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Nós usamos os cookies para ajudar a melhorar o LingQ. Ao visitar o site, você concorda com a nossa política de cookies.

image

三國演義 -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, 第一百二十回:薦杜預老將獻新謀,降孫皓三分歸一統

第 一百二十 回 :薦 杜預 老將 獻新謀 ,降 孫皓 三分 歸 一統

卻說 吳主孫 休 , 聞 司馬炎 已 篡魏 , 知其 必將 伐吳 , 憂慮 成疾 , 臥床 不起 , 乃召 丞相 濮陽興 入 宮中 , 令太 子孫 ( 上雨 下單 ) 出拜 。 吳主 把 興臂 , 手指 ( 上雨 下單 ) 而 卒 。 興 出 與 群臣 商議 , 欲 立太子 孫 ( 上雨 下單 ) 為君 。 左典 軍萬 彧 曰 :「( 上雨 下單 ) 幼 不能 專政 , 不若取 烏程侯 孫皓 立之 。」 左 將軍 張布 亦 曰 :「 皓 才識 明斷 , 堪為 帝王 。 丞相 濮 陽興 不能 決 , 入奏 朱 太后 。 太后 曰 :「 吾 寡婦 人耳 , 定知 社稷 之 事 ? 卿 等 斟酌 立之 , 可 也 。」

興遂 迎皓為 君 。 皓字元宗 , 大帝 孫權 太 子孫 和 之子 也 。 當年 七月 , 即 皇帝 位 , 改元 為 元興元 年 , 封孫 ( 上雨 下單 ) 為 豫章 王 , 追 諡 父 和 為 文 皇帝 , 尊母 何氏 為 太后 , 加丁 奉為 左右 大司馬 。 次年 改為 甘露 元年 。 皓 凶暴 日 甚 , 酷溺 酒色 , 寵幸 中常 侍岑 昏 。 濮陽 興 , 張布 諫 之 , 皓 怒 斬 二人 , 滅 其三 族 。 由 是 廷臣 緘口 , 不敢 再 諫 。 又 改寶鼎 元年 , 以 陸凱 、 萬 彧 為 左右 丞相 。 時皓居 武昌 , 揚州 百姓 泝 流 供給 , 甚苦 之 ; 又 奢侈 無度 , 公私 匱乏 。 陸凱 上 疏諫 曰 :

今 無災 而 民命 盡 , 無為 而國 財空 , 臣竊痛 之 。 昔 漢室 既衰 , 三家 鼎立 ; 今 曹 、 劉失 道 , 皆 為 晉有 : 此 目前 之明驗 也 。 臣愚 但 為 陛下 惜 國家 耳 。 武昌 土城 險瘠 , 非 王者 之 都 , 且 童謠 云 :「 寧飲 建業 水 , 不食 武昌魚 。 寧還 建業 死 , 不止 武昌 居 。」 此足明 民心 與 天意 也 。 今國 無 一年 之蓄 , 有露 根之漸 ; 官吏 為 苛擾 , 莫 之 或 恤 。 大帝 時 , 後 宮女 不滿 百 ; 景帝 以來 , 乃有 千數 ; 此耗 財之 甚者 也 。 又 左右 皆 非 其人 , 群黨 相挾 , 害忠隱賢 , 此 皆 蠹政病民 者 也 。 願 陛下 省百役 , 罷苛 擾 , 簡出 宮女 , 清選 百官 , 則天悅民附 而 國安 矣 。

