 , 免死 為幸 , 安敢 追慕 於 古人 耶 ? 」 丕 大喜 , 遂 拜 黃權 為 鎮南 將軍 。 權 堅辭 不 受 。 忽 近臣 奏 曰 :「 有 細作 人自 蜀中 來 , 說 蜀 主將 黃權 家屬 盡 皆 誅 戮 。」 權曰 :「 臣 與 蜀 主 , 推誠 相信 , 知臣 本心 , 必 不肯 殺臣 之 家小 也 。」 丕 然 之 。 後 人有 詩責 黃權 曰 : 降吳 不可 卻 降 曹 , 忠義 安 能事 兩朝 ? 堪 歎 黃權 惜 一死 , 紫陽 書法 不 輕 饒 。

曹丕問 賈詡 曰 :「 朕 欲 一統天下 : 先取 蜀乎 ? 先取 吳乎 ? 」 詡 曰 :「 劉備 雄才 , 更 兼 諸葛亮 善能 治國 ; 東吳 孫權 , 能識 虛實 , 陸遜見 屯兵 於 險要 隔江 泛湖 , 皆 難 卒 謀 。 以 臣觀 之 , 諸將 之中 , 皆 無 孫權 、 劉備 敵手 。 雖以 陛下 天威 臨之 , 亦 未 見 萬全 之勢 也 。 只 可持 守 , 以待 二國 之變 。」

丕 曰 :「 朕 已遣 三路 大兵 伐吳 , 安有 不勝 之理 ? 」 尚書 劉曄 曰 :「 近 東吳 陸遜 , 新 破蜀兵 七十萬 , 上下齊心 , 更 有 江湖 之阻 , 不可 卒 制 。」 陸遜 多謀 , 必有 準備 。」 丕 曰 :「 卿 前 勸朕伐吳 , 今 又 諫阻 , 何 也 ? 」 曄 曰 :「 時有 不同 也 : 昔 東吳 累敗 於 蜀 , 其勢 頓挫 , 故可擊 耳 ; 今 既 獲 全勝 , 銳氣 百倍 , 未可攻 也 。」

丕 曰 :「 朕 意 已決 , 卿 勿 復 言 。」 遂 引 御林軍 親往 接應 三路 兵馬 。 早有 哨馬報 說 東 吳 已有 準備 : 令呂範 引兵 拒住 曹休 , 諸葛瑾 引兵 在 南郡 拒住 曹真 , 朱桓引 兵當 住濡須 以 拒 曹仁 。 劉曄 曰 :「 既有 準備 , 去 恐 無益 。」 丕 不 從 , 引兵 而 去 。

卻說 吳將 朱桓 , 年方 二十七歲 , 極有 膽略 , 孫權 甚愛之 ; 時 督軍 於 濡須 , 聞 曹仁引 大軍 去取 羨溪 , 桓 遂 盡 撥 軍守 把 羨溪 去 了 , 止留 五千 騎 守城 。 忽報 曹仁令 大將 常雕 同諸 葛虔 、 王雙 , 引 五萬 精兵 飛奔 濡須 城來 。 眾軍皆有 懼色 。

桓 按 劍 而言 曰 :「 勝負 在將 , 不在 兵 之 多寡 。 兵法云 ;『 客兵 倍 而 主兵 半者 , 主兵 尚 能 勝於 客兵 。 』 今 曹仁 千里 跋涉 , 人馬 疲困 。 吾 與 汝 等 , 共據 高城 , 南臨 大江 , 北背 山險 , 以逸待勞 , 以主制 客 : 以主制 客 ; 此 乃 百戰百勝 之勢 。 雖 曹丕 自來 , 尚 不足 憂 , 況仁 等 耶 ? 」 於是 傳令 , 教眾 軍 偃旗息鼓 , 只作 無人 守 把 之狀 。

且說 魏將 先鋒 常雕 , 領 精兵 來 取濡須 城 , 遙望 城上 並無 軍馬 。 雕 催 軍 急進 , 離城 不 遠 , 一聲 砲 響 , 旌旗 齊豎 。 朱桓 橫刀 飛馬 而出 , 直取 常雕 。 戰不 三合 , 被 桓 一刀斬 常雕 於 馬 下 。 吳兵 乘勢 衝殺 一陣 , 魏兵 大敗 , 死者 無數 。 朱桓 大勝 , 得 了 無數 旌旗 軍器 戰馬 。 曹仁領 兵 隨後 到來 , 卻 被 吳兵 從 羨溪 殺出 。 曹仁大 敗 而 退 , 回見 魏主 , 細奏 大敗 之 事 。 丕 大驚 。

正議 之間 , 忽 探馬 報 :「 曹真 、 夏侯尚 圍 了 南郡 , 被 陸遜 伏兵 於 內 , 諸葛瑾 伏兵 於 外 , 內外夾攻 , 因此 大敗 。」 言 未 畢 , 忽 探馬 又 報 :「 曹休 亦 被 呂範 殺敗 。」 丕 聽 知 三 路兵敗 , 乃 喟然 歎 曰 :「 朕 不 聽 賈詡 、 劉曄之言 , 果有 此敗 ! 」 時值 夏天 , 大疫 流行 , 馬步軍 十死 六七 , 遂 引軍回 洛陽 。 吳 、 魏 自此 不 和 。

卻說 先主 在 永安 宮 染病 不起 , 漸漸 沈重 。 至章 武 三年 夏 四月 , 先主 知病入 四肢 ; 又 哭關 、 張二弟 , 其 病愈 深 , 兩目 昏花 , 厭見 侍從 之 人 ; 乃 叱 退 左右 , 獨臥 於 龍 榻 之上 。 忽然 陰風 驟起 , 將燈 吹搖 , 滅而 復明 。 只見 橙影 之下 , 二人 侍立 。 先主 怒 曰 ;「 朕 心緒 不 寧 , 教汝等且 退 , 何故 又 來 ! 」 叱 之 不 退 。 先主 起而視 之 : 上首 乃雲長 , 下首 乃翼德 也 。 先主 大驚 曰 :「 二弟 原來 尚 在 ! 」 雲長 曰 :「 臣 等 非人 , 乃是 鬼 也 。 上帝 以臣 二人 平生 不失 信義 , 皆 敕命 為神 。 哥哥 與 兄弟 聚會 不遠 矣 。」

