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We use cookies to help make LingQ better. By visiting the site, you agree to our cookie policy.

image

The Korean War, 11.韩战系列第十一讲 和平幻灭·上

11. 韩战 系列 第十一 讲 和平 幻灭 · 上

韓戰 系列 第十一 講 和平 幻滅 · 上

一 、 中國 出兵 以來 的 戰況 回顧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韓戰 系列 節目 。

在 之前 的 十講 中 , 我們 回顧 了 韓戰 的 起源 和 韓戰 頭 半年 的 戰爭 進程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進行 第十一 講 《 和平 幻滅 · 上 》, 講述 韓戰 爆發 半年 後 自由 世界 所 做 的 一次 和平 努力 , 以及 共產 極權 陣營 是 如何 拒絕 和平 的 。

和 往常 一樣 , 我們 還 是從 一個 歷史 場景 說起 。

那 是 1950 年 12 月 31 日 的 黃昏時分 , 三八線 上 的 臨津江 畔 風雪交加 , 氣溫 為 零下 20 攝氏度 。

下午 4 時 40 分 , 在 臨津江 北岸 , 隱蔽 了 多日 的 中 共軍 重炮 部隊 突然 開火 , 拉開 了 中 共軍 所謂 “ 第三次 戰役 ” 的 序幕 。

由於 中 共軍 的 炮擊 是 突然 開始 的 , 南岸 的 聯合 國軍 炮兵 一時 沒有 準備 , 遭到 了 火力 壓制 。

二十多分鐘 後 , 中 共軍 的 炮擊 停止 , 中共 步兵 越過 冰封 的 臨津江 , 向 南岸 士氣 低落 的 聯合 國軍 發起 了 猛攻 。

在 整條 戰線 上 , 超過 30 萬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大舉 跨過 三八線 , 入侵 了 三八線 以南 的 大韓民國 領土 。

這 一刻 , 歷史 以 更 大 的 規模 , 重演 了 半年前 戰爭 爆發 時 的 那一刻 。

( 日本 陸戰 史 普及 會編 :《 朝鮮戰爭 》 第七卷 第三章 ;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九章 )

那麼 , 共產 極權 軍隊 何以 敢於 第二次 跨過 三八線 , 並 再次 成為 可恥 的 入侵者 ?

他們 的 通盤 打算 , 究竟 是 怎樣 的 ?

在 這 一幕 發生 之前 , 自由 世界 又 作出 過 怎樣 的 努力 , 去 嘗試 阻止 共產 極權 軍隊 的 侵略 暴行 ?

要 明白 這些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從 1950 年 10 月 中國 出兵 朝鮮半島 時說 起 。

如此 前 幾講 所述 ,1950 年 10 月 , 在 斯大林 的 命令 下 , 毛澤東 以 所謂 “ 志願軍 ” 的 名義 派出 大軍 , 援助 搖搖欲墜 的 北韓 政權 。

10 月 下旬 至 11 月初 , 中共 第 13 兵團 在 北韓 西北部 的 清川江 畔 發動 了 “ 第一次 戰役 ”, 將 即將 解放 整個 北韓 的 聯合 國軍 打 得 措手不及 。

然而 , 當時 的 聯合 國軍 總司令 麥克阿瑟 仍然 過於 輕敵 , 在 嚴重 低估 中 共軍 兵力 的 情況 下 , 於 11 月 下旬 輕率地 發動 了 “ 聖誕節 前 凱旋 攻勢 ”。

結果 , 在 西線 的 清川江 畔 和 東線 的 長津湖 邊 , 美第 8 集團軍 和 美 第 10 軍 分別 遭遇 了 中共 第 13 兵團 和 第 9 兵團 絕對優勢 兵力 的 襲擊 。

在 西線 , 美第 8 集團軍 遭受 了 慘敗 , 不但 放棄 了 北韓 首都 平壤 , 還在 12 月 下旬 撤退 到 了 三八線 沿線 。

在 東線 , 美第 10 軍 最 為 精銳 的 美 陸戰 1 師在 被 中共 第 9 兵團 重重圍困 的 情況 下 , 以 堅韌 的 戰鬥意志 突圍而出 , 並將 中共 第 9 兵團 的 戰鬥力 摧毀 , 從而 確保 了 美 第 10 軍 得以 從 海上 撤出 。

在 這 一時期 , 儘管 美國 海軍陸戰隊 在 長津湖 戰役 中有過 驕人 的 戰績 , 但 總體而言 , 聯合 國軍 在 不斷 後撤 , 並 放棄 了 北韓 。