疏奏 , 皓 不悅 , 又 大興土木 , 作 昭明 宮 , 令 文武 各官 入山 採木 ; 又 召 術士 尚廣 , 令 筮 蓍 問取 天下 之 事 。 尚對 曰 :「 陛下 筮 得 吉兆 , 庚子 歲 青蓋 , 當入 洛陽 。」 皓 大喜 , 謂 中書 丞華覈 曰 :「 先帝 納卿 之言 , 分頭 命將 , 沿江 一帶 , 屯 數百 營 , 命 老將 丁奉 總之 。 朕 欲 兼并 漢土 , 以為 蜀 主 復 讎 , 當取 何地 為 先 ? 」 覈 諫 曰 :「 今 成都 不 守 , 社稷 傾崩 , 司馬炎 必有 吞 吳之心 。 陛下 宜修德以 安吳 民 , 乃為 上計 。 若強 動兵 甲 , 正 猶 披麻救火 , 必致 自焚 也 。 願 陛下 察 之 。」 皓大怒 曰 :「 朕 欲 乘時 恢復 舊業 , 汝出 此 不利 之 言 , 若 不 看 汝 舊臣 之 面 , 斬首 號令 ! 」 叱 武士 推出 殿門 。 華覈 出 朝 歎 曰 :「 可惜 錦繡江山 , 不久 屬於 他人 矣 ! 」 遂 隱居 不 出 。 於是 皓令 鎮東 將軍 陸抗 部兵 屯 江口 , 以圖 襄陽 。

早有 消息報 入 洛陽 。 近臣 報知 晉主 司馬炎 , 晉主聞陸 抗寇 襄陽 , 與 眾官 商議 。 賈充 出班奏 曰 :「 臣聞 吳國 孫皓 , 不修 德政 , 專行 無道 。 陛下 可詔 都督 羊祜 率兵 拒 之 , 俟 其 國 中 有變 , 乘勢 攻取 , 東吳 反掌 可得 也 。」 炎 大喜 , 即 降詔 遣使 到 襄陽 , 宣諭 羊祜 。 祜 奉詔 , 整點 軍馬 , 預備 迎敵 。 自是 羊祜 鎮守 襄陽 , 甚得 軍民 之心 。 吳人 有 降 而 欲 去 者 , 皆 聽 之 。 減戍邏 之 卒 , 用以 墾田 八百餘 頃 。 其初 到 時 , 軍無 百日 之糧 。 及至 來年 , 軍中 有 十年 之積 。 祜 在 軍 , 嘗著 輕裘 , 繫 寬帶 , 不披 鎧甲 , 帳前 侍衛 者 不過 十餘 人 。

一日 , 部將 入帳 稟 祜 曰 :「 哨 馬來 報 吳兵皆 懈怠 , 可乘 其無備 而襲 之 , 必獲 大勝 。 」 祜 笑 曰 :「 汝眾 人 小覷 陸抗 耶 ? 此人 足智多謀 , 日前 吳主命 之 攻拔 西陵 , 斬 了 步 闡及 其 將士 數十 人 , 吾 救 之 無及 。 此人 為將 , 我 等 只 可 自守 ; 候 其內 有變 , 方 可圖 取 。 若 不 審 時勢 而 輕進 , 此取 敗 之 道 也 。」 眾將 服其論 , 只 自守 疆界 而已 。

一日 , 羊祜引 諸將 打獵 , 正值 陸抗 亦 出獵 。 羊祜 下令 :「 我軍 不許 過界 。」 眾將 得 令 , 止於 晉地 打圍 , 不犯 吳境 。 陸抗 望見 , 歎 曰 :「 羊 將軍 兵有 紀律 , 不可 犯 也 。」 日 晚 各退 。

祜 歸 至 軍中 , 察問 所得 禽獸 , 被 吳人 先射 傷者 皆 送還 。 吳人皆悅 , 來報 陸抗 。 抗召 來人入 問曰 :「 汝 主帥 能 飲酒 否 ? 」 來人答 曰 :「 必 得 佳釀 則飲 之 。」 抗笑 曰 :「 吾 有 斗酒 , 藏之久 矣 。 今 付與 汝持 去 , 拜上 都督 。 此酒陸 某親 釀自 飲者 , 特奉 一勺 , 以表 昨 日 出獵 之情 。」 來人 領諾 , 攜酒 而 去 。 左右 問抗 曰 :「 將軍 以酒 與 彼 , 有何 主意 ? 」 抗 曰 :「 彼 既 施德 於 我 , 我 豈 得 無以 酬 之 ? 」 眾皆 愕然 。

