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Używamy ciasteczek, aby ulepszyć LingQ. Odwiedzając stronę wyrażasz zgodę na nasze polityka Cookie.


image

The Korean War, 28.韩战系列第二十八讲 走向停战·下

28. 韩战 系列 第二十八 讲 走向 停战 · 下

韓戰 系列 第二十八 講 走向 停戰 · 下

一 、 韓戰 尚未 終結 : 韓國 代表 為 什麼 會 缺席 停戰協定 的 簽署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二十八 講 《 走向 停戰 · 下 》。

在 上 一講 中 , 我們 講述 了 隨著 斯大林 在 1953 年 3 月 5 日 死去 , 韓戰 局勢 發生 的 戲劇性 變化 。

在 蘇共 新 領導人 的 指示 下 , 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延宕 不決 的 戰俘 問題 上 迅速 妥協 , 中止 許久 的 板門店 停戰 談判 也 因而 在 同年 4 月 26 日 恢復 。

5 月 3 日 , 雙方 完成 了 名為 “ 小 交換 ” 的 行動 , 互相交換 了 傷病 戰俘 。

到 5 月 7 日 , 雙方 又 在 成立 由 波蘭 、 捷克斯洛伐克 、 瑞典 、 瑞士 、 印度 這 五個 國家 組成 的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 這一 問題 上 達成 了 共識 。

這樣 , 雙方 談判代表 的 分歧 就 只 剩下 一些 枝節問題 了 。

然而 , 就 在 這時候 , 具有 強烈 民族主義 精神 的 韓國 總統 李承晚 卻 對 停戰 談判 表達 了 強烈 的 反對 , 並 自行 展開 了 行動 。

李承晚 的 這些 動向 , 將 產生 深遠 的 歷史 影響 , 並在 很大 程度 上 塑造 了 今天 朝鮮半島 上 的 政治局勢 。

在 講述 歷史 之前 , 我們 還 是從 最近 發生 的 一件 事 開始 說起 吧 。

在 今年 12 月 13 日 , 韓國 總統 文在寅 在 澳大利亞 堪培拉 舉行 的 澳韓 雙邊 峰 會上 透露 , 美國 、 中國 和 北韓 已經 在 原則上 同意 發表 在 朝鮮半島 終結 戰爭 的 宣言 。

這一 引起 了 世界 各國 廣泛 關注 的 新聞 , 提醒 著 人們 一個 常常 被 忽略 的 事實 : 實際上 , 直到 今天 , 韓戰 依然 沒有 正式 結束 。

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 , 聯合 國軍 與 共產黨 軍隊 代表 簽訂 的 , 實際上 只是 停止 軍事行動 的 停戰協定 , 而 非正式 宣告 戰爭 終止 的 終戰 協定 。

而且 , 韓國 代表 從沒 有 在 這份 協定 上 簽字 。

換言之 , 朝鮮半島 上 的 戰爭狀態 實際上 直到 今天 還 沒有 完全 結束 。

那麼 , 為 什麼 在 經過 了 三年 多 的 流血 後 , 韓戰 的 交戰 雙方 僅僅只是 簽訂 了 這樣 一個 停戰協定 呢 ?

大韓民國 的 代表 為 什麼 沒有 在 這份 停戰協定 上 簽字 呢 ?

要 回答 這些 問題 , 我們 就要 了解 韓戰 最後 兩個 多月 的 歷史 了 。

二 、 停戰 前 的 最後 波折 : 李承晚 與 聯合 國軍 的 矛盾

李承晚 出 生於 1875 年 , 自幼 接受 儒家 教育 , 又 曾 在 年輕 時入 讀 美國 衛理公會 創辦 的 西式 學校 , 並 很 早就 投入 了 反抗 日本 統治 的 韓國 獨立運動 。

他 也 曾 於 1910 年 在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獲得 過 博士學位 , 是 美國 曆 史 上 首位 獲得 博士學位 的 亞洲 人 。

1919 年 , 海外 流亡 的 韓人 成立 了 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 , 李承晚 曾 就任 這一 政府 的 首任 臨時 大總統 。

此後 , 他 長年 在 美國 進行 政治 遊說 活動 , 全力 促進 美國 承認 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 和 關注 韓國 獨立運動 。

