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Używamy ciasteczek, aby ulepszyć LingQ. Odwiedzając stronę wyrażasz zgodę na nasze polityka Cookie.


image

The Korean War, 26.韩战系列第二十六讲 苏联身影

26. 韩战 系列 第二十六 讲 苏联 身影

韓戰 系列 第二十六 講 蘇聯 身影

一 、 鴨綠江 上空 的 謎團 : 是 誰 擊落 了 戴維斯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二十六 講 《 蘇聯 身影 》。

在 此前 的 各 講中 , 我們 回顧 了 韓戰 的 起源 , 以及 韓戰 爆發 以來 兩年 多 的 戰況 。

通過 在 各 講中 講述 的 事實 , 我們 已經 能夠 看到 , 在 共產 極權 陣營 一方 , 韓戰 的 實際 策劃人 和 指導者 是 斯大林 , 蘇聯 對 中共 、 北韓 擁有 領導 地位 。

值得 追問 的 是 , 在 整個 韓戰 期間 , 蘇聯 軍事力量 對 戰爭 的 介入 程度 究竟 有 多 大 呢 ?

蘇聯 軍人 是否 曾 直接 參加 過 韓戰 的 軍事行動 呢 ?

要 回答 這些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先 從 一個 歷史 細節 開始 說起 了 。

1952 年 2 月 10 日 上午 , 兩架 美國空軍 的 F-86 佩刀 式 戰鬥機 飛臨 鴨綠江 上空 , 試圖 尋找 戰鬥 的 機會 。

兩架 飛機 的 駕駛者 , 分別 是 喬治 · 戴維斯 少校 和 立特 菲爾德 中尉 。

本來 , 他們 兩人 當天 的 任務 , 是 在 北韓 西北部 上空 被 稱 為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區域 進行 巡邏 , 為 己方 轟炸機 提供 掩護 , 但 渴望 進行 更 多 戰鬥 的 兩人 卻 脫離 了 戰鬥機 編隊 , 直接 飛到 了 更 北面 的 鴨綠江 上空 。

不久 後 , 約 10 架 蘇制 米格 -15 戰鬥機 出現 在 兩人 面前 。

戴維斯 少校 是 一名 擁有 豐富 空戰 經驗 的 飛行員 。

到 那時 為止 , 他 的 從軍 戰果 , 是 曾 在 二戰 中 擊落 過 7 架 敵機 , 並已 在 韓戰 中 擊落 過了 12 架 敵機 。

見到 敵人 的 機群 后 , 戴維斯 和 立特 菲爾德 憑藉 高超 的 飛行技術 , 當即 繞到 了 敵機 編隊 的 後 上方 , 然後 俯衝 而 下 開火 射擊 。

頃刻間 , 一架 米格 -15 就 被 戴維斯 擊落 了 , 剩餘 的 敵機 四散 奔逃 。

衝入 敵機 編隊 的 戴維斯 隨後 右轉 , 又 擊落 了 一架 米格 -15, 從而 將他 在 韓戰 中 的 擊落 敵機 數量 增加 到 了 14。

然而 , 這也 是 戴維斯 一生 中 最後 的 戰果 了 。

就 在 戴維斯 開始 向 第三架 敵機 發起 攻擊 時 , 一架 敵機 突然 衝出 , 擊中 了 戴維斯 的 飛機 , 戴維斯 的 飛機 隨後 墜進 了 山裡 , 機毀 人亡 。

立特 菲爾德 則在 與 敵機 纏鬥 一陣 後 , 好不容易 脫離 了 接觸 , 回到 了 後方 的 基地 。

以上 的 戰鬥 過程 敘述 , 根據 的 是 立特 菲爾德 返回 基地 後 所 做 的 報告 。

事後 , 中國 方面 的 資料 一直 聲稱 , 擊落 美軍 “ 王牌 飛行員 ” 戴維斯 的 人 , 是 中國 飛行員 張積慧 。

然而 , 中方 資料 敘述 的 細節 卻 一直 與 立特 菲爾德 的 說法 無法 吻合 , 聲稱 當天 中國空軍 在 迎戰 8 架 F-86 戰鬥 機時 , 擊落 了 其中 兩架 , 其中 一架 是 戴維斯 的 座機 。

那麼 , 事實真相 到底 是 怎樣 的 呢 ?