二 、 和平 的 幻影 : 十三 國 停火 提案

在 這 一時期 , 共產 極權 陣營 也 使用 了 兩面手法 , 一邊 在 戰場 上 進行 軍事 進攻 , 一邊 也 在 試圖 利用 國際 社會 攫取 更大 的 利益 。

如 之前 所述 , 在 韓戰 爆發 之初 , 斯大林 曾 故意 要求 蘇聯 駐 聯合國 代表 馬立克 缺席 1950 年 6 月 27 日 的 安理會 會議 , 致使 安理會 號召 聯合國 成員國 救援 韓國 的 決議 得以 順利 通過 。

當時 , 斯大林 這樣 做 的 目的 , 是 為 了將 美國 拖入 韓戰 泥潭 中 , 從而 減輕 蘇聯 在 東歐 方面 的 軍事 壓力 。

然而 , 在 達成 這一 目的 後 , 斯大林 又 翻手 為 雲 、 覆手 為 雨 , 命 馬立克 回到 安理會 會議 中 , 開始 就 臺灣 問題 與 美國 糾纏 。

在 1950 年 6 月 27 日 當天 , 美國 為 防止 中共 趁 韓戰 爆發 之機 進攻 臺灣 , 將第 7 艦隊 部署 到 了 臺灣海峽 。

蘇聯 和 中共 遂 從此 入手 , 在 安理會 大做文章 。

首先 , 在 安理會 沒有 代表 資格 的 中共 在 蘇聯 支持 下 , 於 8 月 24 日向 安理會 發起 了 指責 美軍 進駐 臺灣海峽 的 “ 控訴 案 ”。

隨後 , 在 蘇聯 的 糾纏 下 , 安理會 於 8 月 29 日 決定 將 臺海 問題 列入 議程 。

9 月 2 日 , 蘇聯 代表 馬立克 向 安理會 提出 所謂 “ 譴責 美國 武裝侵略 臺灣 ” 的 決議 草案 , 要求 美國 立即 從 臺灣海峽 撤軍 。

9 月 16 日 , 中共 外長 周恩來 致電 安理會 , 要求 派遣 中共 代表 參加 聯合國 關於 蘇聯 決議 草案 的 討論 。

在 蘇 、 中 兩國 的 步步進逼 下 , 安理會 遂 在 9 月 29 日 決議 邀請 中共 代表 參加 安理會 相關 討論 。

1950 年 11 月 24 日 , 也 就是 麥克阿瑟 發動 “ 聖誕節 前 凱旋 攻勢 ” 之時 , 中共 代表 伍修權 率領 的 代表團 抵達 美國紐約 。

28 日 , 也 就是 聯合 國軍 和 中 共軍 在 清川江 邊和 長津湖 畔 激戰 的 同時 , 在 蘇聯 的 支持 下 , 伍修權 在 聯合國 會議 上 發表聲明 , 顛倒黑白 地將 美軍 對 臺灣 的 保護 說成 是 所謂 的 “ 侵略 臺灣 ”, 並 要求 美軍 撤離 臺灣 、 一切 外國 軍隊 撤離 朝鮮半島 。

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七章 )

對於 蘇聯 和 中共 的 無理要求 , 美國 駐 聯合國 代表 奧斯汀 進行 了 駁斥 。

性情 直率 的 杜魯門 總統 在 得知 伍修權 的 聲明 內容 後 , 將其斥 為 “ 猛烈 而 完全 荒謬 ” 的 發言 。

11 月 30 日 , 杜魯門 總統 在 記者 招待會 上 透露 , 聯合 國軍 “ 不 打算 放棄 在 朝鮮 的 使命 ”, 並 激憤 地 表示 美國 “ 在 積極 考慮 使用 原子彈 ”。

事實上 , 所謂 的 “ 積極 考慮 使用 原子彈 ” 不過 是 杜魯門 總統 在 憤怒 之下 的 一時 失言 , 並 不能 代表 美國 官方 的 立場 。

然而 , 這卻 引起 了 美國 的 西歐 盟國 的 恐慌 。

西歐國家 擔心 , 一旦 美國 首先 使用 核武器 , 那麼 蘇聯 也 將對 西歐 實施 核打擊 。

面對 盟友 們 的 恐慌 , 美國 國務卿 艾奇遜 在 當天 成立 了 一個 “ 危害 控制 小組 ”, 代表 白宮 發佈 聲明 , 表示 杜魯門 總統 的 談話 並 不能 代表 美國 國策 , 且 美國 不會 隨便 使用 原子彈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八章 《 麥克阿瑟 慌 了 神 》; 日本 陸戰 史 普及 會編 :《 朝鮮戰爭 》 第七卷 第二章 ) 但是 , 英國首相 艾德禮 仍然 對 杜魯門 的 言論 感到 恐慌 , 決定 親自 飛往 華盛頓 舉行 美英 兩 國 首腦 會面 , 商討 下 一步 對策 。