1945 年 日本 戰敗 後 , 李承晚 從 美國 乘專機 返回 祖國 , 又 在 1948 年 大韓民國 成 立時 當選 首任 總統 。

就任 總統 後 , 李承晚 對 共產主義 勢力 採取 嚴厲 鎮壓 的 政策 , 並 高調 地 謀求 朝鮮半島 的 統一 。

在 1950 年 6 月 韓戰 爆發 、 首爾 陷落 後 , 大韓民國 政府 遷往 釜山 。

儘管 李承晚 曾 接受 過 相當 西化 的 教育 , 但 他 仍 是 一名 非常 堅定 的韓 民族主義者 。

在於 1945 年 回到 韓國 後 , 李承晚 就 積極 倡導 民眾 穿 上 韓服 表達 民族 身份 , 他 自己 也 為 此 身體力行 。

此外 , 李承晚 在 統治 風格 上 有 強烈 的 獨斷 色彩 。

1952 年 , 李承晚 的 第一個 總統 任期 即將 結束 。

由於 根據 當時 的 韓國 憲法 規定 , 總統 需要 由 國會 選出 , 而 李承晚 的 支持者 在 國會 中 不 佔多數 , 因此 他 當選 第二任 總統 的 希望 相當 渺茫 。

為 此 , 李承晚 積極 謀求 修憲 , 試圖 將 選出 總統 的 方式 從 國會 間接選舉 改為 直選 , 但 他 的 修憲案 卻 在 1952 年 1 月 18 日 被 國會 否定 。

在 這樣 的 情況 下 , 李承晚 首先 在 同年 4 月 24 日 宣佈 在 釜山 戒嚴 , 其後 又 在 7 月 2 日 出動 警察 和 憲兵 將 議員 強行 拉 到 國會 , 使 議員 在 恐懼 中 通過 了 修憲案 。

經過 了 這 一連串 的 行為 之後 , 李承晚 得以 在 1952 年 8 月 5 日以 絕對優勢 連任 總統 。

李承晚 這種 不顧 基本 政治 程序 、 強制 修憲 的 行為 , 使 美國 對 他 產生 了 相當 惡劣 的 印象 。

隨著 時間 進入 1953 年 , 美韓 雙方 因 李承晚 而 引起 的 不 愉快 變得 更加 嚴重 了 。

1953 年 4 月 24 日 , 在 板門店 談判 重新 啟動 的 前夕 , 美國 駐韓 大使 向 美國 總統 艾森豪威爾 轉達 了 李承晚 總統 的 強硬 立場 , 表示 “ 如果 簽訂 容許 中 共軍 駐留 鴨綠江 以南 的 停戰 條約 ”, 那麼 韓國 軍隊 “ 將 脫離 聯合 國軍 司令部 統轄 。

”( 金 陽明 :《 韓國 戰爭史 》 第十二章 《 停戰 》)

在 1953 年 5 月 , 雙方 的 談判 圍繞 著 如何 運作 由 波蘭 、 捷克斯洛伐克 、 瑞典 、 瑞士 、 印度 五國 組成 的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 這一 問題 展開 了 一輪 唇槍 舌 劍 。

聯合國 軍代表 認為 , 在 遣返 戰俘 的 時候 , 朝鮮人 戰俘 應當 被 作為 平民 釋放 , 讓 他們 自由選擇 居住地 , 只有 中共 戰俘 需要 被 移交 給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。

聯合國 軍代表 之所以 提出 這樣 的 主張 , 是 為 了 對 態度強硬 的 李承晚 總統 進行 遷就 。

李承晚 認為 , 所謂 “ 中立國 ” 當中 的 波蘭 和 捷克斯洛伐克 都 是 共產主義 國家 。

如果 允許 波蘭 和 捷克斯洛伐克 的 代表 進入 韓國 , 並 接收 朝鮮人 戰俘 , 那 就 意味著 允許 大量 赤色 間諜 進入 韓國 。

李承晚 總統 曾 就此 強硬 地 表示 :“ 決不 容許 把 韓國 青年 移交 任何 中立國 去 接受 共產 走狗 的 欺騙 說教 。

”( 金 陽明 :《 韓國 戰爭史 》 第十二章 《 停戰 》)

對於 聯合 國軍 的 這項 提議 , 共方 代表 在 5 月 13 日 表示 了 拒絕 , 談判 因而 陷入 了 一場 挫折 , 並 導致 了 一場 持續 到 5 月 25 日 的 休會 。

最終 , 根據 華盛頓 方面 的 命令 , 聯合國 軍代表 在 這一 問題 上 妥協 , 表示同意 將 朝鮮人 戰俘 和 中國 人 戰俘 一併 移交 給 “ 中立國 戰俘 遣返 委員會 ”。