先主 扯定 大哭 。 忽然 驚覺 : 二弟 不見 。 即喚 從 人問 之 , 時正 三 更 。 先主 歎 曰 :「 朕 不久 於 人世 矣 ! 」 遂 遣使 往 成都 , 請 丞相 諸葛亮 、 尚書令 李嚴 等 , 星 夜來 永安 宮 , 聽受 遺命 。 孔明 等 與 先主 次子 魯 王劉永 、 梁王 劉理 , 來 永安 宮見帝 , 留 太子 劉禪 守 成都 。 且說 孔明 到 永安 宮 , 見 先主 病危 , 慌忙 拜伏 於 龍 榻 之下 。 先主 傳旨 , 請 孔明坐 於 龍 榻 之 側 , 撫其 背 曰 :「 朕 自得 丞相 , 幸 成帝業 ; 何期 智識 淺陋 , 不納 丞相 之 言 , 自取 其敗 。 悔恨 成疾 , 死 在 旦夕 。」 嗣子 孱弱 , 不得不 以 大事 相 託 。」 言 訖 , 淚流滿面 。 孔明亦 涕 泣 曰 :「 願 陛下 善保 龍體 , 以 副 天下 之望 ! 先主 以目 遍視 , 只見 馬良之 弟馬謖 在 傍 , 先主 令且 退 。 謖 退出 , 先 主謂 孔明曰 :「 丞相 觀馬謖 之 才 何如 ? 」 孔明曰 :「 此人 亦 當世 之 英才 也 。」 先主 曰 :「 不然 。 朕 觀此 人 , 言過其實 , 不可 大 用 。 丞相 宜深察 之 。」

分付 畢 , 傳旨 召 諸臣入 殿 , 取 紙筆 寫 了 遺詔 , 遞 與 孔明 而 歎 曰 :「 朕 不 讀書 , 粗知 大略 。 聖人 云 :『 鳥之將 死 , 其鳴 也 哀 ; 人之將死 , 其言也善 。 』 朕 本待 與 卿 等同 滅曹 賊 , 共 扶漢室 ; 不幸 中道 而別 。 煩 丞相 將詔 付與 太子 禪 , 令勿以 為 常言 。 凡事 更 望丞相 之 ! 孔明 等 泣 拜 於 地 曰 :「 願 陛下 將息 龍體 ! 臣 等 盡施 犬馬之勞 , 以報 陛下 知遇之恩 也 。」 先主 命 內侍 扶 起 孔明 , 一手 掩淚 , 一 手執 其手 , 曰 :「 朕 今 死 矣 ! 有 心腹 之 言相告 ! 」 孔明曰 :「 有何 聖諭 ? 」 先主 泣 曰 :「 君才 十倍 曹丕 , 必 能 安邦定國 , 終定 大事 。 若 嗣子 可輔 , 則輔 之 ; 如其 不才 , 君可 自為 成都 之主 。」

孔明聽 畢 , 汗流 遍體 , 手足失措 , 泣 拜 於 地 曰 :「 臣 安敢 不竭 股肱之力 , 效忠 貞 之 節 , 繼之 以死乎 ! 」 言 訖 , 叩頭 流血 。 先主 又 請 孔明坐 於 榻 上 , 喚魯 王劉永 、 梁王 劉理 近前 , 分付 曰 :「 爾 等 皆 記朕言 , 朕 亡 之後 , 爾 兄弟 三人 , 皆 以 父事 丞相 , 不可 怠慢 。 」 言罷 , 遂 命二王 同拜 孔明 。 二王 拜 畢 , 孔明曰 :「 臣 雖 肝腦塗地 , 安能 報 知遇之恩 也 ! 先 主謂 眾官 曰 :「 朕 已 託孤 於 丞相 , 令 嗣子 以父 事 之 。 卿 等 俱 不可 怠慢 , 以負 朕 望 。」 又 囑 趙雲 曰 :「 朕 與 卿 於 患難 之中 , 相從 到 今 , 不想 於此 地 分別 。 卿 可 想 朕 故交 , 早晚 看覷 吾子 , 勿 負朕言 。」 雲泣 拜 曰 :「 臣敢 不效 犬馬之勞 ! 」 先主 又謂 眾官 曰 :「 卿 等 眾官 , 朕 不能 一一分 囑 , 願 皆 自愛 。」 言 畢 , 駕崩 , 壽 六十三歲 : 時章 武 三年 四月 二十四日 也 。 後 杜工部 有 詩 歎 曰 : 蜀 主窺 吳向 三峽 , 崩年 亦 在 永安 宮 。 翠華想 在 空山 外 , 玉殿 虛無 野室 中 。 古廟 杉松巢 水鶴 , 歲時伏臘 走村 翁 。 武侯祠 屋長 鄰近 , 一體 君臣 祭 祀 同 。

先主 駕崩 , 文武 官僚 , 無不 哀傷 , 孔明 率眾 官奉 梓 宮還 成都 。 太子 劉禪 出 城 迎接 靈 柩 , 安於 正殿 之內 。 舉哀 行禮 畢 , 開讀 遺詔 。 詔曰 : 朕 初 得 疾 , 但 下痢 耳 ; 後 轉生 雜病 , 殆不自濟 。 朕 聞 「 人年 五十 , 不稱 夭壽 」。 今 朕 六十 有餘 , 死 復 何恨 。 但 以 汝兄弟 為 念耳 。 勉之 ! 勉之 ! 勿 以 惡小而 為 之 , 勿 以 善小而 不為 。 惟賢 惟德 可以 服 人 ; 汝 父德薄 , 不足 效也吾亡 之後 , 汝 與 丞相 從事 , 事之如父 , 勿 怠 ! 勿忘 ! 汝兄弟 更求 聞達 , 至囑 ! 至囑 !