12 月 4—8 日 , 杜魯門 和 艾德禮 在 華盛頓 進行 了 會談 。

在 抵達 華盛頓 前 , 艾德禮 首相 首先 在 倫敦 與 到訪 的 法國總理 普 萊文 進行 磋商 , 達成 了 一致意見 。

因此 , 艾德禮 在 與 杜魯門 會談 時 , 代表 的 是 英 、 法兩國 的 共同 意見 。

在 會談 結束 後 發表 的 雙方 聯合公報 中 , 杜魯門 總統 同意 做到 “ 未經 與 英國 磋商 決不 使用 核武器 ”。

雙方 也 一致 認為 , 聯合 國軍 已 無法 守住 北韓 , 應該 按照 過去 北韓 與 韓國 的 邊界 三八線 為界 , 結束 韓戰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九章 《 重返 三八線 》)

對於 美 、 英 、 法等 西方 國家 釋放出 的 和平 誠意 , 以 印度 為首 的 十三個 南亞 、 東南亞 及 中東國家 ( 印度 、 阿富汗 、 緬甸 、 埃及 、 印度尼西亞 、 伊朗 、 伊拉克 、 黎巴嫩 、 巴基斯坦 、 菲律賓 、 沙特阿拉伯 、 敘利亞 、 也門 ) 作出 了 響應 。

12 月 11 日 , 十三 國向 聯合國 提交 了 一份 停火 提案 , 提出 應 大體上 沿 三八線 劃分 北韓 及 韓國 邊界 , 並在 邊界 上 建立 一條 20 英里 寬 的 非軍事區 。

此外 , 該 提案 禁止 交戰 雙方 再 向 朝鮮半島 增兵 , 並 要求 雙方 以 一對一 的 原則 進行 戰俘 交換 。

該 提案 還 表示 , 雙方 沿 三八線 停火 後 , 應 舉行 一場 有 中共 代表 參加 的 大國 會議 , 同時 解決 外國 軍隊 撤離 朝鮮半島 的 問題 、 朝鮮半島 的 統一 問題 、 臺灣 問題 和 中共 在 聯合國 及 安理會 的 席位 問題 。

同一天 , 杜魯門 總統 同意 了 這一 停火 提案 。

14 日 , 在 美國 支持 下 , 聯合國大會 也 通過 了 這一 停火 提案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九章 《 重返 三八線 》)

事實上 , 對於 中共 來說 , 這一 提案 可以 說 是 相當 有利 的 。

可以 看出 , 它 帶有 很 濃厚 的 “ 綏靖 ” 色彩 。

此時 , 中共 在 聯合國 和 安理會 還 沒有 代表權 。

此外 , 這一 提案 也 確保 了 聯合 國軍 不再 進攻 北韓 , 並 允許 中共 與 世界 各 大國 一同 討論 關於 臺灣 前途 的 問題 。

然而 事實上 , 以 蘇聯 為首 , 中共 、 北韓 為 僕從 的 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這個 時候 根本 沒有 和平 的 打算 。

相反 , 他們 正在 策劃 跨過 三八線 的 侵略 行動 。

三 、 共產 極權 陣營 拒絕 停火

早 在 1950 年 12 月 3 日 , 毛澤東 在 北京 與 到訪 的 金日成 會面時 , 就 表達 了 希望 侵佔 首爾 的 態度 。

然而 , 此時 的 毛澤東 尚 留有餘地 , 表示 聯合 國軍 如 “ 承認 撤出 朝鮮 , 而 首先 撤至 三八線 以南 ”, 就 可以 進行 停戰 談判 。

在 12 月 4 日 , 也 就是 聯合 國軍 放棄 平壤 的 同一天 , 中共 向 它 的 蘇聯 “ 太上皇 ” 請示 了 下 一步 的 行動 方針 。

這天 , 中國 駐蘇 大使 王稼祥 詢問 蘇聯 副外長 葛羅米柯 , 稱 “ 從政 治 角度看 , 中國 軍隊 在 勝利 地 繼續 進攻 的 情況 下 , 是否 應該 越過 三八線 ?

