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Używamy ciasteczek, aby ulepszyć LingQ. Odwiedzając stronę wyrażasz zgodę na nasze polityka Cookie.


image

The Korean War, 31.韩战系列第三十一讲 中共的收获·下

31. 韩战 系列 第三十一 讲 中共 的 收获 · 下

韓戰 系列 第三十一 講 中共 的 收穫 · 下

一 、 中共 真的 是 依靠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打 了 韓戰 的 嗎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三十一 講 《 中共 的 收穫 · 下 》。

在 上 一講 中 , 我們 講述 了 韓戰 帶來 的 巨大 人員傷亡 , 以及 中國 在 這場 戰爭 中 付出 了 參戰 各國 中 最 大規模 軍事 損失 的 事實 , 並 講述 了 中共 為 了 維持 韓戰 的 巨大 開支 , 以及 由 戰爭 形成 的 以 重工業 、 尤其 是 國防工業 為 重心 的 產業結構 , 對民眾 發動 了 一場 “ 糧食 戰爭 ”, 對 農民 進行 了 殘酷 的 糧食 掠奪 。

事實上 , 早 在 大躍進 發動 之前 , 中共 的 “ 糧食 戰爭 ” 就 已經 造成 了 成千上萬 民眾 的 死去 , 餓死 三千多萬 人 的 大 饑荒 的 道路 已經 被 鋪平 了 。

一言以蔽之 , 韓戰 實際上 是 導致 大 饑荒 的 重要 原因 之一 。

值得 進一步 探究 的 是 , 中共 這套 畸形 的 產業結構 究竟 是 怎麼 來 的 呢 ?

事實上 , 這套 產業結構 的 誕生 , 和 韓戰 有 直接 的 關係 。

通過 以 棋子 的 身份 執行 斯大林 在 朝鮮半島 的 戰爭 計劃 , 中共 獲得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建立 了 初步 的 工業體系 和 現代 軍事 體系 。

可以 說 , 如果 沒有 蘇聯 的 援助 , 中共 就 根本 不 可能 將 戰爭 進行 下去 。

在 解釋 這 一點 之前 , 我們 還是 先 從 最近 發生 的 一件 事 開始 說起 吧 。

今年 2 月 1 日 , 中國 上映 了 主旋律 韓戰 電影 《 長津湖 之 水門 橋 》。

這部 電影 , 是 去年 9 月 上映 的 《 長津湖 》 的 續作 。

如 我們 此前 所講 的 , 長津湖 戰役 事實上 是 美國 海軍陸戰隊 的 一段 榮耀 過去 , 也 是 中 共軍 在 韓戰 中 打 得 最 難看 的 戰役 之一 。

中共 方面 將 長津湖 戰役 “ 喪事 喜辦 ”, 宣傳 成 一場 所謂 的 “ 大捷 ”, 實際上 也 反映 了 他們 在 進行 政治宣傳 方面 的 一貫 做法 。

由於 我們 此前 對 他們 類似 行為 的 駁斥 已 進行 了 太 多 , 今天 對 這一 問題 就 暫 不 贅言 了 。

值得注意 的 是 , 在 對 《 長津湖 之 水門 橋 》 這部 電影 進行 的 政治宣傳 中 , 有 不少 文章 都 稱 當時 中 共軍 裝備 的 是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。

儘管 在 韓戰 當中 , 中 共軍 在 武器裝備 層面 不如 美軍 是 一個 事實 , 但 這並 不 意味著 中共軍隊 真的 是 使用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去 和 聯合 國軍 作戰 的 。

實際上 , 所謂 的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屬於 一種 中共 在 進行 政治宣傳 時常 用 的 概念 。