隨著 蘇聯 解體 和 蘇聯 檔案 的 大量 解密 , 這個 歷史 謎團 終於 得到 了 解答 。

根據 蘇聯 空軍 方面 的 記錄 , 在 當天 的 空戰 中 , 第 148 攔截機 團的 米哈伊爾 中尉 “ 擊落 兩架 正在 攻擊 友軍 米格機 的 F-86 中 的 一架 , 該機 中彈 後 反轉 墜入 山間 ”。

這樣一來 , 蘇聯 方面 的 資料 記載 就 與 立特 菲爾德 的 敘述 完全 吻合 了 。

事實上 , 就算 根據 中方 記錄 , 在 戴維斯 被 擊落 後 , 中 共軍 在 進行 搜山時 也 只 找到 了 戴維斯 座機 這 一架 飛機 的 殘骸 , 而 中方 的 戰鬥 記錄 卻說 中方 在 那天 的 戰鬥 中 擊落 了 兩架 F-86。

綜合 三方 的 說法 進行 分析 , 中方 的 相關 記錄 實際上 是 嚴重 “ 注水 ” 的 。

擊落 戴維斯 的 人 , 其實 是 蘇聯 空軍 的 米哈伊爾 中尉 。

( 關於 美 、 蘇 、 中 三方 資料 對 此次 空戰 的 說法 , 參見 《 碧血 長空 —— 朝鮮 空戰 探析 》)

那麼 , 在 北韓 的 上空 , 為 什麼 會 存在 蘇聯 飛行員 駕駛 的 米格 戰鬥機 呢 ?

蘇聯 空軍 究竟 在 多 大程度 上 , 直接參與 了 韓戰 呢 ?

要 回答 這個 問題 , 我們 就要 從頭開始 說起 了 。

二 、 蘇聯 戰機 的 身影 :“ 米格 走廊 ” 上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

要 講清楚 這個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從中 國 介入 韓戰 前夕 開始 說起 。

如前所述 ,1950 年 10 月 11 日 , 周恩來 、 林彪 抵達 斯大林 在 黑海 邊的 別墅 , 與 斯大林 討論 中 共軍 參戰 後 的 空中 支援 問題 。

在 談話 中 , 斯大林 表示 蘇聯 空軍 沒有 準備 好 , 暫時 無法 出動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四章 第三節 ) 在 暫時 沒有 蘇聯 空軍 援助 的 情況 下 , 中共 政治局 仍 遵循 斯大林 的 命令 , 在 10 月 13 日 下令 彭德懷 於 19 日 出兵 朝鮮半島 。

( 宋曉芹 :《 隱 於 幕後 : 蘇聯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四章 第一節 ) 不過 , 事實上 , 中 共軍 與 聯合 國軍 的 戰鬥 開始 後 , 蘇聯 空軍 還是 很快 就 參加 了 鴨綠江 上空 的 戰鬥 。

1950 年 8 月 以來 , 隨著 韓戰 的 戰局 , 從 戰爭初期 北韓 軍 的 快速 推進 演變 為 長期化 的 局面 , 蘇聯 空軍部隊 就 開始 進駐 中方 的 多個 機場 。

到 1950 年 11 月 時 , 蘇聯 空軍 在 瀋陽 地區 派駐 了 兩個 殲擊機 師 。

根據 蘇聯 方面 的 文獻 記載 , 蘇聯 空軍 在 鴨綠江 上空 的 首戰 是 在 1950 年 11 月 1 日 。

這 一天 , 在 北韓 西北角 的 城市 新義州 一帶 的 上空 , 蘇聯 戰機 擊落 了 兩架 聯合 國軍 飛機 。

這次 戰鬥 後 不久 , 蘇聯 方面 就將 駐紮 在 瀋陽 地區 的 兩個 殲擊機 師 整編 為 第 64 獨立 殲擊機 航 空軍 , 由 別洛夫 少將 指揮 。

這支 部隊 的 主要 作戰 任務 , 是 “ 保護 鴨綠江 上 的 橋樑 、 發電站 和 大壩 , 以及 在 中朝 邊境 以南 75 公里 之內 北朝鮮 領土 上 的 交通線 和 飛機場 , 以 免遭 敵機 的 襲擊 ”。

為 了 執行 這項 任務 , 別洛夫 航 空軍 轉場 到 了 和 北韓 新義州 僅有 鴨綠江 一水之隔 的 安東 機場 。

隨後 , 斯大林 向 別洛夫 航 空軍 增派 了 120 架 新式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 。

作為 在 1949 年 投入 現役 部隊 的 新式 飛機 , 米格 -15 與 美國 的 F-86 佩刀 式 戰鬥機 同屬 噴氣式 戰機 。

這 一類 飛機 , 是 在 二戰 末期 的 空戰 中 , 首次 由 納粹德國 投入 實戰 的 。

在 韓戰 初期 , 噴氣式 飛機 對於 當時 的 人類 來說 還是 一種 新型 的 武器 。

一時之間 , 在 鴨綠江 上空 , 就 出現 了 美蘇 噴氣式 戰機 激烈 對決 的 情況 。

到 1951 年初 , 隨著 韓戰 戰線 南 推到 三八線 附近 , 別洛夫 航 空軍 僅有 75 公里 的 作戰 範圍 已經 不足以 對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的 後方 補給線 提供 空中 掩護 。