卻 說來 人 回見 羊祜 , 以抗 所問 , 並奉 酒事 , 一一 陳 告 。 祜 笑 曰 :「 彼 亦 知吾能 飲乎 ? 」 遂命 開壺 取 飲 。 部將 陳 元 曰 :「 其中 恐有 奸詐 , 都督 且 宜慢 飲 。」 祜 笑 曰 :「 抗非 毒人者 也 , 不必 疑慮 。」 竟 傾壺 飲 之 。 自是 使 人 通問 , 常相 往來 。

一日 , 抗遣 人候 祜 。 祜 問曰 :「 陸將軍 安否 ? 」 來 人 曰 :「 主帥 臥病 數日 未 出 。」 祜 曰 :「 料彼之病 , 與 我 相同 。 吾 已合 成熟 藥在 此 , 可 送與 服之 。」 來 人持藥 回見 抗 。 眾將 曰 :「 羊祜乃 是 吾 敵 也 , 此藥 必非 良藥 。」 抗 曰 :「 豈 有 酖 人 羊叔子 哉 ? 汝眾 人 勿 疑 。」 遂 服 之 。 次日 病癒 , 眾將 皆 拜賀 。 抗 曰 :「 彼專 以德 , 我 專以暴 , 是 彼將 不戰 而 服 我 也 。 今宜 各保 疆界 而已 , 無求 細利 。」

眾 將領 命 。 忽報 吳主 遣使 來到 , 抗 接入 問之 。 使 曰 :「 天子 傳諭 將軍 , 作急 進兵 , 勿 使 晉人 先入 。」 抗 曰 :「 汝先 回 , 吾 隨有 疏章 上 奏 。」 使人 辭去 , 抗即 草 疏遣 人 齎 到 建業 。 近臣 呈 上 , 皓 拆觀 其疏 , 疏 中備 言晉 未 可伐之狀 , 且 勸吳 主修 德慎罰 , 以 安內 為 念 , 不當 以 黷武 為事 。 吳主覽 畢 , 大怒 曰 :「 朕 聞抗 在 邊境 與 敵人 相通 , 今 果然 矣 ! 」 遂 遣使 罷其 兵權 , 降為 司馬 , 卻命 左 將軍 孫冀 代領 其 軍 。 群臣 皆 不敢 諫 。

吳主皓 自 改元 建衡 , 至 鳳凰 元年 , 恣意 妄為 , 窮兵 屯戍 , 上下 無不 嗟怨 。 丞相 萬 彧 , 將軍 留平 、 大司農 樓玄三人 見 皓 無道 , 直言 苦諫 , 皆 被 所 殺 。 前後 十餘年 , 殺 忠臣 四 十餘 人 。 皓 出入 常帶 鐵騎 五萬 。 群臣 恐怖 , 莫敢 奈何 。

卻說 羊祜聞 陸抗 罷兵 , 孫皓 失德 , 見 吳有 可乘之機 , 乃作表遣 人往 洛陽 請伐吳 。 其 略 曰 :

夫期 運 雖由天 所授 , 而 功業 必因 人而成 。 今 江淮 之險 , 不如 劍閣 ; 孫皓 之暴 , 過於 劉禪 ; 吳人 之困 , 甚於 巴蜀 ; 而大晉 兵力 , 盛 於 往時 , 不 於 此際 平 一 四海 , 而 更 阻兵 相 守 , 使 天下 困於 征戍 , 經歷 盛衰 , 不能 長久 也 。

司馬炎 觀表 , 大喜 , 便令 興師 。 賈充 、 荀勗 、 馮純 三人 , 力言 不可 , 炎 因此 不行 。 祜 聞 上 不 允 其 請 , 歎 曰 :「 天下 不如意 者 , 十常八九 。 今天 與 不取 , 豈 不大 可惜 哉 ! 至 咸寧 四年 , 羊祜入 朝奏辭 歸鄉 養病 。 炎問 曰 :「 卿 有何 安邦 之策 , 以教 寡人 ? 」 祜 曰 :「 孫皓 暴虐 已 甚 , 於今 可不 戰而克 。 若皓 不幸 而 歿 , 更立賢君 , 則吳非 陛下 所 能 得 也 。」 炎 大悟 曰 :「 卿 今 便 提兵 往伐 , 若何 ? 」 祜 曰 :「 臣 年老多病 , 不堪 當此任 。 陛下 另選 智勇之 士 , 可 也 。」 遂 辭炎 而 歸 。