在 武器 方面 , 中共 得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。

在 中 共軍 出兵 朝鮮半島 後 不久 , 中共 方面 就 第一次 向 蘇聯 索要 了 軍事援助 。

後世 學者 根據 蘇聯 解密 檔案 , 勾勒 出 了 韓戰 期間 中共 向 蘇聯 索要 軍事裝備 的 情況 。

在 這 一時期 , 蘇聯 最早 提供 給 中共 的 武器 , 包括 毛澤東 向 蘇聯 索要 的 魚雷快艇 、 裝甲 艦 、 獵潛艦 、 岸炮 等 海軍 武器 。

1950 年 11 月 17 日 , 周恩來 又 致電 斯大林 , 向 蘇聯 索要 500 輛 軍用 汽車 。

斯大林 的 回應則 比 中共 的 期望 更加 大方 , 表示 蘇聯 將在 滿洲里 向 中方 交付 1495 輛 汽車 。

斯大林 還曾 在 1951 年 5 月 22 日 表示 , 蘇聯 將向 中國 無償 提供 372 架 新式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 , 中方 只 需要 支付 運費 即可 。

除此之外 , 如此 前 所述 , 蘇聯 還曾 在 1951 年 10 月 答應 武裝 中共 的 60 個師 , 並 最終 實現 了 56 箇中 共師 的 全面 蘇械化 。

此外 , 蘇聯 也 向 參加 韓戰 的 中共 提供 了 大量 的 重型 武器 , 包括 高射炮 、 重炮 和 坦克 等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五章 )

蘇聯 在 大規模 軍事援助 中共軍隊 的 同時 , 也 派出 了 大批 駐華 軍事顧問 。

對於 這 一點 , 韓 戰史 及 冷戰 史 學者 沈志華 援引 檔案 進行 了 較 為 系統 的 鉤沉 。

在 中國 近代史 上 , 蘇聯 就 曾多次 向 國共兩黨 派出 軍事顧問 , 支援 了 第一次 國共合作 期間 的 國民革命軍 、 中國 的 對 日 戰爭 以及 國共 戰爭 期間 的 中共軍隊 。

到 韓戰 爆發 時 ,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的 人數 就 已經 超過 了 2000 人 , 並在 中國 設有 軍事 總 顧問團 , 最初 的 軍事 總 顧問 由 蘇聯 駐華使館 武官 科托 夫 中將 擔任 。

在 韓戰 爆發 後 , 斯大林 又 派出 了 蘇軍 副 總參謀長 扎 哈羅 夫 大將 作為 斯大林 的 私人 代表 前往 中國 , 不久 後 扎 哈羅 夫 出任 軍事 總 顧問 的 職務 , 科托 夫 中將 則 變成 了 副總 顧問 。

1951 年 4 月 , 扎 哈羅 夫 回國 後 , 蘇聯 空軍 的 克拉索夫 斯基 上將 接任 軍事 總 顧問 。

1952 年 7 月 , 克拉索夫 斯基 回國 , 科托 夫 中將 又 重新 出任 軍事 總 顧問 , 擔任 這一 職務 直到 韓戰 結束 的 1953 年 7 月 。

此後 , 蘇聯 又 有 兩 任由 高級將領 出任 的 駐華 軍事 總 顧問 , 這一 職務 的 設置 一直 持續 到 1960 年 7 月 。

另一方面 , 在 韓戰 爆發 後 ,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的 人數 極大 地 膨脹 了 起來 。

沈志華 援引 了 一份 來自 臺灣 的 檔案 文獻 , 其中 表示 在 1950 年 6 月 至 1951 年 9 月 之間 , 蘇聯 在 華 顧問 和 技術人員 共有 約 8 萬人 , 其中 “ 首要 者 和 領導者 ” 有 442 人 , 包括 “ 軍事顧問 310 人 , 政治 ( 包括 外交 、 教育 、 法律 ) 顧問 47 人 , 經濟 顧問 和 專家 72 人 , 專業 間諜 13 人 。

” 沈志華 雖然 認為 這些 數據 並不 準確 , 但 也 從 一個 側面 反映 了 當時 蘇聯 駐華 顧問 和 專家 主要 是 軍事 人員 的 事實 。

龐大 的 蘇聯 顧問 團體 直接 受命 於 斯大林 和 蘇聯 軍方 , 負起 了 全面 指導 中共軍隊 的 責任 , 以及 中方 技術 兵種 的 建設 、 訓練 與 軍事院校 的 建設 和 運作 。

可以 說 , 沒有 他們 , 就 沒有 中共軍隊 的 現代化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四 《 朝鮮戰爭 期間 的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》)

二 、 中共 通過 韓戰 得到 的 經濟 收穫 :156 個 大 項目 和 “ 一五 計劃 ”