在 這樣 的 情況 下 , 中 共軍 的 作戰 受到 相當 大 的 限制 。

因此 , 毛澤東 在 1951 年 3 月 1 日 致電 斯大林 , 表示 “ 我方 運輸 力弱 , 有 百分之三十 至 百分之四十 的 物資 被 炸燬 , 敵軍 將 逐步 獲得 補充 , 有 六七萬 人將 於 6 月底 到 朝鮮 , 而 我方 則無 空軍 掩護 。

” 對此 , 斯大林 在 3 月 15 日 覆電 毛澤東 , 表示 會將 別洛夫 航 空軍 的 兩個 師 轉場 到 北韓 境內 , 並 增派 一個 大型 殲擊機 師 前往 安東 。

不過 , 由於 北韓 境內 的 機場 遭到 了 聯合 國軍 的 反覆 轟炸 , 蘇聯 將 大批 戰鬥機 派 到 北韓 境內 的 計劃 沒有 得到 貫徹 。

但是 , 到 1951 年 8 月 時 , 別洛夫 航 空軍 的 兵力 還是 增加 到 了 三個 航空 師和 兩個 高射炮 師的 規模 。

這樣 龐大 的 航空 兵力 , 使得 蘇聯 空軍 能夠 在 隨後 幾個 月裡 , 將 米格 -15 戰鬥機 的 活動 範圍 擴展 到 清川江 一線 。

這樣 , 北韓 西北部 鴨綠江 和 清川江 之間 的 地域 , 就 被 聯合 國軍 稱為 “ 米格 走廊 ”。

( 參見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二 《 抗美援朝戰爭 中 的 蘇聯 空軍 》)

需要 指出 的 是 , 儘管 蘇聯 空軍 在 遼寧 安東 部署 了 龐大 的 航空 兵力 。

但 在 整個 韓戰 期間 , 蘇聯 方面 沒有 能夠 完全 掌握 鴨綠江 上空 的 制空權 。

例如 , 在 1952 年 6 月 , 聯合 國軍 就 曾 大規模 轟炸 過 北韓 設在 鴨綠江 邊的 發電廠 , 這次 成功 的 轟炸 使 北韓 陷入 了 長達 兩個 月 的 電力 短缺 。

不過 , 蘇聯 空軍 在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活躍 , 的確 在 一定 程度 上 遏制 了 聯合 國軍 空中 力量 在 這 一帶 的 活動 。

在 蘇聯 空軍 投入 戰爭 後 , 蘇聯 方面 也 為 中共 軍訓 練出 了 一定 的 航空 力量 。

在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作戰 活動 中 , 較 為 弱小 的 中共 空軍 也 時而 配合 著 蘇聯 空軍 的 作戰 。

根據 一份 後世 綜合 美 、 蘇 、 中 三國 史料 進行 的 分析 和 統計 , 在 韓戰 的 空戰 中 , 美蘇 兩軍在 空中 交戰 中 損失 的 F-86 和 米格 -15 飛 機數 比 , 約 為 98:195, 也 就是 約 為 1:2; 美中 兩 軍 在 空中 交戰 中 損失 的 F-86 和 米格 -15 飛 機數 比 , 則是 約 為 32:208, 也 就是 約 為 1:6.5。

( 見 《 碧血 長空 —— 朝鮮 空戰 探析 》)

三 、 中 共軍 的 全盤 蘇械化 與 斯大林 之死

除了 通過 建立 “ 米格 走廊 ” 掩護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的 後方 外 , 蘇聯 還在 韓戰 中 對 中 共軍 進行 了 大力 的 軍事援助 , 使 中共軍隊 走上 了 全盤 蘇械化 的 道路 。