群臣 讀詔 已 畢 。 孔明曰 :「『 國 不可 一日 無君 』 請 立嗣君 , 以承漢統 。」 乃 立太子 禪即 皇帝 諡位 , 改元 建興 。 加 諸葛亮 為 武鄉侯 , 領 益州牧 。 葬 先主 於惠陵 , 諡 曰 昭烈 皇 帝 。 尊 皇后 吳氏 為 皇太后 。 甘夫人 為昭烈 皇后 。 糜夫人 亦 追 諡 為 皇后 。 陞 賞 群臣 , 大 郝 天下 。

早有 魏 軍 探知 此事 , 報入 中原 。 近臣 奏知 魏主 。 曹丕 大喜 曰 :「 劉備 已亡 , 朕 無憂 矣 。 何不 乘其國 中無主 , 起兵 伐 之 ? 」 賈詡諫 曰 :「 劉備 亡 , 必 託孤 於 諸葛亮 。 亮 感備 知遇之恩 , 必 傾心 竭力 , 扶持 嗣主 。 陛下 不可 倉卒 伐 之 。」

正言間 , 忽一人 從班部 中奮 然而 出 曰 :「 不乘 此時 進兵 , 更待何時 ? 」 眾視 之 , 乃 司馬懿 也 。 丕 大喜 , 遂 問計 於 懿 。 懿 曰 :「 若 只 起 中國 之兵 , 急難 取勝 。 須用 五路 大兵 , 四面 夾攻 , 令 諸葛亮 首尾 不能 救應 , 然後 可圖 。」

丕 問何 五路 ? 懿 曰 :「 可 修書 一封 , 差使 往 遼東 鮮卑 國 , 王 軻比能 , 賂 以金帛 , 令 起 遼西 羌兵 十萬 , 先 從 旱路 取 西平 關 : 此 一路 也 。 再 修書 遣使 齎 官 誥 賞賜 , 直入 南蠻 見 蠻 王孟獲 , 令 起兵 十萬 , 攻打 益州 、 永昌 、 牂 牁 、 越雋 四 郡 , 以擊 西川之 南 : 此 二路 也 。 再 遣使 入吳 修好 , 許以 割地 , 令 孫權 起兵 十萬 , 攻兩川 夾口 , 徑取 涪城 : 此 三路 也 。 又 可 遣使 至 降將 孟達處 , 起上 庸兵 十萬 , 西攻 漢中 : 此 四路 也 。 然後 命 大將軍 曹真為 大 都督 , 提兵 十萬 , 由 京兆 徑出 陽平關 取 西川 : 此 五路 也 。 共 大兵 五十萬 , 五路 並進 。 諸 葛亮 便 有 呂望 之才 , 安能 當此乎 ? 丕 大喜 , 隨即 密遣 能 言官 四員 為 使 前去 ; 又命 曹真為 大 都督 , 領兵 十萬 , 逕 取 陽平 關 。 此時 張 遼 等 一班 舊將 , 皆 封列侯 , 俱 在 冀 、 徐 、 青及 合 淝 等 處 , 據守 關津 隘口 , 故 不 復調 用 。 卻說 蜀漢 後主 劉禪 , 自 即位 以來 , 舊臣 多有 病 亡者 , 不能 細說 。 凡 一應 朝廷 、 選法 、 錢糧 、 詞訟 等 事 , 皆 聽 諸葛丞相 裁處 。 時 後主 未立 皇后 。 孔明 與 群臣 上言 曰 : 「 故 車騎 將軍 張飛 之女 甚賢 , 年 十七歲 , 可納為 正 宮皇后 。」 後主 即納 之 。

建興 元年 秋 八月 , 忽有 邊報 說 :「 魏調 五路 大兵 , 來取 西川 : 第一路 , 曹真為 大都 督 , 起兵 十萬 , 取 陽平關 ; 第二路 , 乃 反將 孟達 , 起上 庸兵 十萬 , 犯 漢中 ; 第三路 , 乃 東吳 孫權 , 起 精兵 十萬 , 取 峽口 入川 ; 第四路 , 乃蠻 王孟獲 , 起蠻 兵 十萬 , 犯 益州 四郡 ; 第五路 , 乃番 王 軻比能 , 起羌兵 十萬 , 犯 西平 關 - 此 五路 軍馬 , 甚 是 利害 。 已先 報知 丞相 , 丞相 不知 為何 , 數日 不出 視事 。」

後主 聽罷 大驚 , 即差 近侍 齎 旨 , 宣召 孔明入 朝 。 使命 去 了 半日 ,「 回報 丞相 府 下 人 言 , 丞相 染病 不 出 。」 後主 轉慌 ; 次日 , 又 命 黃門 侍郎 董允 、 諫議 大夫 杜瓊 , 去 丞相 臥 榻 前 , 告此 大事 。 董 、 杜 二人 , 到 丞相 府 前 , 皆 不得 入 。 杜瓊 曰 :「 先帝 託孤 於 丞相 , 今主上 初 豋 寶位 , 被 曹丕 五路 兵 犯境 , 軍情 至 急 , 丞相 何故 推病 不 出 ? 」 良久 , 門吏 傳 丞相 令 , 言 :「 病體 稍 可 , 明早 出都堂 議事 。」 董 、 杜 二人 歎 息 而 回 。

次日 , 多官 又 來 丞相 府 前 伺侯 。 從早 至晚 , 又 不見 出 。 眾官 惶惶 , 只得 散 去 。 杜瓊 入奏 後主 曰 :「 請 陛下 聖駕 , 親往 丞相 府 問計 。」 後主 即 引多 官入 宮 , 啟 皇太后 。 太后 大驚 , 曰 :「 丞相 何故 如此 ? 有負 先帝 委託 之情 也 ! 我當 自往 。」 董允奏 曰 :「 娘娘 未 可輕往 。 臣料 丞相 必有 有 高明 之見 。 且 待 主上 先往 。 如困 怠慢 , 請 娘娘 於 太廟 中 , 召丞 相問 之 未 遲 。」 太后 依奏 。