除此之外 , 中共 由於 以 棋子 的 身份 參加 了 韓戰 , 贏得 了 斯大林 相當 大 的 信任 。

因此 , 在 中 共軍 全面 介入 韓 戰後 , 蘇聯 也 對 中國 展開 了 大規模 的 經濟援助 。

對於 這 一點 , 當時 的 中共 首腦 都 有所 認識 。

周恩來 曾 表示 :“ 斯大林 到 抗美援朝 時才 改變 了 對 中國 的 看法 。

” 毛澤東 也 曾 說 :“ 多少 使 斯大林 相信 中國共產黨 的 一個 重要 原因 ”, 是 “ 中國人民志願軍 的 入 朝 作戰 ”。

從 1950 年 起 , 蘇聯 開始 為 中國 在 煤炭 、 電力 、 鋼鐵 、 有色金屬 、 化工 、 機械 和 軍工 部門 等 領域 提供 大批 成套設備 和 援助 , 援助 了 50 個 重點項目 。

1953 年 5 月 , 蘇聯 又 在 鋼鐵 、 機器 、 電力 、 煤礦 、 石油 、 製藥 、 食品 等 領域 , 設立 了 提供 成套設備 援助 中國 的 91 個 重點項目 。

此後 , 在 1954 年 10 月 , 蘇聯 又 在 能源工業 和 原材料 工業 方面 追加 了 援助 中國 的 15 個 重點項目 。

這 三批 蘇聯 援華 項目 主要 集中 在 重工業 領域 , 被 統稱 為 “156 個 大 項目 ”。

通過 這些 項目 , 蘇聯 為 中共 建設 起 了 一套 初具規模 的 工業體系 。

除此之外 , 蘇聯 也 向 中國 提供 了 大量 的 科技 文件 和 圖紙 。

1954 年 10 月 , 蘇中 兩 國 簽署 了 《 科學技術 合作 協定 》。

在 這 之後 直到 1959 年 , 蘇聯 便 根據 這一 協定 向 中國 無償 轉交 了 “1100 套 工業 企業 及其 它 建設項目 的 設計 資料 ,3500 套 製造 各種 機器設備 的 圖紙 ,950 套 技術 資料 和 2950 個 專題 的 各種 技術 說明書 ”。

( 參見 沈志華 :《 蘇聯 專家 在 中國 (1948—1960)》, 北京 : 新華出版社 ,2009 年 )

對於 蘇聯 在 中國 工業化 建設 中 的 地位 , 當時 的 中國 駐蘇 大使 張聞天 在 1952 年 1 月 16 日 寫給 周恩來 的 一封信 中 , 曾經 這樣 表示 :“ 對於 中國 今後 工業化 有 決定 意義 的 大型 工廠 和 礦場 的 建設 必須 完全 依靠 與 信賴 蘇聯 的 援助 , 從 初步設計 、 技術 設計 、 施工 詳圖 直到 成套設備 訂貨 及 安裝 , 都 應 全部 地 、 徹底 地 採用 蘇聯 的 計劃 、 裝備 與 專家 , 只有 這樣 , 中國 才能 從 一 開始 就 真正 建立 起 最新 式 的 、 最 進步 的 、 最 現代化 的 工業 工廠 。

”( 沈志華 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六 《1950-1953 年 蘇聯 對華 經濟援助 狀況 —— 來自 中國 和 俄國 雙方 的 檔案 材料 》)

蘇聯 的 上述 大力 援助 , 是 通過 向 中國 派出 大批 專家 實現 的 。

根據 蘇聯 方面 的 統計 , 僅僅 在 1951—1953 年間 , 被 派 往 中國 的 高級 專家 就 達到 了 1210 人 , 這個 數字 還不 包括 其他 級別 較 低 的 專家 。

蘇聯 在 中國 設置 了 在 華 專家 總 顧問 的 職務 。

在 1952 年 年 中 , 時任 蘇聯 在 華 專家 總 顧問 的 畢 考爾 金曾 幫助 中國 製 定 “ 第一個 五年計劃 ”。

對於 蘇聯 專家 所 起到 的 作用 , 中國 中央 財經委 在 1952 年 2 月 發佈 的 一份 報告 中 這樣 說道 :“ 兩年 經驗 證明 , 由 中國 技術人員 來 設計 的 小 工廠 或 小規模 恢復 改建 工廠 在 設計 技術 上 的 缺點 弊病 已經 很多 , 浪費 很大 。