” 葛羅米柯 的 答覆 是 :“ 由於 朝鮮 局勢 出現 了 對 美國 人 不利 的 轉折 , 現在 他們 無法 掩飾 自己 的 失望 ”, 因此 “ 提出 ‘ 趁熱打鐵 ' 這句 古老 的 諺語 是 十分 恰當 的 ”。

這樣 , 蘇聯 便 向 中共軍隊 下達 了 跨越 三八線 的 指令 。

12 月 7 日 , 周恩來 致電 中共 赴 聯合國 代表 伍修權 , 表示 “ 現時 三八線 的 界限 已 不 存在 。

” 同一天 , 由於 聯合國 秘書長 賴伊及 印度 、 英國 、 瑞典 三國 代表 不斷 探尋 中共 是否 會 將軍 事 行動 停止 在 三八線 , 周恩來 也 就此 向 斯大林 致電 請示 對策 。

斯大林 隨即 回電 , 表示 印度 、 英國 、 瑞典 三國 “ 其實 是 美國 的 探路 人 ”, 並 指示 在 中 共軍 侵佔 韓國 首都 首爾 之前 , 中共 不能 “ 亮出 自己 全部 底牌 ”。

( 沈志華 :《1951 年 中國 拒絕 聯合國 停火 議案 的 決策 》, 愛 思想 網沈志華 專欄 ,2012 年 10 月 15 日 ) 因此 , 由於 斯大林 希望 繼續 對 韓國 發動 侵略戰爭 , 國際 社會 所 共同 認可 的 停火協議 , 實際上 在 此時 是 不 可能 被 共產 極權 陣營 所 接受 的 。

然而 , 作為 前線 中 共軍 總司令 的 彭德懷 , 此時 卻 深知 繼續 發動 攻勢 的 難處 。

在 剛剛 過去 的 “ 第二次 戰役 ” 中 , 中 共軍 在 東西 兩線 戰場 都 付出 了 沉重 的 傷亡 , 東線 的 第 9 兵團 更是 失去 了 戰鬥能力 。

12 月 8 日 , 彭德懷 致電 毛澤東 , 表達 了 謹慎 的 態度 , 認為 如 不能 對 正在 向 三八線 撤退 的 美 第 8 集團軍 造成 更 嚴重 的 打擊 , 殲滅 其 四個 師 , 則 即使 “ 能 越過 三八線 或 取得 漢城 ( 首爾 ), 亦 不可 做 ”。

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七章 ) 事實上 , 此時 美第 8 集團軍 正在 憑藉 機械化 裝備 快速 南撤 , 中共 第 13 兵團 並 沒有 進行 一場 大規模 殲滅戰 的 能力 。

彭德懷 的 這封 電報 , 實際上 表達 了 他 不願 越過 三八線 的 態度 。

彭德懷 的 謹慎 態度 令 蘇聯 大為 光火 。

12 月 中旬 , 蘇聯 駐 北韓 大使 什 特科夫 在 接見 彭德懷 和 金日成 時 , 對 彭德懷 遲遲 不 繼續 發動 攻勢 的 行為 進行 了 嚴厲 的 斥責 。

12 月 13 日 , 毛澤東 也 覆電 彭德懷 , 表示 如 不 跨過 三八線 入侵 韓國 , 則 “ 將給 政治 上以 很大 的 不利 ”, 因為 國際 社會 正 希望 中 共軍 沿 三八線 停戰 。

在 這樣 的 壓力 下 , 彭德懷 只好 在 12 月 15 日 致電 中共 中央軍委 , 表示 “ 決心 向 三八線 以南 前進 ”。

12 月 18 日 , 所謂 的 中國 “ 志願軍 ” 黨委 發佈 了 要求 各部 越過 三八線 、 發動 “ 第三次 戰役 ” 的 命令 。

隨著 一切 準備 妥當 ,1950 年 12 月 31 日 黃昏 , 超過 30 萬 中共 、 北韓 軍隊 在 炮火 的 掩護 下 , 發起 了 跨過 三八線 的 大規模 攻擊 。

剛剛 在 兩個 月 前 擺脫 北韓 侵略軍 的 大韓民國 , 又 一次 處在 嚴重 的 危機 中 。

那麼 , 這時 剛剛 經歷 了 失利 與 退卻 的 聯合 國軍 , 究竟 要 如何 應對 共產 極權 軍隊 的 新攻勢 呢 ?