6 月 4 日 , 共方 代表 表示同意 聯合 國軍 建議 的 絕大部分 內容 。

6 月 8 日 , 雙方 就 戰俘 問題 達成 了 協議 。

這樣 , 韓戰 的 停戰 就 真正 進入 倒計時 了 。

對於 聯合 國軍 的 妥協 , 李承晚 表達 了 強烈 的 憤怒 。

他 在 6 月 6 日 發表聲明 , 表示 聯合 國軍 和 共方 的 協議 不可 接受 , 並 提出 應當 首先 簽訂 美韓 共同 防禦 條約 。

為 了 表示 抗議 , 李承晚 下令 撤回 了 在 美國 受訓 的 韓國 軍官 , 並讓 韓國 代表 撤出 了 在 板門店 的 聯合 國軍 停戰 談判 代表團 。

6 月 18 日 , 李承晚 命令 韓國 軍隊 進行 了 一次 擅自行動 , 將 位於 朝鮮半島 南部 釜山 、 馬山 、 論山 等 地 四個 戰俘營 的 大門 打開 , 釋放 了 大批 不 願意 被 遣 返回 北韓 的 戰俘 。

由於 這些 戰俘營 基本上 由韓 軍 負責 看守 , 營內 的 美方 人員 根本無法 阻止 洶湧 出逃 的 人流 。

在 四個 戰俘營 中 被 關押 的 3.5 萬名 北韓 戰俘 裡 , 有 2.5 萬人 在 第一天 就 逃走 了 , 分散 到 了 韓國 民間 。

到 了 6 月底 , 四個 戰俘營 內 只 剩下 了 8600 名 北韓 俘虜 。

在 通過 這樣 強硬 的 表態 表達 了 自己 的 憤怒 後 , 李承晚 也 得到 了 美方 關於 儘快 起草 美韓 共同 防禦 條約 的 承諾 。

這樣 , 李承晚 就 在 7 月 9 日 表示 妥協 , 說 韓方 雖然 不會 簽署 停戰協定 , 但 也 不會 破壞 它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六十二章 《 最後 的 危機 》)

三 、 中 共軍 最後 的 大規模 攻勢

在 戰爭 的 最後 兩個 多月 裡 , 共產 極權 陣營 也 在 戰線 上 發起 了 一系列 規模 不小 的 攻勢 , 試圖 通過 戰場 上 的 壓力 促使 聯合 國軍 儘快 接受 共方 的 停戰 條件 。

此時 , 聯合 國軍 在 戰線 上 的 軍級 單位 , 由西向東 分別 是 美國 第 1 軍 、 美國 第 9 軍 、 韓國 第 2 軍 、 美國 第 10 軍 和 韓國 第 1 軍 。

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戰場 上 的 兵團 級 和 軍團 級 單位 , 由西向東 分別 是 中共 第 19 兵團 、 中共 第 9 兵團 、 中共 第 20 兵團 、 北韓 第 3 軍團 和 北韓 第 7 軍團 。

5 月 25 日 , 中共 的 三個 兵團 在 戰線 的 西部 和 中部 展開 逐步 猛烈 的 攻勢 。

在 一 開始 , 最 西側 的 美 第 1 軍 遭到 了 猛烈 攻擊 。

到 了 6 月 10 日 , 中 共軍 開始 將 進攻 重點 放在 戰線 中部 的 美國 第 9 軍 和 韓國 第 2 軍 身上 。

中 共軍 的 這 一輪 猛攻 持續 到 了 6 月 18 日 , 但 成果 十分 有限 。

到 攻勢 結束 時 , 隸屬於 美國 第 9 軍 的 韓國 首都 師在 金城 一帶 的 戰線 被 擊退 了 約 3.2 公里 的 距離 。

到 7 月 13 日 , 中共 第 20 兵團 集中 大量 兵力 , 在 1360 門 火炮 的 掩護 下 對 美國 第 9 軍 和 韓國 第 2 軍 發動 了 又 一輪 大規模 的 進攻 。

中 共軍 將 這次 攻勢 命名 為 “ 金城 反擊戰 ”, 而 這也 是 他們 在 韓戰 中 的 最後 一次 大規模 攻勢 。

在 這次 進攻 中 , 韓軍的 戰線 一度 被 敵人 突破 , 韓國 首都 師 陷入 了 潰退 狀態 , 蒙受 了 慘重 的 損失 。

不過 , 在 隸屬於 美國 第 9 軍 的 美 第 3 師和 韓國 第 2 軍 各部 的 奮力 阻擊 下 , 中 共軍 的 進攻 很快 就 難以 為繼 了 。

到 7 月 16 日 , 穩住陣腳 的 韓國 第 2 軍 開始 轉入 反攻 , 收復 了 部分 失地 。

到 7 月 20 日 , 雙方 恢復 了 對峙 狀態 。

在 這場 最後 的 攻勢 中 , 中 共軍 推進 了 約 9.6 公里 的 距離 , 取得 了 部分 戰果 , 但 遠遠 不是 像 中共 的 政治宣傳 所說 的 那樣 是 一場 “ 大捷 ”。