而 巨大 複雜 工廠 的 設計 , 一個 也 沒有 成功 , 都 是 半路 回頭 再 請 蘇聯 設計 的 。

所以 若干年 內在 中國 高級 技術人員 未 養成 時 , 聘請 蘇聯 設計組 是 一種 迅速 省錢 又 十分 穩當 的 辦法 。

”( 沈志華 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六 《1950-1953 年 蘇聯 對華 經濟援助 狀況 —— 來自 中國 和 俄國 雙方 的 檔案 材料 》) 蘇聯 專家 的 不可 替代性 , 由此 可見一斑 。

三 、 一幅 更大 的 歷史 圖景 : 中共 通過 韓戰 得到 的 收穫

可以 說 , 中共 在 1953—1957 年間 實行 的 “ 第一個 五年計劃 ”, 核心 便是 蘇聯 的 援助 。

如果 沒有 蘇聯 的 援助 和 專家 , 中共 的 “ 一五 計劃 ” 就 不 可能 制定 , 中共 的 整個 以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為 核心 的 計劃經濟 體系 就 不 可能 建設 起來 。

而 這 一切 的 實現 , 正如 毛澤東 和 周恩來 所說 , 是 來自 中共 通過 參加 韓戰 取得 了 斯大林 的 信任 。

這樣一來 , 一個 更大 的 歷史 圖景 就 浮現 在 了 我們 面前 : 通過 作為 斯大林 的 棋子 參與 韓戰 , 中共 獲得 了 斯大林 的 信任 , 從而 得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初步 建成 了 一支 現代化 的 軍隊 和 以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為 重心 的 產業結構 , 以及 計劃經濟 體系 。

為 了 維持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畸形 膨脹 的 產業結構 , 中共 遂 對 農民 發動 了 一場 “ 糧食 戰爭 ”, 並 鋪平 了 通往 餓死 三千多萬 人 的 大 饑荒 的 道路 。

總的來說 , 中共 通過 韓戰 收穫 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在 軍事 層面 獲得 了 現代化 、 在 產業 層面 獲得 了 工業化 、 在 經濟 層面 獲得 了 計劃經濟 體系 。

對於 中共 來說 , 韓戰 帶給 了 他們 非常 非常 大 的 收穫 。

然而 , 中共 的 這些 收穫 , 事實上 也 就 意味著 民眾 的 深重 災難 。

那些 在 “ 糧食 戰爭 ” 中因 奮起 反抗 而 被 殺害 、 因 糧食 被 中共 幹部 奪走 而 活活 餓死 的 成千上萬 的 農民 , 將 他們 的 吶喊 和 悲鳴 留在 了 歷史 的 深處 , 無情地 鞭撻 著 毛澤東 、 周恩來 這些 所謂 “ 開國 領袖 ” 的 “ 建國 大業 ”, 揭露 了 中共 所謂 “ 抗美援朝 ” 的 殘酷 本質 。

不過 , 在 這個 巨大 的 歷史 圖景 中 , 還有 一處 很 重要 的 問題 需要 解答 : 蘇聯 如此 大力 地 援助 中共 , 究竟 是 出於 什麼 目的 呢 ?

整場 韓戰 , 在 蘇聯 當時 的 國際 考量 中 , 究竟 佔有 什麼 位置 呢 ?

中共 在 蘇聯 當時 的 國際 戰略 中 , 又 在 扮演 著 一個 什麼樣 的 角色 呢 ?

回答 了 這些 問題 , 我們 便 能 看到 一幅 隱藏 在 這幅 巨大 圖景 背後 的 一幅 更大 的 圖景 。

這 就是 我們 下一講 將要 涉及 的 內容 。

31. 韩战 系列 第三十一 讲 中共 的 收获 · 下 31. Lecture 31 of the Korean War Series: The CCP’s Gains·Part 2

韓戰 系列 第三十一 講 中共 的 收穫 · 下

一 、 中共 真的 是 依靠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打 了 韓戰 的 嗎 ?