此時 , 一位 將星 已經 就任 美第 8 集團軍 的 新 司令 。

正是 這位 美國 名將 , 在 這場 戰爭 中 找到 了 剋制 中 共軍 的 方法 , 挽救 了 戰爭 局勢 。

他 的 名字 , 叫做 馬 修 · 李奇微 。

Learn languages from TV shows, movies, news, articles and more! Try LingQ for FREE

11. 韩战 系列 第十一 讲 和平 幻灭 · 上 11. Lecture 11 of the Korean War Series: Disillusionment with Peace Part 1

韓戰 系列 第十一 講 和平 幻滅 · 上

一 、 中國 出兵 以來 的 戰況 回顧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韓戰 系列 節目 。

在 之前 的 十講 中 , 我們 回顧 了 韓戰 的 起源 和 韓戰 頭 半年 的 戰爭 進程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進行 第十一 講 《 和平 幻滅 · 上 》, 講述 韓戰 爆發 半年 後 自由 世界 所 做 的 一次 和平 努力 , 以及 共產 極權 陣營 是 如何 拒絕 和平 的 。

和 往常 一樣 , 我們 還 是從 一個 歷史 場景 說起 。

那 是 1950 年 12 月 31 日 的 黃昏時分 , 三八線 上 的 臨津江 畔 風雪交加 , 氣溫 為 零下 20 攝氏度 。

下午 4 時 40 分 , 在 臨津江 北岸 , 隱蔽 了 多日 的 中 共軍 重炮 部隊 突然 開火 , 拉開 了 中 共軍 所謂 “ 第三次 戰役 ” 的 序幕 。

由於 中 共軍 的 炮擊 是 突然 開始 的 , 南岸 的 聯合 國軍 炮兵 一時 沒有 準備 , 遭到 了 火力 壓制 。

二十多分鐘 後 , 中 共軍 的 炮擊 停止 , 中共 步兵 越過 冰封 的 臨津江 , 向 南岸 士氣 低落 的 聯合 國軍 發起 了 猛攻 。

在 整條 戰線 上 , 超過 30 萬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大舉 跨過 三八線 , 入侵 了 三八線 以南 的 大韓民國 領土 。

這 一刻 , 歷史 以 更 大 的 規模 , 重演 了 半年前 戰爭 爆發 時 的 那一刻 。

( 日本 陸戰 史 普及 會編 :《 朝鮮戰爭 》 第七卷 第三章 ;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九章 )

那麼 , 共產 極權 軍隊 何以 敢於 第二次 跨過 三八線 , 並 再次 成為 可恥 的 入侵者 ?

他們 的 通盤 打算 , 究竟 是 怎樣 的 ?

在 這 一幕 發生 之前 , 自由 世界 又 作出 過 怎樣 的 努力 , 去 嘗試 阻止 共產 極權 軍隊 的 侵略 暴行 ?

要 明白 這些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從 1950 年 10 月 中國 出兵 朝鮮半島 時說 起 。

如此 前 幾講 所述 ,1950 年 10 月 , 在 斯大林 的 命令 下 , 毛澤東 以 所謂 “ 志願軍 ” 的 名義 派出 大軍 , 援助 搖搖欲墜 的 北韓 政權 。

10 月 下旬 至 11 月初 , 中共 第 13 兵團 在 北韓 西北部 的 清川江 畔 發動 了 “ 第一次 戰役 ”, 將 即將 解放 整個 北韓 的 聯合 國軍 打 得 措手不及 。

然而 , 當時 的 聯合 國軍 總司令 麥克阿瑟 仍然 過於 輕敵 , 在 嚴重 低估 中 共軍 兵力 的 情況 下 , 於 11 月 下旬 輕率地 發動 了 “ 聖誕節 前 凱旋 攻勢 ”。

結果 , 在 西線 的 清川江 畔 和 東線 的 長津湖 邊 , 美第 8 集團軍 和 美 第 10 軍 分別 遭遇 了 中共 第 13 兵團 和 第 9 兵團 絕對優勢 兵力 的 襲擊 。

在 西線 , 美第 8 集團軍 遭受 了 慘敗 , 不但 放棄 了 北韓 首都 平壤 , 還在 12 月 下旬 撤退 到 了 三八線 沿線 。

在 東線 , 美第 10 軍 最 為 精銳 的 美 陸戰 1 師在 被 中共 第 9 兵團 重重圍困 的 情況 下 , 以 堅韌 的 戰鬥意志 突圍而出 , 並將 中共 第 9 兵團 的 戰鬥力 摧毀 , 從而 確保 了 美 第 10 軍 得以 從 海上 撤出 。

在 這 一時期 , 儘管 美國 海軍陸戰隊 在 長津湖 戰役 中有過 驕人 的 戰績 , 但 總體而言 , 聯合 國軍 在 不斷 後撤 , 並 放棄 了 北韓 。