次日 , 後主 車駕 親至 相府 。 門吏 見 駕到 , 慌忙 拜伏 於 地 而 迎 。 後主 問曰 ;「 丞相 在 何處 ? 」 門吏 曰 :「 不知 在 何處 。 只有 丞相 鈞 旨 , 教 擋住 百官 , 勿 得輒入 。」 後主 乃下 車 步行 , 獨進 第 三重門 , 見 孔明獨 倚 竹杖 , 在 小 池邊 觀魚 。 後主 在後立 久 , 乃 徐徐 而言 曰 :「 丞相 安樂 否 ? 」 孔明 回顧 , 見 是 後主 , 慌忙 棄杖 , 拜伏 於 地 曰 :「 臣 該 萬 死 ! 」 後主 扶 起 , 問曰 ;「 今 曹丕 分 兵 五路 , 犯境 甚急 , 相父 緣何 不肯 出府 視事 ? 」 孔明 大 笑 , 扶 後主 入 內室 坐定 , 奏 曰 :「 五路 兵至 , 臣安得 不知 ? 臣 非 觀魚 , 有所思 也 。」 後 主曰 :「 如之奈何 ? 」 孔明曰 :「 羌王 軻比能 , 蠻 王孟獲 , 反將 孟達 , 魏將 曹真 : 此四 路 兵 , 臣 已 皆 退去 了 也 。 止 有 孫權 這 一路 兵 , 臣 已有 退兵之計 , 但須 一能 言 之 人 為 使 。 因未得 其人 , 故 熟思 之 。 陛下 何必 憂乎 ? 後主 聽罷 , 又驚又喜 , 曰 :「 相父 果有 鬼神不測 之機 也 ! 願聞 退兵 之策 。」 孔明曰 :「 先帝 以 陛下 付託 與 臣 , 臣 安敢 旦夕 怠慢 ? 成都 眾官 , 皆 不曉 兵法 之妙 , 貴在 使人 不 測 , 豈可 洩漏 於 人 ? 老臣 先知 西番 國王 軻比能 , 引兵 犯 西平 關 ; 臣料 馬超 積祖 西川 人氏 , 素得 羌人 之心 , 羌人以 超為 神威 大將軍 ; 臣 已 先遣 一人 , 星夜 馳 檄 , 令 馬超 緊守 西平 關 , 伏 四路 奇兵 , 每日 交換 , 以兵 拒 之 : 此 一路 不必 憂 矣 。 又 南蠻 孟獲 , 兵犯 四 邵 , 臣 亦 飛 檄 遣 魏延領 一軍左出 右入 , 右出 左入 , 為 疑兵 之計 ; 蠻兵 惟 勇力 , 其心 多疑 , 若見 疑兵 , 必 不敢 進 : 此 一路 又 不足 憂 矣 。 又 知 孟達引 兵出 漢中 ; 孟達 與 李嚴 曾結 生死之交 ; 臣 回 成都 時 , 留李 嚴守 永安 宮 ; 臣 已作 一書 , 只 做 李嚴 親筆 , 令人 送與 孟達 ; 達 必然 推病 不 出 , 以慢 軍心 : 此 一路 又 不足 憂 矣 。 又 知 曹真 引兵 犯 陽平關 ; 此地 險峻 , 可以 保 守 , 臣 已調 趙雲引 一軍守 把 關隘 , 並不 出戰 ; 曹真 若 見 我軍 不 出 , 不久 自退 矣 。」

「 此 四路 兵 俱 不足 憂 。 臣 尚恐 不能 全保 , 又 密調 關興 、 張苞二將 , 各引兵 三萬 , 屯 於 緊要 之 處 , 為 各路 救應 。 此 數處 調遣 之 事 , 皆 不 曾經 由 成都 , 故 無人 知覺 。 只有 東吳 這 一路 兵 , 未必 便動 : 如 見 四路 兵勝 , 川中 危急 , 必來 相攻 ; 若 四路 不濟 , 安肯 動乎 ? 臣料 孫權 想 曹丕 三路 侵吳 之怨 , 必 不肯 從 其言 。 雖然 如此 , 須用 一舌辯 之士 , 逕 往 東吳 , 以 利害 說 之 , 則先 退 東吳 ; 其 四路 之兵 , 何足憂 乎 ? 但 未 得 說 吳之人 , 臣 故 躊躇 。 何 勞 陛下 聖駕 來臨 ? 」 後主 曰 :「 太后 亦 欲 來見 相父 。 今 朕 聞 相父 之 言 , 如夢初覺 , 復 何 憂哉 ! 孔明 與 後主 共飲 數杯 , 送 後主 出府 。 眾官皆環 立於 門外 , 見 後主 面有喜色 。 後主 別 了 孔明 , 上 御車 回朝 。 眾皆 疑惑 不定 。 孔明見 眾官 中 , 一人 仰天 而 笑 , 面亦有 喜色 。 孔 明視 之 , 乃義 陽新 野人 : 姓 鄧 , 名芝 , 字伯苗 ; 現為 戶部 尚書 ; 漢 司馬 鄧禹 之後 。 孔明 暗 令人 留住 鄧芝 。 多官 皆 散 。

孔明 請芝 到 書院 中 , 問芝 曰 :「 今 蜀 、 魏 、 吳鼎分 三國 , 欲 討二國 , 一統 中興 , 當 先伐 何國 ? 」 芝 曰 :「 以 愚意 論 之 , 魏 雖漢賊 , 其勢 甚大 , 急難 搖動 , 當 徐徐 緩圖 。 今 主 上 初登寶 位 , 民心 未安 , 當與 東吳 連合 結為 脣齒 , 一洗 先帝 舊怨 , 此 乃 長久之計 也 。 未審 丞相 鈞意 若何 。」 孔明 大笑 曰 :「 吾 思之久 矣 , 奈未得 其人 , 今日 方得 也 ! 」 芝 曰 :「 丞相 欲 其人何 為 ? 」 孔明曰 :「 吾 欲 使 人 往結 東吳 。 公既能 明此意 , 必能 不辱 君命 。 使 吳之任 , 非公 不可 。」 芝 曰 :「 愚 才智 淺 , 恐 不堪 當 此 重任 。」 孔明曰 :「 吾 來日 奏知 天子 , 便 請伯苗 一行 , 切勿 推辭 。」 芝 應允 而 退 。 至 次日 , 孔明奏 准 後主 , 差 鄧芝 往 說 東吳 。 芝 拜辭 , 望 東吳 而來 。 正是 : 吳人方見 干戈 息 , 蜀 使 還將 玉帛 通 。 未知 鄧芝 此去 若何 , 且 看 下文 分解 。

第八十五回 :劉 先主 遺詔 託 孤兒 ,諸葛亮 安居 平 五路

卻說 章武 二年 夏 六月 , 東吳 陸遜 , 大破 蜀 兵 於 猇 亭 彝陵 之 地 ; 先主 奔回 白帝城 , 趙 雲引兵 據守 。 忽 馬良 至 , 見 大軍 已敗 , 懊悔 不及 , 將 孔明之 言 , 奏知 先主 。 先主 歎 曰 : 「 朕 早 聽 丞相 之 言 , 不致 今日 之敗 ! 今 有何面目 復 回 成都 見 群臣 乎 ! 」 遂 傳旨 就 白帝城 駐紮 , 將 館驛 改為 永安 宮 。 人報 馮習 、 張南 、 傅彤 、 程畿 、 沙摩柯 等 皆 歿 於 王事 , 先主 傷感 不已 。 又 近臣 奏稱 :「 黃權 引 江北 之兵 , 降魏 去 了 。 陛下 可將 彼 家屬 送 有司 問罪 。 」 先主 曰 :「 黃權 被 吳兵 隔斷 在 江北岸 , 欲 歸無路 , 不得已 降魏 : 是 朕 負權 , 非權負 朕 也 。 何必 罪其 家屬 ? 」 仍給 祿米 以養 之 。