事實上 , 在 1953 年 臨近 停 戰時 的 一系列 進攻 中 , 中 共軍 的 主要 攻擊 對象 一直 是 韓國 軍隊 。

1953 年 6 月 1 日 , 以入 朝 中 共軍 代 司令 鄧華為 首 的 一批 中 共軍 將領 曾 致電 中共 中央軍委 , 表示 “ 目前 反擊 作戰 的 主要 對象 ” 是 韓國 軍隊 , 且 “ 應 堅決 打擊 , 求得 大量 殲滅 其 有生力量 ”, 而 “ 對 英國 等 僕從 軍隊 暫 不 攻擊 , 對 美軍 亦 不作 大 的 攻擊 ( 只 打 一個 連 以下 的 )”。

至於 他們 這樣 做 的 一個 目的 , 則是 “ 根據 目前 的 形勢 和 板門店 的 談判 ”,“ 使 此次 戰役 打得 更 策略 一些 。

”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) 可以 說 , 中 共軍 這樣 做 的 目的 , 明顯 地帶 有 向 態度強硬 的 李承晚 施壓 的 色彩 。

四 、 告一段落 的 戰爭 : 簽署 韓戰 停戰協定

儘管 出現 了 上述 的 波折 , 但 在 韓國 方面 代表 缺席 的 情況 下 , 停戰 談判 仍然 走向 了 最後 一步 。

7 月 23 日 , 雙方 完成 了 對 停戰 軍事 分界線 和 分界線 兩側 的 非軍事區 的 劃定 工作 。

接下來 , 就是 那 載入 歷史 鏡頭 的 一幕 了 。

1953 年 7 月 27 日 上午 10 時 , 板門店 上空 雲層 密佈 。

在 當地 一座 為 舉行 停戰協定 簽字儀式 而 建造 的 房屋 裡 , 聯合 國軍 首席 談判代表 哈里遜 將軍 和 共產 陣營 首席 談判代表 南日 沒有 經過 一句 寒暄 , 就 在 停戰協定 上 籤 了 字 。

接著 , 這份 協定 被 送往 附近 的 汶山 裡 , 交由 聯合 國軍 總司令 馬克 · 克拉克 將軍 於 當天 下午 1 時 簽字 。

而後 , 協定 被 轉給 身在 平壤 的 金日成 , 由 金日成 以北 韓軍 最高 司令官 的 身份 於 當晚 10 時 簽上 了 字 。

而 根據 停戰協定 的 規定 , 雙方 停戰 的 時間 正是 這一 時刻 。

最後 , 在 7 月 28 日 上午 9 時半 , 來到 開城 來鳳 莊 的 中共 入朝 部隊 司令 彭德懷 在 協定 上 籤 下 了 名字 。

在 彭德懷 簽字 時 , 停戰協定 已經 生效 。

最終 , 這份 停戰協定 上 沒有 出現 韓國 方面 代表 的 名字 。

此外 值得 說明 的 是 , 這份 協定 僅僅 是 一份 各支 軍隊 司令官 簽署 的 停戰協定 , 而 不是 國與國 終止 戰爭 的 國際 條約 。

不管怎麼 說 , 在 朝鮮半島 上 , 轟鳴 了 三年 多 的 槍炮聲 終於 停息 了 下來 。

儘管 戰爭 在 理論 上 沒有 徹底 終結 , 但 交戰 雙方 終究 是 停戰 了 。

然而 , 這場 沒有 徹底 終結 的 戰爭 所 帶來 的 影響 , 卻 既 不 侷限於 朝鮮半島 一隅 , 也 不 只 在於 那些 觸目驚心 的 傷亡 數字 。

這場 改變 了 亞太地區 數十年 政治 格局 的 戰爭 , 對 捲入 韓戰 的 各國 都 產生 了 相當 深刻 的 影響 。

直到 今天 , 這些 影響 還在 深刻 地 塑造 著 我們 生活 的 時代 。

在 這 之後 , 我們 就將 進入 這 一系列 節目 的 最後 一個 階段 , 講述 韓戰 造成 的 巨大 沖 擊和 深遠影響 。

28. 韩战 系列 第二十八 讲 走向 停战 · 下 28.Lecture 28 of the Korean War Series: Toward an Armistice·Part 2