大家 好 , 歡迎 大家 收聽 《 縱橫 大 歷史 》, 我 是 主持人 孫誠 。

今天 , 我們 將 繼續 進行 韓戰 系列 節目 , 講述 第三十一 講 《 中共 的 收穫 · 下 》。

在 上 一講 中 , 我們 講述 了 韓戰 帶來 的 巨大 人員傷亡 , 以及 中國 在 這場 戰爭 中 付出 了 參戰 各國 中 最 大規模 軍事 損失 的 事實 , 並 講述 了 中共 為 了 維持 韓戰 的 巨大 開支 , 以及 由 戰爭 形成 的 以 重工業 、 尤其 是 國防工業 為 重心 的 產業結構 , 對民眾 發動 了 一場 “ 糧食 戰爭 ”, 對 農民 進行 了 殘酷 的 糧食 掠奪 。

事實上 , 早 在 大躍進 發動 之前 , 中共 的 “ 糧食 戰爭 ” 就 已經 造成 了 成千上萬 民眾 的 死去 , 餓死 三千多萬 人 的 大 饑荒 的 道路 已經 被 鋪平 了 。

一言以蔽之 , 韓戰 實際上 是 導致 大 饑荒 的 重要 原因 之一 。

值得 進一步 探究 的 是 , 中共 這套 畸形 的 產業結構 究竟 是 怎麼 來 的 呢 ?

事實上 , 這套 產業結構 的 誕生 , 和 韓戰 有 直接 的 關係 。

通過 以 棋子 的 身份 執行 斯大林 在 朝鮮半島 的 戰爭 計劃 , 中共 獲得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建立 了 初步 的 工業體系 和 現代 軍事 體系 。

可以 說 , 如果 沒有 蘇聯 的 援助 , 中共 就 根本 不 可能 將 戰爭 進行 下去 。

在 解釋 這 一點 之前 , 我們 還是 先 從 最近 發生 的 一件 事 開始 說起 吧 。

今年 2 月 1 日 , 中國 上映 了 主旋律 韓戰 電影 《 長津湖 之 水門 橋 》。

這部 電影 , 是 去年 9 月 上映 的 《 長津湖 》 的 續作 。

如 我們 此前 所講 的 , 長津湖 戰役 事實上 是 美國 海軍陸戰隊 的 一段 榮耀 過去 , 也 是 中 共軍 在 韓戰 中 打 得 最 難看 的 戰役 之一 。

中共 方面 將 長津湖 戰役 “ 喪事 喜辦 ”, 宣傳 成 一場 所謂 的 “ 大捷 ”, 實際上 也 反映 了 他們 在 進行 政治宣傳 方面 的 一貫 做法 。

由於 我們 此前 對 他們 類似 行為 的 駁斥 已 進行 了 太 多 , 今天 對 這一 問題 就 暫 不 贅言 了 。

值得注意 的 是 , 在 對 《 長津湖 之 水門 橋 》 這部 電影 進行 的 政治宣傳 中 , 有 不少 文章 都 稱 當時 中 共軍 裝備 的 是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。

儘管 在 韓戰 當中 , 中 共軍 在 武器裝備 層面 不如 美軍 是 一個 事實 , 但 這並 不 意味著 中共軍隊 真的 是 使用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去 和 聯合 國軍 作戰 的 。

實際上 , 所謂 的 “ 小米 加 步槍 ” 屬於 一種 中共 在 進行 政治宣傳 時常 用 的 概念 。

在 武器 方面 , 中共 得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。

在 中 共軍 出兵 朝鮮半島 後 不久 , 中共 方面 就 第一次 向 蘇聯 索要 了 軍事援助 。

後世 學者 根據 蘇聯 解密 檔案 , 勾勒 出 了 韓戰 期間 中共 向 蘇聯 索要 軍事裝備 的 情況 。

在 這 一時期 , 蘇聯 最早 提供 給 中共 的 武器 , 包括 毛澤東 向 蘇聯 索要 的 魚雷快艇 、 裝甲 艦 、 獵潛艦 、 岸炮 等 海軍 武器 。

1950 年 11 月 17 日 , 周恩來 又 致電 斯大林 , 向 蘇聯 索要 500 輛 軍用 汽車 。

斯大林 的 回應則 比 中共 的 期望 更加 大方 , 表示 蘇聯 將在 滿洲里 向 中方 交付 1495 輛 汽車 。

斯大林 還曾 在 1951 年 5 月 22 日 表示 , 蘇聯 將向 中國 無償 提供 372 架 新式 的 米格 -15 戰鬥機 , 中方 只 需要 支付 運費 即可 。