卻說 黃權 降魏 , 諸將 引見 曹丕 。 丕 曰 :「 卿 今降 朕 , 欲 追慕 於 陳 、 韓耶 ? 」 權泣 而 奏 曰 :「 臣 受 蜀 帝之恩 殊遇 甚厚 , 令臣 督諸 軍 於 江北 , 被 陸遜 絕斷 。 臣 歸 蜀 無路 , 降吳 不可 , 故來 投 陛下 。 敗軍之將 , 免死 為幸 , 安敢 追慕 於 古人 耶 ? 」 丕 大喜 , 遂 拜 黃權 為 鎮南 將軍 。 權 堅辭 不 受 。 忽 近臣 奏 曰 :「 有 細作 人自 蜀中 來 , 說 蜀 主將 黃權 家屬 盡 皆 誅 戮 。」 權曰 :「 臣 與 蜀 主 , 推誠 相信 , 知臣 本心 , 必 不肯 殺臣 之 家小 也 。」 丕 然 之 。 後 人有 詩責 黃權 曰 : 降吳 不可 卻 降 曹 , 忠義 安 能事 兩朝 ? 堪 歎 黃權 惜 一死 , 紫陽 書法 不 輕 饒 。

曹丕問 賈詡 曰 :「 朕 欲 一統天下 : 先取 蜀乎 ? 先取 吳乎 ? 」 詡 曰 :「 劉備 雄才 , 更 兼 諸葛亮 善能 治國 ; 東吳 孫權 , 能識 虛實 , 陸遜見 屯兵 於 險要 隔江 泛湖 , 皆 難 卒 謀 。 以 臣觀 之 , 諸將 之中 , 皆 無 孫權 、 劉備 敵手 。 雖以 陛下 天威 臨之 , 亦 未 見 萬全 之勢 也 。 只 可持 守 , 以待 二國 之變 。」

丕 曰 :「 朕 已遣 三路 大兵 伐吳 , 安有 不勝 之理 ? 」 尚書 劉曄 曰 :「 近 東吳 陸遜 , 新 破蜀兵 七十萬 , 上下齊心 , 更 有 江湖 之阻 , 不可 卒 制 。」 陸遜 多謀 , 必有 準備 。」 丕 曰 :「 卿 前 勸朕伐吳 , 今 又 諫阻 , 何 也 ? 」 曄 曰 :「 時有 不同 也 : 昔 東吳 累敗 於 蜀 , 其勢 頓挫 , 故可擊 耳 ; 今 既 獲 全勝 , 銳氣 百倍 , 未可攻 也 。」

丕 曰 :「 朕 意 已決 , 卿 勿 復 言 。」 遂 引 御林軍 親往 接應 三路 兵馬 。 早有 哨馬報 說 東 吳 已有 準備 : 令呂範 引兵 拒住 曹休 , 諸葛瑾 引兵 在 南郡 拒住 曹真 , 朱桓引 兵當 住濡須 以 拒 曹仁 。 劉曄 曰 :「 既有 準備 , 去 恐 無益 。」 丕 不 從 , 引兵 而 去 。

卻說 吳將 朱桓 , 年方 二十七歲 , 極有 膽略 , 孫權 甚愛之 ; 時 督軍 於 濡須 , 聞 曹仁引 大軍 去取 羨溪 , 桓 遂 盡 撥 軍守 把 羨溪 去 了 , 止留 五千 騎 守城 。 忽報 曹仁令 大將 常雕 同諸 葛虔 、 王雙 , 引 五萬 精兵 飛奔 濡須 城來 。 眾軍皆有 懼色 。

桓 按 劍 而言 曰 :「 勝負 在將 , 不在 兵 之 多寡 。 兵法云 ;『 客兵 倍 而 主兵 半者 , 主兵 尚 能 勝於 客兵 。 』 今 曹仁 千里 跋涉 , 人馬 疲困 。 吾 與 汝 等 , 共據 高城 , 南臨 大江 , 北背 山險 , 以逸待勞 , 以主制 客 : 以主制 客 ; 此 乃 百戰百勝 之勢 。 雖 曹丕 自來 , 尚 不足 憂 , 況仁 等 耶 ? 」 於是 傳令 , 教眾 軍 偃旗息鼓 , 只作 無人 守 把 之狀 。

且說 魏將 先鋒 常雕 , 領 精兵 來 取濡須 城 , 遙望 城上 並無 軍馬 。 雕 催 軍 急進 , 離城 不 遠 , 一聲 砲 響 , 旌旗 齊豎 。 朱桓 橫刀 飛馬 而出 , 直取 常雕 。 戰不 三合 , 被 桓 一刀斬 常雕 於 馬 下 。 吳兵 乘勢 衝殺 一陣 , 魏兵 大敗 , 死者 無數 。 朱桓 大勝 , 得 了 無數 旌旗 軍器 戰馬 。 曹仁領 兵 隨後 到來 , 卻 被 吳兵 從 羨溪 殺出 。 曹仁大 敗 而 退 , 回見 魏主 , 細奏 大敗 之 事 。 丕 大驚 。

正議 之間 , 忽 探馬 報 :「 曹真 、 夏侯尚 圍 了 南郡 , 被 陸遜 伏兵 於 內 , 諸葛瑾 伏兵 於 外 , 內外夾攻 , 因此 大敗 。」 言 未 畢 , 忽 探馬 又 報 :「 曹休 亦 被 呂範 殺敗 。」 丕 聽 知 三 路兵敗 , 乃 喟然 歎 曰 :「 朕 不 聽 賈詡 、 劉曄之言 , 果有 此敗 ! 」 時值 夏天 , 大疫 流行 , 馬步軍 十死 六七 , 遂 引軍回 洛陽 。 吳 、 魏 自此 不 和 。