韓戰 系列 第二十八 講 走向 停戰 · 下

一 、 韓戰 尚未 終結 : 韓國 代表 為 什麼 會 缺席 停戰協定 的 簽署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二十八 講 《 走向 停戰 · 下 》。

在 上 一講 中 , 我們 講述 了 隨著 斯大林 在 1953 年 3 月 5 日 死去 , 韓戰 局勢 發生 的 戲劇性 變化 。

在 蘇共 新 領導人 的 指示 下 , 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延宕 不決 的 戰俘 問題 上 迅速 妥協 , 中止 許久 的 板門店 停戰 談判 也 因而 在 同年 4 月 26 日 恢復 。

5 月 3 日 , 雙方 完成 了 名為 “ 小 交換 ” 的 行動 , 互相交換 了 傷病 戰俘 。

到 5 月 7 日 , 雙方 又 在 成立 由 波蘭 、 捷克斯洛伐克 、 瑞典 、 瑞士 、 印度 這 五個 國家 組成 的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 這一 問題 上 達成 了 共識 。

這樣 , 雙方 談判代表 的 分歧 就 只 剩下 一些 枝節問題 了 。

然而 , 就 在 這時候 , 具有 強烈 民族主義 精神 的 韓國 總統 李承晚 卻 對 停戰 談判 表達 了 強烈 的 反對 , 並 自行 展開 了 行動 。

李承晚 的 這些 動向 , 將 產生 深遠 的 歷史 影響 , 並在 很大 程度 上 塑造 了 今天 朝鮮半島 上 的 政治局勢 。

在 講述 歷史 之前 , 我們 還 是從 最近 發生 的 一件 事 開始 說起 吧 。

在 今年 12 月 13 日 , 韓國 總統 文在寅 在 澳大利亞 堪培拉 舉行 的 澳韓 雙邊 峰 會上 透露 , 美國 、 中國 和 北韓 已經 在 原則上 同意 發表 在 朝鮮半島 終結 戰爭 的 宣言 。

這一 引起 了 世界 各國 廣泛 關注 的 新聞 , 提醒 著 人們 一個 常常 被 忽略 的 事實 : 實際上 , 直到 今天 , 韓戰 依然 沒有 正式 結束 。

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 , 聯合 國軍 與 共產黨 軍隊 代表 簽訂 的 , 實際上 只是 停止 軍事行動 的 停戰協定 , 而 非正式 宣告 戰爭 終止 的 終戰 協定 。

而且 , 韓國 代表 從沒 有 在 這份 協定 上 簽字 。

換言之 , 朝鮮半島 上 的 戰爭狀態 實際上 直到 今天 還 沒有 完全 結束 。

那麼 , 為 什麼 在 經過 了 三年 多 的 流血 後 , 韓戰 的 交戰 雙方 僅僅只是 簽訂 了 這樣 一個 停戰協定 呢 ?

大韓民國 的 代表 為 什麼 沒有 在 這份 停戰協定 上 簽字 呢 ?

要 回答 這些 問題 , 我們 就要 了解 韓戰 最後 兩個 多月 的 歷史 了 。

二 、 停戰 前 的 最後 波折 : 李承晚 與 聯合 國軍 的 矛盾

李承晚 出 生於 1875 年 , 自幼 接受 儒家 教育 , 又 曾 在 年輕 時入 讀 美國 衛理公會 創辦 的 西式 學校 , 並 很 早就 投入 了 反抗 日本 統治 的 韓國 獨立運動 。

他 也 曾 於 1910 年 在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獲得 過 博士學位 , 是 美國 曆 史 上 首位 獲得 博士學位 的 亞洲 人 。

1919 年 , 海外 流亡 的 韓人 成立 了 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 , 李承晚 曾 就任 這一 政府 的 首任 臨時 大總統 。