除此之外 , 如此 前 所述 , 蘇聯 還曾 在 1951 年 10 月 答應 武裝 中共 的 60 個師 , 並 最終 實現 了 56 箇中 共師 的 全面 蘇械化 。

此外 , 蘇聯 也 向 參加 韓戰 的 中共 提供 了 大量 的 重型 武器 , 包括 高射炮 、 重炮 和 坦克 等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第五章 )

蘇聯 在 大規模 軍事援助 中共軍隊 的 同時 , 也 派出 了 大批 駐華 軍事顧問 。

對於 這 一點 , 韓 戰史 及 冷戰 史 學者 沈志華 援引 檔案 進行 了 較 為 系統 的 鉤沉 。

在 中國 近代史 上 , 蘇聯 就 曾多次 向 國共兩黨 派出 軍事顧問 , 支援 了 第一次 國共合作 期間 的 國民革命軍 、 中國 的 對 日 戰爭 以及 國共 戰爭 期間 的 中共軍隊 。

到 韓戰 爆發 時 ,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的 人數 就 已經 超過 了 2000 人 , 並在 中國 設有 軍事 總 顧問團 , 最初 的 軍事 總 顧問 由 蘇聯 駐華使館 武官 科托 夫 中將 擔任 。

在 韓戰 爆發 後 , 斯大林 又 派出 了 蘇軍 副 總參謀長 扎 哈羅 夫 大將 作為 斯大林 的 私人 代表 前往 中國 , 不久 後 扎 哈羅 夫 出任 軍事 總 顧問 的 職務 , 科托 夫 中將 則 變成 了 副總 顧問 。

1951 年 4 月 , 扎 哈羅 夫 回國 後 , 蘇聯 空軍 的 克拉索夫 斯基 上將 接任 軍事 總 顧問 。

1952 年 7 月 , 克拉索夫 斯基 回國 , 科托 夫 中將 又 重新 出任 軍事 總 顧問 , 擔任 這一 職務 直到 韓戰 結束 的 1953 年 7 月 。

此後 , 蘇聯 又 有 兩 任由 高級將領 出任 的 駐華 軍事 總 顧問 , 這一 職務 的 設置 一直 持續 到 1960 年 7 月 。

另一方面 , 在 韓戰 爆發 後 ,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的 人數 極大 地 膨脹 了 起來 。

沈志華 援引 了 一份 來自 臺灣 的 檔案 文獻 , 其中 表示 在 1950 年 6 月 至 1951 年 9 月 之間 , 蘇聯 在 華 顧問 和 技術人員 共有 約 8 萬人 , 其中 “ 首要 者 和 領導者 ” 有 442 人 , 包括 “ 軍事顧問 310 人 , 政治 ( 包括 外交 、 教育 、 法律 ) 顧問 47 人 , 經濟 顧問 和 專家 72 人 , 專業 間諜 13 人 。

” 沈志華 雖然 認為 這些 數據 並不 準確 , 但 也 從 一個 側面 反映 了 當時 蘇聯 駐華 顧問 和 專家 主要 是 軍事 人員 的 事實 。

龐大 的 蘇聯 顧問 團體 直接 受命 於 斯大林 和 蘇聯 軍方 , 負起 了 全面 指導 中共軍隊 的 責任 , 以及 中方 技術 兵種 的 建設 、 訓練 與 軍事院校 的 建設 和 運作 。

可以 說 , 沒有 他們 , 就 沒有 中共軍隊 的 現代化 。

( 沈志華 :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四 《 朝鮮戰爭 期間 的 蘇聯 駐華 軍事顧問 》)