卻說 先主 在 永安 宮 染病 不起 , 漸漸 沈重 。 至章 武 三年 夏 四月 , 先主 知病入 四肢 ; 又 哭關 、 張二弟 , 其 病愈 深 , 兩目 昏花 , 厭見 侍從 之 人 ; 乃 叱 退 左右 , 獨臥 於 龍 榻 之上 。 忽然 陰風 驟起 , 將燈 吹搖 , 滅而 復明 。 只見 橙影 之下 , 二人 侍立 。 先主 怒 曰 ;「 朕 心緒 不 寧 , 教汝等且 退 , 何故 又 來 ! 」 叱 之 不 退 。 先主 起而視 之 : 上首 乃雲長 , 下首 乃翼德 也 。 先主 大驚 曰 :「 二弟 原來 尚 在 ! 」 雲長 曰 :「 臣 等 非人 , 乃是 鬼 也 。 上帝 以臣 二人 平生 不失 信義 , 皆 敕命 為神 。 哥哥 與 兄弟 聚會 不遠 矣 。」

先主 扯定 大哭 。 忽然 驚覺 : 二弟 不見 。 即喚 從 人問 之 , 時正 三 更 。 先主 歎 曰 :「 朕 不久 於 人世 矣 ! 」 遂 遣使 往 成都 , 請 丞相 諸葛亮 、 尚書令 李嚴 等 , 星 夜來 永安 宮 , 聽受 遺命 。 孔明 等 與 先主 次子 魯 王劉永 、 梁王 劉理 , 來 永安 宮見帝 , 留 太子 劉禪 守 成都 。 且說 孔明 到 永安 宮 , 見 先主 病危 , 慌忙 拜伏 於 龍 榻 之下 。 先主 傳旨 , 請 孔明坐 於 龍 榻 之 側 , 撫其 背 曰 :「 朕 自得 丞相 , 幸 成帝業 ; 何期 智識 淺陋 , 不納 丞相 之 言 , 自取 其敗 。 悔恨 成疾 , 死 在 旦夕 。」 嗣子 孱弱 , 不得不 以 大事 相 託 。」 言 訖 , 淚流滿面 。 孔明亦 涕 泣 曰 :「 願 陛下 善保 龍體 , 以 副 天下 之望 ! 先主 以目 遍視 , 只見 馬良之 弟馬謖 在 傍 , 先主 令且 退 。 謖 退出 , 先 主謂 孔明曰 :「 丞相 觀馬謖 之 才 何如 ? 」 孔明曰 :「 此人 亦 當世 之 英才 也 。」 先主 曰 :「 不然 。 朕 觀此 人 , 言過其實 , 不可 大 用 。 丞相 宜深察 之 。」

分付 畢 , 傳旨 召 諸臣入 殿 , 取 紙筆 寫 了 遺詔 , 遞 與 孔明 而 歎 曰 :「 朕 不 讀書 , 粗知 大略 。 聖人 云 :『 鳥之將 死 , 其鳴 也 哀 ; 人之將死 , 其言也善 。 』 朕 本待 與 卿 等同 滅曹 賊 , 共 扶漢室 ; 不幸 中道 而別 。 煩 丞相 將詔 付與 太子 禪 , 令勿以 為 常言 。 凡事 更 望丞相 之 ! 孔明 等 泣 拜 於 地 曰 :「 願 陛下 將息 龍體 ! 臣 等 盡施 犬馬之勞 , 以報 陛下 知遇之恩 也 。」 先主 命 內侍 扶 起 孔明 , 一手 掩淚 , 一 手執 其手 , 曰 :「 朕 今 死 矣 ! 有 心腹 之 言相告 ! 」 孔明曰 :「 有何 聖諭 ? 」 先主 泣 曰 :「 君才 十倍 曹丕 , 必 能 安邦定國 , 終定 大事 。 若 嗣子 可輔 , 則輔 之 ; 如其 不才 , 君可 自為 成都 之主 。」

孔明聽 畢 , 汗流 遍體 , 手足失措 , 泣 拜 於 地 曰 :「 臣 安敢 不竭 股肱之力 , 效忠 貞 之 節 , 繼之 以死乎 ! 」 言 訖 , 叩頭 流血 。 先主 又 請 孔明坐 於 榻 上 , 喚魯 王劉永 、 梁王 劉理 近前 , 分付 曰 :「 爾 等 皆 記朕言 , 朕 亡 之後 , 爾 兄弟 三人 , 皆 以 父事 丞相 , 不可 怠慢 。 」 言罷 , 遂 命二王 同拜 孔明 。 二王 拜 畢 , 孔明曰 :「 臣 雖 肝腦塗地 , 安能 報 知遇之恩 也 ! 先 主謂 眾官 曰 :「 朕 已 託孤 於 丞相 , 令 嗣子 以父 事 之 。 卿 等 俱 不可 怠慢 , 以負 朕 望 。」 又 囑 趙雲 曰 :「 朕 與 卿 於 患難 之中 , 相從 到 今 , 不想 於此 地 分別 。 卿 可 想 朕 故交 , 早晚 看覷 吾子 , 勿 負朕言 。」 雲泣 拜 曰 :「 臣敢 不效 犬馬之勞 ! 」 先主 又謂 眾官 曰 :「 卿 等 眾官 , 朕 不能 一一分 囑 , 願 皆 自愛 。」 言 畢 , 駕崩 , 壽 六十三歲 : 時章 武 三年 四月 二十四日 也 。 後 杜工部 有 詩 歎 曰 : 蜀 主窺 吳向 三峽 , 崩年 亦 在 永安 宮 。 翠華想 在 空山 外 , 玉殿 虛無 野室 中 。 古廟 杉松巢 水鶴 , 歲時伏臘 走村 翁 。 武侯祠 屋長 鄰近 , 一體 君臣 祭 祀 同 。

先主 駕崩 , 文武 官僚 , 無不 哀傷 , 孔明 率眾 官奉 梓 宮還 成都 。 太子 劉禪 出 城 迎接 靈 柩 , 安於 正殿 之內 。 舉哀 行禮 畢 , 開讀 遺詔 。 詔曰 : 朕 初 得 疾 , 但 下痢 耳 ; 後 轉生 雜病 , 殆不自濟 。 朕 聞 「 人年 五十 , 不稱 夭壽 」。 今 朕 六十 有餘 , 死 復 何恨 。 但 以 汝兄弟 為 念耳 。 勉之 ! 勉之 ! 勿 以 惡小而 為 之 , 勿 以 善小而 不為 。 惟賢 惟德 可以 服 人 ; 汝 父德薄 , 不足 效也吾亡 之後 , 汝 與 丞相 從事 , 事之如父 , 勿 怠 ! 勿忘 ! 汝兄弟 更求 聞達 , 至囑 ! 至囑 !