是 年 十一月 , 羊祜 病危 , 司馬炎 車駕 親臨 其 家 問安 。 炎至 臥榻 前 , 祜 下淚 曰 :「 臣 萬死 不能 報 陛下 也 ! 」 炎亦泣 曰 :「 朕 悔 不能 用卿 伐 吳之事 。 今日 誰 可繼卿 之志 ? 」 祜 含淚 而言 曰 :「 臣 死 矣 , 不敢 不盡 愚 誠 。 右 將軍 杜預 可任 。 若欲伐吳 , 須當用 之 。」 炎 曰 :「 舉善薦賢 , 乃 美事 也 ; 卿 何薦 人 於 朝 , 即 自焚 其奏稿 , 不 令人 知耶 ! 」 祜 曰 :「 拜官 公朝 , 謝恩 私門 , 臣 所 不取 也 。」

言 訖 而亡 。 炎 大哭 回宮 , 敕 贈 太傅 鉅 平侯 。 南州 百姓 聞 羊祜死 , 罷市 而 哭 。 江南 守 邊 將士 , 亦 皆 哭泣 , 襄陽 人思祜存 日 , 常遊 於 峴 山 , 遂 建廟 立碑 , 四時 祭 之 。 往來 人見 其 碑文 者 , 無不 流涕 , 故名 為 「 墮淚 碑 」。 後人 有 詩 歎 曰 :

曉日 登臨 感晉臣 , 古碑 零落 峴 山春 。 松間 殘露 頻頻 滴 , 疑是 當年 墮 淚人 。

晉王 以羊祜之言 , 拜 杜 預為 鎮南 大將軍 都督 荊州 事 。 杜預 為 人 老成練達 , 好學不倦 , 最喜讀 左丘明 春秋 傳 , 坐 臥常 自攜 , 每 出入 必使 人持 左傳 於 馬 前 , 時人 謂之 「 左傳 癖 」; 及 奉晉 主之命 , 在 襄陽 撫民 養兵 , 準備 伐吳 。

此時 吳國 丁奉 、 陸抗 皆 死 , 吳主皓 每宴 群臣 , 皆 令 沉醉 , 又 置 黃門郎 十人 為 糾彈 官 。 宴罷 之後 , 各奏 過失 , 有 犯者 或 剝其面 , 或 鑿 其眼 。 由 是國 人大 懼 。 晉益州 刺史 王 濬 上疏 請伐吳 。 其疏 曰 :

孫皓 荒淫 凶逆 , 宜速 征伐 。 若 一旦 皓 死 , 更立賢君 , 則張 敵 也 ; 臣 造船 七年 , 日有 朽敗 ; 臣 年 七十 , 死亡無日 ; 三者 一乖 , 則難 圖 矣 。 願 陛下 無 失事 機 。

晉主覽 疏 , 遂 與 群臣 議 曰 :「 王公 之 論 , 與 羊 都督 暗合 。 朕 意決 矣 。」 侍中王 渾奏 曰 :「 臣聞 孫皓 欲 北上 , 軍伍 已 皆 整備 , 聲勢 正盛 , 難 與 爭鋒 。 更遲 一年 以待 其 疲 , 方 可 成功 。」 晉王 依其奏 , 乃降 詔止 兵莫動 , 退入 後宮 , 與 秘書 丞相 張華 圍棋 消遣 。 近臣 奏 邊庭 有表到 。 晉主 開視 之 , 乃 杜 預表 也 。 表略云 :