二 、 和平 的 幻影 : 十三 國 停火 提案

在 這 一時期 , 共產 極權 陣營 也 使用 了 兩面手法 , 一邊 在 戰場 上 進行 軍事 進攻 , 一邊 也 在 試圖 利用 國際 社會 攫取 更大 的 利益 。

如 之前 所述 , 在 韓戰 爆發 之初 , 斯大林 曾 故意 要求 蘇聯 駐 聯合國 代表 馬立克 缺席 1950 年 6 月 27 日 的 安理會 會議 , 致使 安理會 號召 聯合國 成員國 救援 韓國 的 決議 得以 順利 通過 。

當時 , 斯大林 這樣 做 的 目的 , 是 為 了將 美國 拖入 韓戰 泥潭 中 , 從而 減輕 蘇聯 在 東歐 方面 的 軍事 壓力 。

然而 , 在 達成 這一 目的 後 , 斯大林 又 翻手 為 雲 、 覆手 為 雨 , 命 馬立克 回到 安理會 會議 中 , 開始 就 臺灣 問題 與 美國 糾纏 。

在 1950 年 6 月 27 日 當天 , 美國 為 防止 中共 趁 韓戰 爆發 之機 進攻 臺灣 , 將第 7 艦隊 部署 到 了 臺灣海峽 。

蘇聯 和 中共 遂 從此 入手 , 在 安理會 大做文章 。

首先 , 在 安理會 沒有 代表 資格 的 中共 在 蘇聯 支持 下 , 於 8 月 24 日向 安理會 發起 了 指責 美軍 進駐 臺灣海峽 的 “ 控訴 案 ”。

隨後 , 在 蘇聯 的 糾纏 下 , 安理會 於 8 月 29 日 決定 將 臺海 問題 列入 議程 。

9 月 2 日 , 蘇聯 代表 馬立克 向 安理會 提出 所謂 “ 譴責 美國 武裝侵略 臺灣 ” 的 決議 草案 , 要求 美國 立即 從 臺灣海峽 撤軍 。

9 月 16 日 , 中共 外長 周恩來 致電 安理會 , 要求 派遣 中共 代表 參加 聯合國 關於 蘇聯 決議 草案 的 討論 。

在 蘇 、 中 兩國 的 步步進逼 下 , 安理會 遂 在 9 月 29 日 決議 邀請 中共 代表 參加 安理會 相關 討論 。

1950 年 11 月 24 日 , 也 就是 麥克阿瑟 發動 “ 聖誕節 前 凱旋 攻勢 ” 之時 , 中共 代表 伍修權 率領 的 代表團 抵達 美國紐約 。

28 日 , 也 就是 聯合 國軍 和 中 共軍 在 清川江 邊和 長津湖 畔 激戰 的 同時 , 在 蘇聯 的 支持 下 , 伍修權 在 聯合國 會議 上 發表聲明 , 顛倒黑白 地將 美軍 對 臺灣 的 保護 說成 是 所謂 的 “ 侵略 臺灣 ”, 並 要求 美軍 撤離 臺灣 、 一切 外國 軍隊 撤離 朝鮮半島 。

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七章 )

對於 蘇聯 和 中共 的 無理要求 , 美國 駐 聯合國 代表 奧斯汀 進行 了 駁斥 。

性情 直率 的 杜魯門 總統 在 得知 伍修權 的 聲明 內容 後 , 將其斥 為 “ 猛烈 而 完全 荒謬 ” 的 發言 。

11 月 30 日 , 杜魯門 總統 在 記者 招待會 上 透露 , 聯合 國軍 “ 不 打算 放棄 在 朝鮮 的 使命 ”, 並 激憤 地 表示 美國 “ 在 積極 考慮 使用 原子彈 ”。

事實上 , 所謂 的 “ 積極 考慮 使用 原子彈 ” 不過 是 杜魯門 總統 在 憤怒 之下 的 一時 失言 , 並 不能 代表 美國 官方 的 立場 。

然而 , 這卻 引起 了 美國 的 西歐 盟國 的 恐慌 。

西歐國家 擔心 , 一旦 美國 首先 使用 核武器 , 那麼 蘇聯 也 將對 西歐 實施 核打擊 。

面對 盟友 們 的 恐慌 , 美國 國務卿 艾奇遜 在 當天 成立 了 一個 “ 危害 控制 小組 ”, 代表 白宮 發佈 聲明 , 表示 杜魯門 總統 的 談話 並 不能 代表 美國 國策 , 且 美國 不會 隨便 使用 原子彈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八章 《 麥克阿瑟 慌 了 神 》; 日本 陸戰 史 普及 會編 :《 朝鮮戰爭 》 第七卷 第二章 ) 但是 , 英國首相 艾德禮 仍然 對 杜魯門 的 言論 感到 恐慌 , 決定 親自 飛往 華盛頓 舉行 美英 兩 國 首腦 會面 , 商討 下 一步 對策 。