二 、 中共 通過 韓戰 得到 的 經濟 收穫 :156 個 大 項目 和 “ 一五 計劃 ”

除此之外 , 中共 由於 以 棋子 的 身份 參加 了 韓戰 , 贏得 了 斯大林 相當 大 的 信任 。

因此 , 在 中 共軍 全面 介入 韓 戰後 , 蘇聯 也 對 中國 展開 了 大規模 的 經濟援助 。

對於 這 一點 , 當時 的 中共 首腦 都 有所 認識 。

周恩來 曾 表示 :“ 斯大林 到 抗美援朝 時才 改變 了 對 中國 的 看法 。

” 毛澤東 也 曾 說 :“ 多少 使 斯大林 相信 中國共產黨 的 一個 重要 原因 ”, 是 “ 中國人民志願軍 的 入 朝 作戰 ”。

從 1950 年 起 , 蘇聯 開始 為 中國 在 煤炭 、 電力 、 鋼鐵 、 有色金屬 、 化工 、 機械 和 軍工 部門 等 領域 提供 大批 成套設備 和 援助 , 援助 了 50 個 重點項目 。

1953 年 5 月 , 蘇聯 又 在 鋼鐵 、 機器 、 電力 、 煤礦 、 石油 、 製藥 、 食品 等 領域 , 設立 了 提供 成套設備 援助 中國 的 91 個 重點項目 。

此後 , 在 1954 年 10 月 , 蘇聯 又 在 能源工業 和 原材料 工業 方面 追加 了 援助 中國 的 15 個 重點項目 。

這 三批 蘇聯 援華 項目 主要 集中 在 重工業 領域 , 被 統稱 為 “156 個 大 項目 ”。

通過 這些 項目 , 蘇聯 為 中共 建設 起 了 一套 初具規模 的 工業體系 。

除此之外 , 蘇聯 也 向 中國 提供 了 大量 的 科技 文件 和 圖紙 。

1954 年 10 月 , 蘇中 兩 國 簽署 了 《 科學技術 合作 協定 》。

在 這 之後 直到 1959 年 , 蘇聯 便 根據 這一 協定 向 中國 無償 轉交 了 “1100 套 工業 企業 及其 它 建設項目 的 設計 資料 ,3500 套 製造 各種 機器設備 的 圖紙 ,950 套 技術 資料 和 2950 個 專題 的 各種 技術 說明書 ”。

( 參見 沈志華 :《 蘇聯 專家 在 中國 (1948—1960)》, 北京 : 新華出版社 ,2009 年 )

對於 蘇聯 在 中國 工業化 建設 中 的 地位 , 當時 的 中國 駐蘇 大使 張聞天 在 1952 年 1 月 16 日 寫給 周恩來 的 一封信 中 , 曾經 這樣 表示 :“ 對於 中國 今後 工業化 有 決定 意義 的 大型 工廠 和 礦場 的 建設 必須 完全 依靠 與 信賴 蘇聯 的 援助 , 從 初步設計 、 技術 設計 、 施工 詳圖 直到 成套設備 訂貨 及 安裝 , 都 應 全部 地 、 徹底 地 採用 蘇聯 的 計劃 、 裝備 與 專家 , 只有 這樣 , 中國 才能 從 一 開始 就 真正 建立 起 最新 式 的 、 最 進步 的 、 最 現代化 的 工業 工廠 。

”( 沈志華 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六 《1950-1953 年 蘇聯 對華 經濟援助 狀況 —— 來自 中國 和 俄國 雙方 的 檔案 材料 》)

蘇聯 的 上述 大力 援助 , 是 通過 向 中國 派出 大批 專家 實現 的 。

根據 蘇聯 方面 的 統計 , 僅僅 在 1951—1953 年間 , 被 派 往 中國 的 高級 專家 就 達到 了 1210 人 , 這個 數字 還不 包括 其他 級別 較 低 的 專家 。