往者 , 羊祜 不博謀 於朝臣 , 而密 與 陛下 計 , 故令 朝臣 多 異同 之議 。 凡事 當以 利害 相 較 。 度 此舉 之 利 , 十有八九 , 而 其害 止於 無功 耳 。 自秋 以來 , 討賊 之形 頗 露 ; 今若 中止 , 孫皓 恐怖 , 徙 都 武昌 , 完修 江南 諸城 , 遷其 民居 , 城 不可 攻 , 野無所 掠 , 則 明年 之計 亦 不及 矣 。

晉主覽表 纔 罷 , 張華 突然 而 起 , 推卻 棋 枰 , 斂手 奏 曰 :「 陛下 聖武 , 國富民強 ; 吳 主 淫虐 , 民 憂國 敝 。 今若討 之 , 可不 勞而定 。 願勿以 為疑 。」 晉主 曰 :「 卿言 洞見 利害 , 朕 復 何疑 ? 」 即出 升殿 , 命 鎮南 大將軍 杜預 為 大 都督 , 引兵 十萬出 江陵 ; 鎮 東大 將軍 瑯 琊 王司馬 ( 左人右 由 ) 出 滁中 ; 征 東大 將軍 王渾出 橫江 ; 建威 將軍 王戎出 武昌 ; 平南 將軍 胡奮 出夏口 ; 各引兵 五萬 , 皆 聽 預調 用 。 又 遣龍驤 將軍 王 濬 , 廣武 將軍 唐彬 , 浮江 東下 。 水陸 兵 二十餘萬 , 戰船 數萬 艘 。 又 令 冠軍 將軍 楊濟出 屯 襄陽 , 節制 諸路 人馬 。

早有 消息報 入 東吳 。 吳主皓大驚 , 急召 丞相 張悌 , 司徒 何植 , 司空 滕修 , 計議 退兵 之策 。 悌 奏 曰 :「 可令 車騎 將軍 伍延為 都督 , 進兵 江陵 , 迎敵 杜預 ; 驃騎 將軍 孫歆 , 進 兵 拒夏口 等 處 軍馬 。 臣敢 為將 , 率領 左 將軍 沈瑩 , 右 將軍 諸葛靚 , 引兵 十萬 , 出屯 牛 渚 , 接引 諸路軍 馬 。」

皓 從 之 , 遂 令 張悌 引兵 去 了 。 皓 退入 後宮 , 面 有 憂色 。 幸臣 中常 侍岑 昏問 其 故 。 皓 曰 :「 晉兵 大至 , 諸路 已有 兵迎 之 , 爭奈王 濬 率兵 數萬 , 戰船 齊備 , 順流而下 , 其鋒 甚 銳 , 朕 因此 憂 也 。」 昏 曰 :「 臣 有 一計 , 令王 濬 之舟 , 皆 為 齏粉 矣 。」

皓 大喜 , 遂 問其計 。 岑昏奏 曰 :「 江南 多鐵 , 可 打 連環 索 百餘條 , 長 數百丈 , 每環 重 二三十斤 , 於 沿江 緊要 去處 橫截 之 。 再造 鐵錐 數萬 , 長 丈餘 , 置於 水中 。 苦晉 船 乘風 而來 , 逢錐則 破 , 豈能 渡江 也 ? 」 皓 大喜 , 傳令 撥匠工 於 江邊 連夜 造成 鐵索 、 鐵錐 , 設 立 停當 。

卻說 晉 都督 杜預 兵出 江陵 , 令牙將 周旨 引水 手 八百 人 , 乘 小舟 暗渡 長江 , 夜襲 樂鄉 , 多立 旌旗 於 山林 之 處 , 日則 放 砲 擂鼓 , 夜則 各處 舉火 。 旨 領命 , 引眾 渡江 , 伏 於 巴山 。 次日 , 杜 預領 大軍 水陸並進 。 前哨 報道 :「 吳主遣 伍延出 陸路 , 陸景 出 水路 , 孫歆 為 先鋒 , 三路 來迎 。」