如此 前 所述 , 中 共軍 在 投入 韓 戰後 就 已經 拿到 了 不少 蘇式 武器 的 援助 。

在 1951 年 春季 中共軍隊 發動 的 “ 第五次 戰役 ” 中 , 不少 中共 部隊 已經 裝備 了 大量 包括 坦克 在內 的 蘇式 武器 。

在 這 之後 , 蘇聯 對 中 共軍 的 援助 規模 變得 更大 了 。

1951 年 10 月 , 中共 代表 徐向前 、 高崗 在 莫斯科 與 蘇聯 方面 達成協議 , 蘇聯 答應 武裝 中共軍隊 的 60 個師 。

其中 ,“1951 年 只能 解決 16 個師 的 裝備 , 其餘 44 個師 的 裝備 按 每年 三分之一 計算 , 到 1954 年 全部 解決 。

” 儘管 蘇聯 在 執行 這一 協議 時有 一定 的 拖延 , 且 分出 了 不少 武器 用於 武裝 北韓 軍 。

但 到 韓戰 結束 後 不久 的 1954 年 , 還是 已經 有 56 箇中 共師 全部 換裝 了 蘇聯 武器 。

這些 部隊 的 裝備 與 蘇聯 師 一模一樣 , 每個 師都 有 3 個 步兵團 、1 個 炮兵團 、1 個 坦克 自行火炮 團 、1 個 獨立 高炮 營和 1 個 獨立 反坦克炮 營 。

當時 , 中 共軍 一共 有 106 個師 。

沒有 換裝 蘇聯 武器 的 50 個師 , 也 都 陸續 換裝 了 中國 國產 的 蘇式 武器 。

在 空軍 方面 , 到 1954 年 , 經過 蘇聯 的 贈送 和 售予 , 中共 空軍 的 實力 達到 了 “28 個空 軍師 、5 個 獨立 飛行團 , 共有 飛機 3000 餘架 ” 的 規模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五章 第二節 )

蘇聯 對 中 共軍 的 大力 援助 , 是 醉心於 戰爭 的 斯大林 和 毛澤東 將 韓戰 進行 下去 的 保障 。

1952 年 8 月 , 毛澤東 曾 在 一次 政協會議 上 得意 地 表示 , 經過 蘇聯 的 援助 , 中共軍隊 “ 現在 空軍 也 有 了 , 高射炮 、 大炮 、 坦克 都 有 了 。

” 因此 如前所述 , 在 1952 年 下半年 , 儘管 金日成 曾經 表達 過 希望 停戰 的 訴求 , 但 毛澤東 堅持 要將 戰爭 進行 下去 。

最終 , 斯大林 採納 了 毛澤東 的 意見 。

漫長 的 韓戰 停戰 談判 , 也 就 因為 戰俘 問題 難以解決 , 而 在 1952 年 10 月 宣告 第二次 破裂 , 前線 的 兩 軍 因而 此前 後 進行 了 白馬山 和 上甘嶺 的 苦鬥 。

到 1952 年 11 月 , 隨著 上甘嶺戰役 的 結束 , 韓戰 前線 轉歸 平靜 。

在 嚴冬 降臨 的 情況 下 , 雙方 在 山嶺 上 進行 了 新一輪 對峙 , 只 進行 著 小規模 的 衝突 。

在 斯大林 的 支持 下 , 毛澤東 在 1953 年 2 月 7 日 發表 了 強硬 談話 , 表示 中國 會將 戰爭 一直 進行 下去 。

然而 , 毛澤東 能 做出 如此 強硬 表態 的 前提 , 是 斯大林 仍然 在世 。

如果 斯大林 死 了 , 那麼 毛澤東 最大 的 靠山 也 就 不復存在 了 。

1953 年 3 月 5 日 , 蘇聯 大獨裁者 斯大林 突然 暴亡 。

新 成立 的 蘇共中央 隨即 決定 , 要將 韓戰 這場 延宕 不決 的 戰爭 停止下來 。

3 月 11 日 , 新 上任 的 蘇聯 首腦 馬林科夫 發表 講話 , 表示 :“ 沒有 不能 用 和平 方式 解決 的 問題 。

”3 月 19 日 , 蘇聯部長會議 又 就 遲遲 沒有 進展 的 戰俘 問題 向 中共 、 北韓 方面 發去 指示 , 表示 :“ 蘇聯政府 注意 到 前 一時期 朝鮮 事件 發展 全過程 , 全面 研究 了 當前情況 下 朝鮮戰爭 的 問題 。

蘇聯政府 由此 得出結論 , 在 這個 問題 上 , 如果 繼續執行 迄今 為止 推行 的 路線 , 如果 不 對 這一 路線 做 一些 符合 當前 政治 特點 和 出自 我們 三國 人民 最 深遠 利益 的 改變 , 那 是 不 正確 的 。

蘇中 朝 三國 人民 關心 世界 和平 的 鞏固 , 一直 在 尋找 儘可能 快地 結束 朝鮮戰爭 的 可行 途徑 。

”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七 《 中 蘇 領導人 對 朝鮮 停戰 的 政治 考慮 》) 在 蘇聯 轉變 政策 的 情況 下 , 毛澤東 只有 服從 。