12 月 4—8 日 , 杜魯門 和 艾德禮 在 華盛頓 進行 了 會談 。

在 抵達 華盛頓 前 , 艾德禮 首相 首先 在 倫敦 與 到訪 的 法國總理 普 萊文 進行 磋商 , 達成 了 一致意見 。

因此 , 艾德禮 在 與 杜魯門 會談 時 , 代表 的 是 英 、 法兩國 的 共同 意見 。

在 會談 結束 後 發表 的 雙方 聯合公報 中 , 杜魯門 總統 同意 做到 “ 未經 與 英國 磋商 決不 使用 核武器 ”。

雙方 也 一致 認為 , 聯合 國軍 已 無法 守住 北韓 , 應該 按照 過去 北韓 與 韓國 的 邊界 三八線 為界 , 結束 韓戰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九章 《 重返 三八線 》)

對於 美 、 英 、 法等 西方 國家 釋放出 的 和平 誠意 , 以 印度 為首 的 十三個 南亞 、 東南亞 及 中東國家 ( 印度 、 阿富汗 、 緬甸 、 埃及 、 印度尼西亞 、 伊朗 、 伊拉克 、 黎巴嫩 、 巴基斯坦 、 菲律賓 、 沙特阿拉伯 、 敘利亞 、 也門 ) 作出 了 響應 。

12 月 11 日 , 十三 國向 聯合國 提交 了 一份 停火 提案 , 提出 應 大體上 沿 三八線 劃分 北韓 及 韓國 邊界 , 並在 邊界 上 建立 一條 20 英里 寬 的 非軍事區 。

此外 , 該 提案 禁止 交戰 雙方 再 向 朝鮮半島 增兵 , 並 要求 雙方 以 一對一 的 原則 進行 戰俘 交換 。

該 提案 還 表示 , 雙方 沿 三八線 停火 後 , 應 舉行 一場 有 中共 代表 參加 的 大國 會議 , 同時 解決 外國 軍隊 撤離 朝鮮半島 的 問題 、 朝鮮半島 的 統一 問題 、 臺灣 問題 和 中共 在 聯合國 及 安理會 的 席位 問題 。

同一天 , 杜魯門 總統 同意 了 這一 停火 提案 。

14 日 , 在 美國 支持 下 , 聯合國大會 也 通過 了 這一 停火 提案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四十九章 《 重返 三八線 》)

事實上 , 對於 中共 來說 , 這一 提案 可以 說 是 相當 有利 的 。

可以 看出 , 它 帶有 很 濃厚 的 “ 綏靖 ” 色彩 。

此時 , 中共 在 聯合國 和 安理會 還 沒有 代表權 。

此外 , 這一 提案 也 確保 了 聯合 國軍 不再 進攻 北韓 , 並 允許 中共 與 世界 各 大國 一同 討論 關於 臺灣 前途 的 問題 。

然而 事實上 , 以 蘇聯 為首 , 中共 、 北韓 為 僕從 的 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這個 時候 根本 沒有 和平 的 打算 。

相反 , 他們 正在 策劃 跨過 三八線 的 侵略 行動 。

三 、 共產 極權 陣營 拒絕 停火

早 在 1950 年 12 月 3 日 , 毛澤東 在 北京 與 到訪 的 金日成 會面時 , 就 表達 了 希望 侵佔 首爾 的 態度 。

然而 , 此時 的 毛澤東 尚 留有餘地 , 表示 聯合 國軍 如 “ 承認 撤出 朝鮮 , 而 首先 撤至 三八線 以南 ”, 就 可以 進行 停戰 談判 。

在 12 月 4 日 , 也 就是 聯合 國軍 放棄 平壤 的 同一天 , 中共 向 它 的 蘇聯 “ 太上皇 ” 請示 了 下 一步 的 行動 方針 。

這天 , 中國 駐蘇 大使 王稼祥 詢問 蘇聯 副外長 葛羅米柯 , 稱 “ 從政 治 角度看 , 中國 軍隊 在 勝利 地 繼續 進攻 的 情況 下 , 是否 應該 越過 三八線 ?