蘇聯 在 中國 設置 了 在 華 專家 總 顧問 的 職務 。

在 1952 年 年 中 , 時任 蘇聯 在 華 專家 總 顧問 的 畢 考爾 金曾 幫助 中國 製 定 “ 第一個 五年計劃 ”。

對於 蘇聯 專家 所 起到 的 作用 , 中國 中央 財經委 在 1952 年 2 月 發佈 的 一份 報告 中 這樣 說道 :“ 兩年 經驗 證明 , 由 中國 技術人員 來 設計 的 小 工廠 或 小規模 恢復 改建 工廠 在 設計 技術 上 的 缺點 弊病 已經 很多 , 浪費 很大 。

而 巨大 複雜 工廠 的 設計 , 一個 也 沒有 成功 , 都 是 半路 回頭 再 請 蘇聯 設計 的 。

所以 若干年 內在 中國 高級 技術人員 未 養成 時 , 聘請 蘇聯 設計組 是 一種 迅速 省錢 又 十分 穩當 的 辦法 。

”( 沈志華 《 毛澤東 、 斯大林 與 朝鮮戰爭 》 餘論 六 《1950-1953 年 蘇聯 對華 經濟援助 狀況 —— 來自 中國 和 俄國 雙方 的 檔案 材料 》) 蘇聯 專家 的 不可 替代性 , 由此 可見一斑 。

三 、 一幅 更大 的 歷史 圖景 : 中共 通過 韓戰 得到 的 收穫

可以 說 , 中共 在 1953—1957 年間 實行 的 “ 第一個 五年計劃 ”, 核心 便是 蘇聯 的 援助 。

如果 沒有 蘇聯 的 援助 和 專家 , 中共 的 “ 一五 計劃 ” 就 不 可能 制定 , 中共 的 整個 以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為 核心 的 計劃經濟 體系 就 不 可能 建設 起來 。

而 這 一切 的 實現 , 正如 毛澤東 和 周恩來 所說 , 是 來自 中共 通過 參加 韓戰 取得 了 斯大林 的 信任 。

這樣一來 , 一個 更大 的 歷史 圖景 就 浮現 在 了 我們 面前 : 通過 作為 斯大林 的 棋子 參與 韓戰 , 中共 獲得 了 斯大林 的 信任 , 從而 得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初步 建成 了 一支 現代化 的 軍隊 和 以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為 重心 的 產業結構 , 以及 計劃經濟 體系 。

為 了 維持 重工業 、 國防工業 畸形 膨脹 的 產業結構 , 中共 遂 對 農民 發動 了 一場 “ 糧食 戰爭 ”, 並 鋪平 了 通往 餓死 三千多萬 人 的 大 饑荒 的 道路 。

總的來說 , 中共 通過 韓戰 收穫 到 了 蘇聯 的 大力 援助 , 在 軍事 層面 獲得 了 現代化 、 在 產業 層面 獲得 了 工業化 、 在 經濟 層面 獲得 了 計劃經濟 體系 。

對於 中共 來說 , 韓戰 帶給 了 他們 非常 非常 大 的 收穫 。

然而 , 中共 的 這些 收穫 , 事實上 也 就 意味著 民眾 的 深重 災難 。

那些 在 “ 糧食 戰爭 ” 中因 奮起 反抗 而 被 殺害 、 因 糧食 被 中共 幹部 奪走 而 活活 餓死 的 成千上萬 的 農民 , 將 他們 的 吶喊 和 悲鳴 留在 了 歷史 的 深處 , 無情地 鞭撻 著 毛澤東 、 周恩來 這些 所謂 “ 開國 領袖 ” 的 “ 建國 大業 ”, 揭露 了 中共 所謂 “ 抗美援朝 ” 的 殘酷 本質 。

不過 , 在 這個 巨大 的 歷史 圖景 中 , 還有 一處 很 重要 的 問題 需要 解答 : 蘇聯 如此 大力 地 援助 中共 , 究竟 是 出於 什麼 目的 呢 ?

整場 韓戰 , 在 蘇聯 當時 的 國際 考量 中 , 究竟 佔有 什麼 位置 呢 ?

中共 在 蘇聯 當時 的 國際 戰略 中 , 又 在 扮演 著 一個 什麼樣 的 角色 呢 ?

回答 了 這些 問題 , 我們 便 能 看到 一幅 隱藏 在 這幅 巨大 圖景 背後 的 一幅 更大 的 圖景 。

這 就是 我們 下一講 將要 涉及 的 內容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