此後 , 他 長年 在 美國 進行 政治 遊說 活動 , 全力 促進 美國 承認 大韓民國 臨時政府 和 關注 韓國 獨立運動 。

1945 年 日本 戰敗 後 , 李承晚 從 美國 乘專機 返回 祖國 , 又 在 1948 年 大韓民國 成 立時 當選 首任 總統 。

就任 總統 後 , 李承晚 對 共產主義 勢力 採取 嚴厲 鎮壓 的 政策 , 並 高調 地 謀求 朝鮮半島 的 統一 。

在 1950 年 6 月 韓戰 爆發 、 首爾 陷落 後 , 大韓民國 政府 遷往 釜山 。

儘管 李承晚 曾 接受 過 相當 西化 的 教育 , 但 他 仍 是 一名 非常 堅定 的韓 民族主義者 。

在於 1945 年 回到 韓國 後 , 李承晚 就 積極 倡導 民眾 穿 上 韓服 表達 民族 身份 , 他 自己 也 為 此 身體力行 。

此外 , 李承晚 在 統治 風格 上 有 強烈 的 獨斷 色彩 。

1952 年 , 李承晚 的 第一個 總統 任期 即將 結束 。

由於 根據 當時 的 韓國 憲法 規定 , 總統 需要 由 國會 選出 , 而 李承晚 的 支持者 在 國會 中 不 佔多數 , 因此 他 當選 第二任 總統 的 希望 相當 渺茫 。

為 此 , 李承晚 積極 謀求 修憲 , 試圖 將 選出 總統 的 方式 從 國會 間接選舉 改為 直選 , 但 他 的 修憲案 卻 在 1952 年 1 月 18 日 被 國會 否定 。

在 這樣 的 情況 下 , 李承晚 首先 在 同年 4 月 24 日 宣佈 在 釜山 戒嚴 , 其後 又 在 7 月 2 日 出動 警察 和 憲兵 將 議員 強行 拉 到 國會 , 使 議員 在 恐懼 中 通過 了 修憲案 。

經過 了 這 一連串 的 行為 之後 , 李承晚 得以 在 1952 年 8 月 5 日以 絕對優勢 連任 總統 。

李承晚 這種 不顧 基本 政治 程序 、 強制 修憲 的 行為 , 使 美國 對 他 產生 了 相當 惡劣 的 印象 。

隨著 時間 進入 1953 年 , 美韓 雙方 因 李承晚 而 引起 的 不 愉快 變得 更加 嚴重 了 。

1953 年 4 月 24 日 , 在 板門店 談判 重新 啟動 的 前夕 , 美國 駐韓 大使 向 美國 總統 艾森豪威爾 轉達 了 李承晚 總統 的 強硬 立場 , 表示 “ 如果 簽訂 容許 中 共軍 駐留 鴨綠江 以南 的 停戰 條約 ”, 那麼 韓國 軍隊 “ 將 脫離 聯合 國軍 司令部 統轄 。

”( 金 陽明 :《 韓國 戰爭史 》 第十二章 《 停戰 》)

在 1953 年 5 月 , 雙方 的 談判 圍繞 著 如何 運作 由 波蘭 、 捷克斯洛伐克 、 瑞典 、 瑞士 、 印度 五國 組成 的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 這一 問題 展開 了 一輪 唇槍 舌 劍 。

聯合國 軍代表 認為 , 在 遣返 戰俘 的 時候 , 朝鮮人 戰俘 應當 被 作為 平民 釋放 , 讓 他們 自由選擇 居住地 , 只有 中共 戰俘 需要 被 移交 給 “ 中立國家 遣返 委員會 ”。

聯合國 軍代表 之所以 提出 這樣 的 主張 , 是 為 了 對 態度強硬 的 李承晚 總統 進行 遷就 。

李承晚 認為 , 所謂 “ 中立國 ” 當中 的 波蘭 和 捷克斯洛伐克 都 是 共產主義 國家 。

如果 允許 波蘭 和 捷克斯洛伐克 的 代表 進入 韓國 , 並 接收 朝鮮人 戰俘 , 那 就 意味著 允許 大量 赤色 間諜 進入 韓國 。

李承晚 總統 曾 就此 強硬 地 表示 :“ 決不 容許 把 韓國 青年 移交 任何 中立國 去 接受 共產 走狗 的 欺騙 說教 。

”( 金 陽明 :《 韓國 戰爭史 》 第十二章 《 停戰 》)

對於 聯合 國軍 的 這項 提議 , 共方 代表 在 5 月 13 日 表示 了 拒絕 , 談判 因而 陷入 了 一場 挫折 , 並 導致 了 一場 持續 到 5 月 25 日 的 休會 。

最終 , 根據 華盛頓 方面 的 命令 , 聯合國 軍代表 在 這一 問題 上 妥協 , 表示同意 將 朝鮮人 戰俘 和 中國 人 戰俘 一併 移交 給 “ 中立國 戰俘 遣返 委員會 ”。