群臣 讀詔 已 畢 。 孔明曰 :「『 國 不可 一日 無君 』 請 立嗣君 , 以承漢統 。」 乃 立太子 禪即 皇帝 諡位 , 改元 建興 。 加 諸葛亮 為 武鄉侯 , 領 益州牧 。 葬 先主 於惠陵 , 諡 曰 昭烈 皇 帝 。 尊 皇后 吳氏 為 皇太后 。 甘夫人 為昭烈 皇后 。 糜夫人 亦 追 諡 為 皇后 。 陞 賞 群臣 , 大 郝 天下 。

早有 魏 軍 探知 此事 , 報入 中原 。 近臣 奏知 魏主 。 曹丕 大喜 曰 :「 劉備 已亡 , 朕 無憂 矣 。 何不 乘其國 中無主 , 起兵 伐 之 ? 」 賈詡諫 曰 :「 劉備 亡 , 必 託孤 於 諸葛亮 。 亮 感備 知遇之恩 , 必 傾心 竭力 , 扶持 嗣主 。 陛下 不可 倉卒 伐 之 。」

正言間 , 忽一人 從班部 中奮 然而 出 曰 :「 不乘 此時 進兵 , 更待何時 ? 」 眾視 之 , 乃 司馬懿 也 。 丕 大喜 , 遂 問計 於 懿 。 懿 曰 :「 若 只 起 中國 之兵 , 急難 取勝 。 須用 五路 大兵 , 四面 夾攻 , 令 諸葛亮 首尾 不能 救應 , 然後 可圖 。」

丕 問何 五路 ? 懿 曰 :「 可 修書 一封 , 差使 往 遼東 鮮卑 國 , 王 軻比能 , 賂 以金帛 , 令 起 遼西 羌兵 十萬 , 先 從 旱路 取 西平 關 : 此 一路 也 。 再 修書 遣使 齎 官 誥 賞賜 , 直入 南蠻 見 蠻 王孟獲 , 令 起兵 十萬 , 攻打 益州 、 永昌 、 牂 牁 、 越雋 四 郡 , 以擊 西川之 南 : 此 二路 也 。 再 遣使 入吳 修好 , 許以 割地 , 令 孫權 起兵 十萬 , 攻兩川 夾口 , 徑取 涪城 : 此 三路 也 。 又 可 遣使 至 降將 孟達處 , 起上 庸兵 十萬 , 西攻 漢中 : 此 四路 也 。 然後 命 大將軍 曹真為 大 都督 , 提兵 十萬 , 由 京兆 徑出 陽平關 取 西川 : 此 五路 也 。 共 大兵 五十萬 , 五路 並進 。 諸 葛亮 便 有 呂望 之才 , 安能 當此乎 ? 丕 大喜 , 隨即 密遣 能 言官 四員 為 使 前去 ; 又命 曹真為 大 都督 , 領兵 十萬 , 逕 取 陽平 關 。 此時 張 遼 等 一班 舊將 , 皆 封列侯 , 俱 在 冀 、 徐 、 青及 合 淝 等 處 , 據守 關津 隘口 , 故 不 復調 用 。 卻說 蜀漢 後主 劉禪 , 自 即位 以來 , 舊臣 多有 病 亡者 , 不能 細說 。 凡 一應 朝廷 、 選法 、 錢糧 、 詞訟 等 事 , 皆 聽 諸葛丞相 裁處 。 時 後主 未立 皇后 。 孔明 與 群臣 上言 曰 : 「 故 車騎 將軍 張飛 之女 甚賢 , 年 十七歲 , 可納為 正 宮皇后 。」 後主 即納 之 。

建興 元年 秋 八月 , 忽有 邊報 說 :「 魏調 五路 大兵 , 來取 西川 : 第一路 , 曹真為 大都 督 , 起兵 十萬 , 取 陽平關 ; 第二路 , 乃 反將 孟達 , 起上 庸兵 十萬 , 犯 漢中 ; 第三路 , 乃 東吳 孫權 , 起 精兵 十萬 , 取 峽口 入川 ; 第四路 , 乃蠻 王孟獲 , 起蠻 兵 十萬 , 犯 益州 四郡 ; 第五路 , 乃番 王 軻比能 , 起羌兵 十萬 , 犯 西平 關 - 此 五路 軍馬 , 甚 是 利害 。 已先 報知 丞相 , 丞相 不知 為何 , 數日 不出 視事 。」

後主 聽罷 大驚 , 即差 近侍 齎 旨 , 宣召 孔明入 朝 。 使命 去 了 半日 ,「 回報 丞相 府 下 人 言 , 丞相 染病 不 出 。」 後主 轉慌 ; 次日 , 又 命 黃門 侍郎 董允 、 諫議 大夫 杜瓊 , 去 丞相 臥 榻 前 , 告此 大事 。 董 、 杜 二人 , 到 丞相 府 前 , 皆 不得 入 。 杜瓊 曰 :「 先帝 託孤 於 丞相 , 今主上 初 豋 寶位 , 被 曹丕 五路 兵 犯境 , 軍情 至 急 , 丞相 何故 推病 不 出 ? 」 良久 , 門吏 傳 丞相 令 , 言 :「 病體 稍 可 , 明早 出都堂 議事 。」 董 、 杜 二人 歎 息 而 回 。

次日 , 多官 又 來 丞相 府 前 伺侯 。 從早 至晚 , 又 不見 出 。 眾官 惶惶 , 只得 散 去 。 杜瓊 入奏 後主 曰 :「 請 陛下 聖駕 , 親往 丞相 府 問計 。」 後主 即 引多 官入 宮 , 啟 皇太后 。 太后 大驚 , 曰 :「 丞相 何故 如此 ? 有負 先帝 委託 之情 也 ! 我當 自往 。」 董允奏 曰 :「 娘娘 未 可輕往 。 臣料 丞相 必有 有 高明 之見 。 且 待 主上 先往 。 如困 怠慢 , 請 娘娘 於 太廟 中 , 召丞 相問 之 未 遲 。」 太后 依奏 。