這樣 , 漫長 的 韓戰 終於 進入 了 最後 幾個 月 的 時光 。

26. 韩战 系列 第二十六 讲 苏联 身影 26. Lecture 26 of the Korean War Series: The Soviet Union

韓戰 系列 第二十六 講 蘇聯 身影

一 、 鴨綠江 上空 的 謎團 : 是 誰 擊落 了 戴維斯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二十六 講 《 蘇聯 身影 》。

在 此前 的 各 講中 , 我們 回顧 了 韓戰 的 起源 , 以及 韓戰 爆發 以來 兩年 多 的 戰況 。

通過 在 各 講中 講述 的 事實 , 我們 已經 能夠 看到 , 在 共產 極權 陣營 一方 , 韓戰 的 實際 策劃人 和 指導者 是 斯大林 , 蘇聯 對 中共 、 北韓 擁有 領導 地位 。

值得 追問 的 是 , 在 整個 韓戰 期間 , 蘇聯 軍事力量 對 戰爭 的 介入 程度 究竟 有 多 大 呢 ?

蘇聯 軍人 是否 曾 直接 參加 過 韓戰 的 軍事行動 呢 ?

要 回答 這些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先 從 一個 歷史 細節 開始 說起 了 。

1952 年 2 月 10 日 上午 , 兩架 美國空軍 的 F-86 佩刀 式 戰鬥機 飛臨 鴨綠江 上空 , 試圖 尋找 戰鬥 的 機會 。

兩架 飛機 的 駕駛者 , 分別 是 喬治 · 戴維斯 少校 和 立特 菲爾德 中尉 。

本來 , 他們 兩人 當天 的 任務 , 是 在 北韓 西北部 上空 被 稱 為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區域 進行 巡邏 , 為 己方 轟炸機 提供 掩護 , 但 渴望 進行 更 多 戰鬥 的 兩人 卻 脫離 了 戰鬥機 編隊 , 直接 飛到 了 更 北面 的 鴨綠江 上空 。

不久 後 , 約 10 架 蘇制 米格 -15 戰鬥機 出現 在 兩人 面前 。

戴維斯 少校 是 一名 擁有 豐富 空戰 經驗 的 飛行員 。

到 那時 為止 , 他 的 從軍 戰果 , 是 曾 在 二戰 中 擊落 過 7 架 敵機 , 並已 在 韓戰 中 擊落 過了 12 架 敵機 。

見到 敵人 的 機群 后 , 戴維斯 和 立特 菲爾德 憑藉 高超 的 飛行技術 , 當即 繞到 了 敵機 編隊 的 後 上方 , 然後 俯衝 而 下 開火 射擊 。

頃刻間 , 一架 米格 -15 就 被 戴維斯 擊落 了 , 剩餘 的 敵機 四散 奔逃 。

衝入 敵機 編隊 的 戴維斯 隨後 右轉 , 又 擊落 了 一架 米格 -15, 從而 將他 在 韓戰 中 的 擊落 敵機 數量 增加 到 了 14。

然而 , 這也 是 戴維斯 一生 中 最後 的 戰果 了 。

就 在 戴維斯 開始 向 第三架 敵機 發起 攻擊 時 , 一架 敵機 突然 衝出 , 擊中 了 戴維斯 的 飛機 , 戴維斯 的 飛機 隨後 墜進 了 山裡 , 機毀 人亡 。

立特 菲爾德 則在 與 敵機 纏鬥 一陣 後 , 好不容易 脫離 了 接觸 , 回到 了 後方 的 基地 。

以上 的 戰鬥 過程 敘述 , 根據 的 是 立特 菲爾德 返回 基地 後 所 做 的 報告 。

事後 , 中國 方面 的 資料 一直 聲稱 , 擊落 美軍 “ 王牌 飛行員 ” 戴維斯 的 人 , 是 中國 飛行員 張積慧 。

然而 , 中方 資料 敘述 的 細節 卻 一直 與 立特 菲爾德 的 說法 無法 吻合 , 聲稱 當天 中國空軍 在 迎戰 8 架 F-86 戰鬥 機時 , 擊落 了 其中 兩架 , 其中 一架 是 戴維斯 的 座機 。

那麼 , 事實真相 到底 是 怎樣 的 呢 ?