6 月 4 日 , 共方 代表 表示同意 聯合 國軍 建議 的 絕大部分 內容 。

6 月 8 日 , 雙方 就 戰俘 問題 達成 了 協議 。

這樣 , 韓戰 的 停戰 就 真正 進入 倒計時 了 。

對於 聯合 國軍 的 妥協 , 李承晚 表達 了 強烈 的 憤怒 。

他 在 6 月 6 日 發表聲明 , 表示 聯合 國軍 和 共方 的 協議 不可 接受 , 並 提出 應當 首先 簽訂 美韓 共同 防禦 條約 。

為 了 表示 抗議 , 李承晚 下令 撤回 了 在 美國 受訓 的 韓國 軍官 , 並讓 韓國 代表 撤出 了 在 板門店 的 聯合 國軍 停戰 談判 代表團 。

6 月 18 日 , 李承晚 命令 韓國 軍隊 進行 了 一次 擅自行動 , 將 位於 朝鮮半島 南部 釜山 、 馬山 、 論山 等 地 四個 戰俘營 的 大門 打開 , 釋放 了 大批 不 願意 被 遣 返回 北韓 的 戰俘 。

由於 這些 戰俘營 基本上 由韓 軍 負責 看守 , 營內 的 美方 人員 根本無法 阻止 洶湧 出逃 的 人流 。

在 四個 戰俘營 中 被 關押 的 3.5 萬名 北韓 戰俘 裡 , 有 2.5 萬人 在 第一天 就 逃走 了 , 分散 到 了 韓國 民間 。

到 了 6 月底 , 四個 戰俘營 內 只 剩下 了 8600 名 北韓 俘虜 。

在 通過 這樣 強硬 的 表態 表達 了 自己 的 憤怒 後 , 李承晚 也 得到 了 美方 關於 儘快 起草 美韓 共同 防禦 條約 的 承諾 。

這樣 , 李承晚 就 在 7 月 9 日 表示 妥協 , 說 韓方 雖然 不會 簽署 停戰協定 , 但 也 不會 破壞 它 。

( 貝文 · 亞歷山大 :《 朝鮮 : 我們 第一次 戰敗 》 第六十二章 《 最後 的 危機 》)

三 、 中 共軍 最後 的 大規模 攻勢

在 戰爭 的 最後 兩個 多月 裡 , 共產 極權 陣營 也 在 戰線 上 發起 了 一系列 規模 不小 的 攻勢 , 試圖 通過 戰場 上 的 壓力 促使 聯合 國軍 儘快 接受 共方 的 停戰 條件 。

此時 , 聯合 國軍 在 戰線 上 的 軍級 單位 , 由西向東 分別 是 美國 第 1 軍 、 美國 第 9 軍 、 韓國 第 2 軍 、 美國 第 10 軍 和 韓國 第 1 軍 。

共產 極權 陣營 在 戰場 上 的 兵團 級 和 軍團 級 單位 , 由西向東 分別 是 中共 第 19 兵團 、 中共 第 9 兵團 、 中共 第 20 兵團 、 北韓 第 3 軍團 和 北韓 第 7 軍團 。

5 月 25 日 , 中共 的 三個 兵團 在 戰線 的 西部 和 中部 展開 逐步 猛烈 的 攻勢 。

在 一 開始 , 最 西側 的 美 第 1 軍 遭到 了 猛烈 攻擊 。

到 了 6 月 10 日 , 中 共軍 開始 將 進攻 重點 放在 戰線 中部 的 美國 第 9 軍 和 韓國 第 2 軍 身上 。

中 共軍 的 這 一輪 猛攻 持續 到 了 6 月 18 日 , 但 成果 十分 有限 。

到 攻勢 結束 時 , 隸屬於 美國 第 9 軍 的 韓國 首都 師在 金城 一帶 的 戰線 被 擊退 了 約 3.2 公里 的 距離 。

到 7 月 13 日 , 中共 第 20 兵團 集中 大量 兵力 , 在 1360 門 火炮 的 掩護 下 對 美國 第 9 軍 和 韓國 第 2 軍 發動 了 又 一輪 大規模 的 進攻 。

中 共軍 將 這次 攻勢 命名 為 “ 金城 反擊戰 ”, 而 這也 是 他們 在 韓戰 中 的 最後 一次 大規模 攻勢 。

在 這次 進攻 中 , 韓軍的 戰線 一度 被 敵人 突破 , 韓國 首都 師 陷入 了 潰退 狀態 , 蒙受 了 慘重 的 損失 。

不過 , 在 隸屬於 美國 第 9 軍 的 美 第 3 師和 韓國 第 2 軍 各部 的 奮力 阻擊 下 , 中 共軍 的 進攻 很快 就 難以 為繼 了 。

到 7 月 16 日 , 穩住陣腳 的 韓國 第 2 軍 開始 轉入 反攻 , 收復 了 部分 失地 。

到 7 月 20 日 , 雙方 恢復 了 對峙 狀態 。

在 這場 最後 的 攻勢 中 , 中 共軍 推進 了 約 9.6 公里 的 距離 , 取得 了 部分 戰果 , 但 遠遠 不是 像 中共 的 政治宣傳 所說 的 那樣 是 一場 “ 大捷 ”。