次日 , 後主 車駕 親至 相府 。 門吏 見 駕到 , 慌忙 拜伏 於 地 而 迎 。 後主 問曰 ;「 丞相 在 何處 ? 」 門吏 曰 :「 不知 在 何處 。 只有 丞相 鈞 旨 , 教 擋住 百官 , 勿 得輒入 。」 後主 乃下 車 步行 , 獨進 第 三重門 , 見 孔明獨 倚 竹杖 , 在 小 池邊 觀魚 。 後主 在後立 久 , 乃 徐徐 而言 曰 :「 丞相 安樂 否 ? 」 孔明 回顧 , 見 是 後主 , 慌忙 棄杖 , 拜伏 於 地 曰 :「 臣 該 萬 死 ! 」 後主 扶 起 , 問曰 ;「 今 曹丕 分 兵 五路 , 犯境 甚急 , 相父 緣何 不肯 出府 視事 ? 」 孔明 大 笑 , 扶 後主 入 內室 坐定 , 奏 曰 :「 五路 兵至 , 臣安得 不知 ? 臣 非 觀魚 , 有所思 也 。」 後 主曰 :「 如之奈何 ? 」 孔明曰 :「 羌王 軻比能 , 蠻 王孟獲 , 反將 孟達 , 魏將 曹真 : 此四 路 兵 , 臣 已 皆 退去 了 也 。 止 有 孫權 這 一路 兵 , 臣 已有 退兵之計 , 但須 一能 言 之 人 為 使 。 因未得 其人 , 故 熟思 之 。 陛下 何必 憂乎 ? 後主 聽罷 , 又驚又喜 , 曰 :「 相父 果有 鬼神不測 之機 也 ! 願聞 退兵 之策 。」 孔明曰 :「 先帝 以 陛下 付託 與 臣 , 臣 安敢 旦夕 怠慢 ? 成都 眾官 , 皆 不曉 兵法 之妙 , 貴在 使人 不 測 , 豈可 洩漏 於 人 ? 老臣 先知 西番 國王 軻比能 , 引兵 犯 西平 關 ; 臣料 馬超 積祖 西川 人氏 , 素得 羌人 之心 , 羌人以 超為 神威 大將軍 ; 臣 已 先遣 一人 , 星夜 馳 檄 , 令 馬超 緊守 西平 關 , 伏 四路 奇兵 , 每日 交換 , 以兵 拒 之 : 此 一路 不必 憂 矣 。 又 南蠻 孟獲 , 兵犯 四 邵 , 臣 亦 飛 檄 遣 魏延領 一軍左出 右入 , 右出 左入 , 為 疑兵 之計 ; 蠻兵 惟 勇力 , 其心 多疑 , 若見 疑兵 , 必 不敢 進 : 此 一路 又 不足 憂 矣 。 又 知 孟達引 兵出 漢中 ; 孟達 與 李嚴 曾結 生死之交 ; 臣 回 成都 時 , 留李 嚴守 永安 宮 ; 臣 已作 一書 , 只 做 李嚴 親筆 , 令人 送與 孟達 ; 達 必然 推病 不 出 , 以慢 軍心 : 此 一路 又 不足 憂 矣 。 又 知 曹真 引兵 犯 陽平關 ; 此地 險峻 , 可以 保 守 , 臣 已調 趙雲引 一軍守 把 關隘 , 並不 出戰 ; 曹真 若 見 我軍 不 出 , 不久 自退 矣 。」

「 此 四路 兵 俱 不足 憂 。 臣 尚恐 不能 全保 , 又 密調 關興 、 張苞二將 , 各引兵 三萬 , 屯 於 緊要 之 處 , 為 各路 救應 。 此 數處 調遣 之 事 , 皆 不 曾經 由 成都 , 故 無人 知覺 。 只有 東吳 這 一路 兵 , 未必 便動 : 如 見 四路 兵勝 , 川中 危急 , 必來 相攻 ; 若 四路 不濟 , 安肯 動乎 ? 臣料 孫權 想 曹丕 三路 侵吳 之怨 , 必 不肯 從 其言 。 雖然 如此 , 須用 一舌辯 之士 , 逕 往 東吳 , 以 利害 說 之 , 則先 退 東吳 ; 其 四路 之兵 , 何足憂 乎 ? 但 未 得 說 吳之人 , 臣 故 躊躇 。 何 勞 陛下 聖駕 來臨 ? 」 後主 曰 :「 太后 亦 欲 來見 相父 。 今 朕 聞 相父 之 言 , 如夢初覺 , 復 何 憂哉 ! 孔明 與 後主 共飲 數杯 , 送 後主 出府 。 眾官皆環 立於 門外 , 見 後主 面有喜色 。 後主 別 了 孔明 , 上 御車 回朝 。 眾皆 疑惑 不定 。 孔明見 眾官 中 , 一人 仰天 而 笑 , 面亦有 喜色 。 孔 明視 之 , 乃義 陽新 野人 : 姓 鄧 , 名芝 , 字伯苗 ; 現為 戶部 尚書 ; 漢 司馬 鄧禹 之後 。 孔明 暗 令人 留住 鄧芝 。 多官 皆 散 。

孔明 請芝 到 書院 中 , 問芝 曰 :「 今 蜀 、 魏 、 吳鼎分 三國 , 欲 討二國 , 一統 中興 , 當 先伐 何國 ? 」 芝 曰 :「 以 愚意 論 之 , 魏 雖漢賊 , 其勢 甚大 , 急難 搖動 , 當 徐徐 緩圖 。 今 主 上 初登寶 位 , 民心 未安 , 當與 東吳 連合 結為 脣齒 , 一洗 先帝 舊怨 , 此 乃 長久之計 也 。 未審 丞相 鈞意 若何 。」 孔明 大笑 曰 :「 吾 思之久 矣 , 奈未得 其人 , 今日 方得 也 ! 」 芝 曰 :「 丞相 欲 其人何 為 ? 」 孔明曰 :「 吾 欲 使 人 往結 東吳 。 公既能 明此意 , 必能 不辱 君命 。 使 吳之任 , 非公 不可 。」 芝 曰 :「 愚 才智 淺 , 恐 不堪 當 此 重任 。」 孔明曰 :「 吾 來日 奏知 天子 , 便 請伯苗 一行 , 切勿 推辭 。」 芝 應允 而 退 。 至 次日 , 孔明奏 准 後主 , 差 鄧芝 往 說 東吳 。 芝 拜辭 , 望 東吳 而來 。 正是 : 吳人方見 干戈 息 , 蜀 使 還將 玉帛 通 。 未知 鄧芝 此去 若何 , 且 看 下文 分解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