隨著 蘇聯 解體 和 蘇聯 檔案 的 大量 解密 , 這個 歷史 謎團 終於 得到 了 解答 。

根據 蘇聯 空軍 方面 的 記錄 , 在 當天 的 空戰 中 , 第 148 攔截機 團的 米哈伊爾 中尉 “ 擊落 兩架 正在 攻擊 友軍 米格機 的 F-86 中 的 一架 , 該機 中彈 後 反轉 墜入 山間 ”。

這樣一來 , 蘇聯 方面 的 資料 記載 就 與 立特 菲爾德 的 敘述 完全 吻合 了 。

事實上 , 就算 根據 中方 記錄 , 在 戴維斯 被 擊落 後 , 中 共軍 在 進行 搜山時 也 只 找到 了 戴維斯 座機 這 一架 飛機 的 殘骸 , 而 中方 的 戰鬥 記錄 卻說 中方 在 那天 的 戰鬥 中 擊落 了 兩架 F-86。

綜合 三方 的 說法 進行 分析 , 中方 的 相關 記錄 實際上 是 嚴重 “ 注水 ” 的 。

擊落 戴維斯 的 人 , 其實 是 蘇聯 空軍 的 米哈伊爾 中尉 。

( 關於 美 、 蘇 、 中 三方 資料 對 此次 空戰 的 說法 , 參見 《 碧血 長空 —— 朝鮮 空戰 探析 》)

那麼 , 在 北韓 的 上空 , 為 什麼 會 存在 蘇聯 飛行員 駕駛 的 米格 戰鬥機 呢 ?

蘇聯 空軍 究竟 在 多 大程度 上 , 直接參與 了 韓戰 呢 ?

要 回答 這個 問題 , 我們 就要 從頭開始 說起 了 。

二 、 蘇聯 戰機 的 身影 :“ 米格 走廊 ” 上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

要 講清楚 這個 問題 , 我們 還是 要 從中 國 介入 韓戰 前夕 開始 說起 。

如前所述 ,1950 年 10 月 11 日 , 周恩來 、 林彪 抵達 斯大林 在 黑海 邊的 別墅 , 與 斯大林 討論 中 共軍 參戰 後 的 空中 支援 問題 。

在 談話 中 , 斯大林 表示 蘇聯 空軍 沒有 準備 好 , 暫時 無法 出動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四章 第三節 ) 在 暫時 沒有 蘇聯 空軍 援助 的 情況 下 , 中共 政治局 仍 遵循 斯大林 的 命令 , 在 10 月 13 日 下令 彭德懷 於 19 日 出兵 朝鮮半島 。

( 宋曉芹 :《 隱 於 幕後 : 蘇聯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四章 第一節 ) 不過 , 事實上 , 中 共軍 與 聯合 國軍 的 戰鬥 開始 後 , 蘇聯 空軍 還是 很快 就 參加 了 鴨綠江 上空 的 戰鬥 。

1950 年 8 月 以來 , 隨著 韓戰 的 戰局 , 從 戰爭初期 北韓 軍 的 快速 推進 演變 為 長期化 的 局面 , 蘇聯 空軍部隊 就 開始 進駐 中方 的 多個 機場 。

到 1950 年 11 月 時 , 蘇聯 空軍 在 瀋陽 地區 派駐 了 兩個 殲擊機 師 。

根據 蘇聯 方面 的 文獻 記載 , 蘇聯 空軍 在 鴨綠江 上空 的 首戰 是 在 1950 年 11 月 1 日 。

這 一天 , 在 北韓 西北角 的 城市 新義州 一帶 的 上空 , 蘇聯 戰機 擊落 了 兩架 聯合 國軍 飛機 。

這次 戰鬥 後 不久 , 蘇聯 方面 就將 駐紮 在 瀋陽 地區 的 兩個 殲擊機 師 整編 為 第 64 獨立 殲擊機 航 空軍 , 由 別洛夫 少將 指揮 。

這支 部隊 的 主要 作戰 任務 , 是 “ 保護 鴨綠江 上 的 橋樑 、 發電站 和 大壩 , 以及 在 中朝 邊境 以南 75 公里 之內 北朝鮮 領土 上 的 交通線 和 飛機場 , 以 免遭 敵機 的 襲擊 ”。

為 了 執行 這項 任務 , 別洛夫 航 空軍 轉場 到 了 和 北韓 新義州 僅有 鴨綠江 一水之隔 的 安東 機場 。

隨後 , 斯大林 向 別洛夫 航 空軍 增派 了 120 架 新式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 。

作為 在 1949 年 投入 現役 部隊 的 新式 飛機 , 米格 -15 與 美國 的 F-86 佩刀 式 戰鬥機 同屬 噴氣式 戰機 。

這 一類 飛機 , 是 在 二戰 末期 的 空戰 中 , 首次 由 納粹德國 投入 實戰 的 。

在 韓戰 初期 , 噴氣式 飛機 對於 當時 的 人類 來說 還是 一種 新型 的 武器 。

一時之間 , 在 鴨綠江 上空 , 就 出現 了 美蘇 噴氣式 戰機 激烈 對決 的 情況 。

到 1951 年初 , 隨著 韓戰 戰線 南 推到 三八線 附近 , 別洛夫 航 空軍 僅有 75 公里 的 作戰 範圍 已經 不足以 對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的 後方 補給線 提供 空中 掩護 。