事實上 , 在 1953 年 臨近 停 戰時 的 一系列 進攻 中 , 中 共軍 的 主要 攻擊 對象 一直 是 韓國 軍隊 。

1953 年 6 月 1 日 , 以入 朝 中 共軍 代 司令 鄧華為 首 的 一批 中 共軍 將領 曾 致電 中共 中央軍委 , 表示 “ 目前 反擊 作戰 的 主要 對象 ” 是 韓國 軍隊 , 且 “ 應 堅決 打擊 , 求得 大量 殲滅 其 有生力量 ”, 而 “ 對 英國 等 僕從 軍隊 暫 不 攻擊 , 對 美軍 亦 不作 大 的 攻擊 ( 只 打 一個 連 以下 的 )”。

至於 他們 這樣 做 的 一個 目的 , 則是 “ 根據 目前 的 形勢 和 板門店 的 談判 ”,“ 使 此次 戰役 打得 更 策略 一些 。

”( 中國 “ 軍事科學院 ” 編 :《 抗美援朝戰爭 史 》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) 可以 說 , 中 共軍 這樣 做 的 目的 , 明顯 地帶 有 向 態度強硬 的 李承晚 施壓 的 色彩 。

四 、 告一段落 的 戰爭 : 簽署 韓戰 停戰協定

儘管 出現 了 上述 的 波折 , 但 在 韓國 方面 代表 缺席 的 情況 下 , 停戰 談判 仍然 走向 了 最後 一步 。

7 月 23 日 , 雙方 完成 了 對 停戰 軍事 分界線 和 分界線 兩側 的 非軍事區 的 劃定 工作 。

接下來 , 就是 那 載入 歷史 鏡頭 的 一幕 了 。

1953 年 7 月 27 日 上午 10 時 , 板門店 上空 雲層 密佈 。

在 當地 一座 為 舉行 停戰協定 簽字儀式 而 建造 的 房屋 裡 , 聯合 國軍 首席 談判代表 哈里遜 將軍 和 共產 陣營 首席 談判代表 南日 沒有 經過 一句 寒暄 , 就 在 停戰協定 上 籤 了 字 。

接著 , 這份 協定 被 送往 附近 的 汶山 裡 , 交由 聯合 國軍 總司令 馬克 · 克拉克 將軍 於 當天 下午 1 時 簽字 。

而後 , 協定 被 轉給 身在 平壤 的 金日成 , 由 金日成 以北 韓軍 最高 司令官 的 身份 於 當晚 10 時 簽上 了 字 。

而 根據 停戰協定 的 規定 , 雙方 停戰 的 時間 正是 這一 時刻 。

最後 , 在 7 月 28 日 上午 9 時半 , 來到 開城 來鳳 莊 的 中共 入朝 部隊 司令 彭德懷 在 協定 上 籤 下 了 名字 。

在 彭德懷 簽字 時 , 停戰協定 已經 生效 。

最終 , 這份 停戰協定 上 沒有 出現 韓國 方面 代表 的 名字 。

此外 值得 說明 的 是 , 這份 協定 僅僅 是 一份 各支 軍隊 司令官 簽署 的 停戰協定 , 而 不是 國與國 終止 戰爭 的 國際 條約 。

不管怎麼 說 , 在 朝鮮半島 上 , 轟鳴 了 三年 多 的 槍炮聲 終於 停息 了 下來 。

儘管 戰爭 在 理論 上 沒有 徹底 終結 , 但 交戰 雙方 終究 是 停戰 了 。

然而 , 這場 沒有 徹底 終結 的 戰爭 所 帶來 的 影響 , 卻 既 不 侷限於 朝鮮半島 一隅 , 也 不 只 在於 那些 觸目驚心 的 傷亡 數字 。

這場 改變 了 亞太地區 數十年 政治 格局 的 戰爭 , 對 捲入 韓戰 的 各國 都 產生 了 相當 深刻 的 影響 。

直到 今天 , 這些 影響 還在 深刻 地 塑造 著 我們 生活 的 時代 。

在 這 之後 , 我們 就將 進入 這 一系列 節目 的 最後 一個 階段 , 講述 韓戰 造成 的 巨大 沖 擊和 深遠影響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