” 葛羅米柯 的 答覆 是 :“ 由於 朝鮮 局勢 出現 了 對 美國 人 不利 的 轉折 , 現在 他們 無法 掩飾 自己 的 失望 ”, 因此 “ 提出 ‘ 趁熱打鐵 ' 這句 古老 的 諺語 是 十分 恰當 的 ”。

這樣 , 蘇聯 便 向 中共軍隊 下達 了 跨越 三八線 的 指令 。

12 月 7 日 , 周恩來 致電 中共 赴 聯合國 代表 伍修權 , 表示 “ 現時 三八線 的 界限 已 不 存在 。

” 同一天 , 由於 聯合國 秘書長 賴伊及 印度 、 英國 、 瑞典 三國 代表 不斷 探尋 中共 是否 會 將軍 事 行動 停止 在 三八線 , 周恩來 也 就此 向 斯大林 致電 請示 對策 。

斯大林 隨即 回電 , 表示 印度 、 英國 、 瑞典 三國 “ 其實 是 美國 的 探路 人 ”, 並 指示 在 中 共軍 侵佔 韓國 首都 首爾 之前 , 中共 不能 “ 亮出 自己 全部 底牌 ”。

( 沈志華 :《1951 年 中國 拒絕 聯合國 停火 議案 的 決策 》, 愛 思想 網沈志華 專欄 ,2012 年 10 月 15 日 ) 因此 , 由於 斯大林 希望 繼續 對 韓國 發動 侵略戰爭 , 國際 社會 所 共同 認可 的 停火協議 , 實際上 在 此時 是 不 可能 被 共產 極權 陣營 所 接受 的 。

然而 , 作為 前線 中 共軍 總司令 的 彭德懷 , 此時 卻 深知 繼續 發動 攻勢 的 難處 。

在 剛剛 過去 的 “ 第二次 戰役 ” 中 , 中 共軍 在 東西 兩線 戰場 都 付出 了 沉重 的 傷亡 , 東線 的 第 9 兵團 更是 失去 了 戰鬥能力 。

12 月 8 日 , 彭德懷 致電 毛澤東 , 表達 了 謹慎 的 態度 , 認為 如 不能 對 正在 向 三八線 撤退 的 美 第 8 集團軍 造成 更 嚴重 的 打擊 , 殲滅 其 四個 師 , 則 即使 “ 能 越過 三八線 或 取得 漢城 ( 首爾 ), 亦 不可 做 ”。

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二卷 第七章 ) 事實上 , 此時 美第 8 集團軍 正在 憑藉 機械化 裝備 快速 南撤 , 中共 第 13 兵團 並 沒有 進行 一場 大規模 殲滅戰 的 能力 。

彭德懷 的 這封 電報 , 實際上 表達 了 他 不願 越過 三八線 的 態度 。

彭德懷 的 謹慎 態度 令 蘇聯 大為 光火 。

12 月 中旬 , 蘇聯 駐 北韓 大使 什 特科夫 在 接見 彭德懷 和 金日成 時 , 對 彭德懷 遲遲 不 繼續 發動 攻勢 的 行為 進行 了 嚴厲 的 斥責 。

12 月 13 日 , 毛澤東 也 覆電 彭德懷 , 表示 如 不 跨過 三八線 入侵 韓國 , 則 “ 將給 政治 上以 很大 的 不利 ”, 因為 國際 社會 正 希望 中 共軍 沿 三八線 停戰 。

在 這樣 的 壓力 下 , 彭德懷 只好 在 12 月 15 日 致電 中共 中央軍委 , 表示 “ 決心 向 三八線 以南 前進 ”。

12 月 18 日 , 所謂 的 中國 “ 志願軍 ” 黨委 發佈 了 要求 各部 越過 三八線 、 發動 “ 第三次 戰役 ” 的 命令 。

隨著 一切 準備 妥當 ,1950 年 12 月 31 日 黃昏 , 超過 30 萬 中共 、 北韓 軍隊 在 炮火 的 掩護 下 , 發起 了 跨過 三八線 的 大規模 攻擊 。

剛剛 在 兩個 月 前 擺脫 北韓 侵略軍 的 大韓民國 , 又 一次 處在 嚴重 的 危機 中 。

那麼 , 這時 剛剛 經歷 了 失利 與 退卻 的 聯合 國軍 , 究竟 要 如何 應對 共產 極權 軍隊 的 新攻勢 呢 ?

此時 , 一位 將星 已經 就任 美第 8 集團軍 的 新 司令 。

正是 這位 美國 名將 , 在 這場 戰爭 中 找到 了 剋制 中 共軍 的 方法 , 挽救 了 戰爭 局勢 。

他 的 名字 , 叫做 馬 修 · 李奇微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