在 這樣 的 情況 下 , 中 共軍 的 作戰 受到 相當 大 的 限制 。

因此 , 毛澤東 在 1951 年 3 月 1 日 致電 斯大林 , 表示 “ 我方 運輸 力弱 , 有 百分之三十 至 百分之四十 的 物資 被 炸燬 , 敵軍 將 逐步 獲得 補充 , 有 六七萬 人將 於 6 月底 到 朝鮮 , 而 我方 則無 空軍 掩護 。

” 對此 , 斯大林 在 3 月 15 日 覆電 毛澤東 , 表示 會將 別洛夫 航 空軍 的 兩個 師 轉場 到 北韓 境內 , 並 增派 一個 大型 殲擊機 師 前往 安東 。

不過 , 由於 北韓 境內 的 機場 遭到 了 聯合 國軍 的 反覆 轟炸 , 蘇聯 將 大批 戰鬥機 派 到 北韓 境內 的 計劃 沒有 得到 貫徹 。

但是 , 到 1951 年 8 月 時 , 別洛夫 航 空軍 的 兵力 還是 增加 到 了 三個 航空 師和 兩個 高射炮 師的 規模 。

這樣 龐大 的 航空 兵力 , 使得 蘇聯 空軍 能夠 在 隨後 幾個 月裡 , 將 米格 -15 戰鬥機 的 活動 範圍 擴展 到 清川江 一線 。

這樣 , 北韓 西北部 鴨綠江 和 清川江 之間 的 地域 , 就 被 聯合 國軍 稱為 “ 米格 走廊 ”。

( 參見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二 《 抗美援朝戰爭 中 的 蘇聯 空軍 》)

需要 指出 的 是 , 儘管 蘇聯 空軍 在 遼寧 安東 部署 了 龐大 的 航空 兵力 。

但 在 整個 韓戰 期間 , 蘇聯 方面 沒有 能夠 完全 掌握 鴨綠江 上空 的 制空權 。

例如 , 在 1952 年 6 月 , 聯合 國軍 就 曾 大規模 轟炸 過 北韓 設在 鴨綠江 邊的 發電廠 , 這次 成功 的 轟炸 使 北韓 陷入 了 長達 兩個 月 的 電力 短缺 。

不過 , 蘇聯 空軍 在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活躍 , 的確 在 一定 程度 上 遏制 了 聯合 國軍 空中 力量 在 這 一帶 的 活動 。

在 蘇聯 空軍 投入 戰爭 後 , 蘇聯 方面 也 為 中共 軍訓 練出 了 一定 的 航空 力量 。

在 “ 米格 走廊 ” 的 作戰 活動 中 , 較 為 弱小 的 中共 空軍 也 時而 配合 著 蘇聯 空軍 的 作戰 。

根據 一份 後世 綜合 美 、 蘇 、 中 三國 史料 進行 的 分析 和 統計 , 在 韓戰 的 空戰 中 , 美蘇 兩軍在 空中 交戰 中 損失 的 F-86 和 米格 -15 飛 機數 比 , 約 為 98:195, 也 就是 約 為 1:2; 美中 兩 軍 在 空中 交戰 中 損失 的 F-86 和 米格 -15 飛 機數 比 , 則是 約 為 32:208, 也 就是 約 為 1:6.5。

( 見 《 碧血 長空 —— 朝鮮 空戰 探析 》)

三 、 中 共軍 的 全盤 蘇械化 與 斯大林 之死

除了 通過 建立 “ 米格 走廊 ” 掩護 中共 、 北韓 聯軍 的 後方 外 , 蘇聯 還在 韓戰 中 對 中 共軍 進行 了 大力 的 軍事援助 , 使 中共軍隊 走上 了 全盤 蘇械化 的 道路 。

如此 前 所述 , 中 共軍 在 投入 韓 戰後 就 已經 拿到 了 不少 蘇式 武器 的 援助 。

在 1951 年 春季 中共軍隊 發動 的 “ 第五次 戰役 ” 中 , 不少 中共 部隊 已經 裝備 了 大量 包括 坦克 在內 的 蘇式 武器 。

在 這 之後 , 蘇聯 對 中 共軍 的 援助 規模 變得 更大 了 。

1951 年 10 月 , 中共 代表 徐向前 、 高崗 在 莫斯科 與 蘇聯 方面 達成協議 , 蘇聯 答應 武裝 中共軍隊 的 60 個師 。

其中 ,“1951 年 只能 解決 16 個師 的 裝備 , 其餘 44 個師 的 裝備 按 每年 三分之一 計算 , 到 1954 年 全部 解決 。

” 儘管 蘇聯 在 執行 這一 協議 時有 一定 的 拖延 , 且 分出 了 不少 武器 用於 武裝 北韓 軍 。

但 到 韓戰 結束 後 不久 的 1954 年 , 還是 已經 有 56 箇中 共師 全部 換裝 了 蘇聯 武器 。

這些 部隊 的 裝備 與 蘇聯 師 一模一樣 , 每個 師都 有 3 個 步兵團 、1 個 炮兵團 、1 個 坦克 自行火炮 團 、1 個 獨立 高炮 營和 1 個 獨立 反坦克炮 營 。

當時 , 中 共軍 一共 有 106 個師 。

沒有 換裝 蘇聯 武器 的 50 個師 , 也 都 陸續 換裝 了 中國 國產 的 蘇式 武器 。

在 空軍 方面 , 到 1954 年 , 經過 蘇聯 的 贈送 和 售予 , 中共 空軍 的 實力 達到 了 “28 個空 軍師 、5 個 獨立 飛行團 , 共有 飛機 3000 餘架 ” 的 規模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五章 第二節 )

蘇聯 對 中 共軍 的 大力 援助 , 是 醉心於 戰爭 的 斯大林 和 毛澤東 將 韓戰 進行 下去 的 保障 。

1952 年 8 月 , 毛澤東 曾 在 一次 政協會議 上 得意 地 表示 , 經過 蘇聯 的 援助 , 中共軍隊 “ 現在 空軍 也 有 了 , 高射炮 、 大炮 、 坦克 都 有 了 。

” 因此 如前所述 , 在 1952 年 下半年 , 儘管 金日成 曾經 表達 過 希望 停戰 的 訴求 , 但 毛澤東 堅持 要將 戰爭 進行 下去 。

最終 , 斯大林 採納 了 毛澤東 的 意見 。

漫長 的 韓戰 停戰 談判 , 也 就 因為 戰俘 問題 難以解決 , 而 在 1952 年 10 月 宣告 第二次 破裂 , 前線 的 兩 軍 因而 此前 後 進行 了 白馬山 和 上甘嶺 的 苦鬥 。

到 1952 年 11 月 , 隨著 上甘嶺戰役 的 結束 , 韓戰 前線 轉歸 平靜 。

在 嚴冬 降臨 的 情況 下 , 雙方 在 山嶺 上 進行 了 新一輪 對峙 , 只 進行 著 小規模 的 衝突 。

在 斯大林 的 支持 下 , 毛澤東 在 1953 年 2 月 7 日 發表 了 強硬 談話 , 表示 中國 會將 戰爭 一直 進行 下去 。

然而 , 毛澤東 能 做出 如此 強硬 表態 的 前提 , 是 斯大林 仍然 在世 。

如果 斯大林 死 了 , 那麼 毛澤東 最大 的 靠山 也 就 不復存在 了 。

1953 年 3 月 5 日 , 蘇聯 大獨裁者 斯大林 突然 暴亡 。

新 成立 的 蘇共中央 隨即 決定 , 要將 韓戰 這場 延宕 不決 的 戰爭 停止下來 。

3 月 11 日 , 新 上任 的 蘇聯 首腦 馬林科夫 發表 講話 , 表示 :“ 沒有 不能 用 和平 方式 解決 的 問題 。

”3 月 19 日 , 蘇聯部長會議 又 就 遲遲 沒有 進展 的 戰俘 問題 向 中共 、 北韓 方面 發去 指示 , 表示 :“ 蘇聯政府 注意 到 前 一時期 朝鮮 事件 發展 全過程 , 全面 研究 了 當前情況 下 朝鮮戰爭 的 問題 。

蘇聯政府 由此 得出結論 , 在 這個 問題 上 , 如果 繼續執行 迄今 為止 推行 的 路線 , 如果 不 對 這一 路線 做 一些 符合 當前 政治 特點 和 出自 我們 三國 人民 最 深遠 利益 的 改變 , 那 是 不 正確 的 。

蘇中 朝 三國 人民 關心 世界 和平 的 鞏固 , 一直 在 尋找 儘可能 快地 結束 朝鮮戰爭 的 可行 途徑 。

”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七 《 中 蘇 領導人 對 朝鮮 停戰 的 政治 考慮 》) 在 蘇聯 轉變 政策 的 情況 下 , 毛澤東 只有 服從 。

這樣 , 漫長 的 韓戰 終於 進入 了 最後 幾個 月 的 時光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