杜預 引兵 前進 。 孫歆 船 早到 。 兩兵 初交 , 杜預 便 退 。 歆 引兵 上岸 , 迤邐 追時 , 不到 二十里 , 一聲 砲 響 , 四面 晉兵 大至 , 吳兵 急 回 。 杜預 乘勢 掩殺 , 吳兵 死者 , 不計其數 。 孫歆 奔 到 城邊 , 周旨 八百 軍 混雜 於 中 , 就 城上 舉火 。 歆 大 驚 曰 :「 北來 諸軍乃飛 渡江 也 ! 」 急欲 退時 , 被 周旨 大喝一聲 , 斬 於 馬 下 。

陸景 在 船上 , 望見 江南 岸上 一片 火起 , 巴山 上風 飄出 一面 大旗 , 上書 :「 晉 鎮南 將 軍杜預 。」 陸景 大驚 , 欲 上岸 逃命 , 被 晉將 張尚馬 到 斬 之 。 伍延見 各軍皆敗 , 乃棄 城 走 , 被 伏兵 捉住 , 縛見 杜預 。 預曰 :「 留 之 無用 ! 」 叱令 武士 斬 之 。 遂 得 江陵 。

於是 沅 、 湘 一帶 , 直抵 黃州 諸郡 , 守令 皆 望風 齎 印而降 。 預 令人 持節 安撫 , 秋 毫無 犯 , 遂 進兵 攻 武昌 。 武昌 亦 降 。 杜預 軍威 大振 , 遂 大會 諸將 , 共議 取 建業 之策 。 胡奮 曰 :「 百年 之寇 , 未 可 盡服 ; 方 今春 水泛 漲 , 難以 久住 。 可 俟 來 春 , 更為 大舉 。」 預曰 : 「 昔樂毅濟西 一戰 , 而 併 強齊 ; 今兵 威大震 , 如 破竹之勢 , 數節 之後 , 皆 迎刃而解 , 無 復 有 著 手處 也 。」 遂 馳 檄 約會 諸將 , 一齊 進兵 , 攻取 建業 。

時龍驤 將軍 王 濬 率 水兵 順流而下 。 前哨 報說 :「 吳 人造 鐵索 , 沿江 橫截 ; 又 以 鐵錐 置於 水中 為 準備 。」 濬 大笑 , 遂 造大筏 數十萬 , 上縛 草為 人 , 披甲 執仗 , 立於 週圍 , 順 水 放下 。 吳兵見 之 , 以為 活人 , 望風 先走 , 暗錐著筏 , 盡提 而 去 。 又 於 筏 上作 火炬 , 長 十餘丈 , 大 十餘 圍 , 以 麻油 灌 之 , 但遇 鐵索 , 燃炬燒 之 , 須臾 皆 斷 。 兩路 從 大江 而來 , 所到之處 , 無不 克勝 。

卻說 東吳 丞相 張悌 , 令 左 將軍 沈瑩 、 右 將軍 諸葛靚 , 來迎 晉兵 。 瑩謂 靚 曰 :「 上流 諸軍不作 提防 , 吾料 晉軍必 至此 , 宜 盡力 以敵 之 。 若 幸得勝 , 江南 自安 。 今 渡江 與 戰 , 不幸 而敗 , 則 大事去矣 。」 靚 曰 :「 公言 是 也 。」

言 未 畢 , 人報 晉兵 順流而下 , 勢不可當 。 二人 大驚 , 慌 來見 張悌 商議 。 靚謂 悌 曰 : 「 東吳 危矣 , 何不 遁 去 ? 」 悌 垂泣 曰 :「 吳之將亡 , 賢愚 共知 ; 今若 君臣 皆 降 , 無一人 死於 國難 , 不亦辱乎 ? 」 諸葛靚 亦 垂泣 而 去 。 張悌 與 沈瑩 揮兵 抵敵 , 晉兵 一齊 圍 之 。 周 旨 首先 殺入 吳營 , 張悌 獨 奮力 搏戰 , 死於 亂軍 之中 。 沈瑩 被 周旨 所 殺 。 吳兵 四散 敗走 。 後人 有 詩 讚 張 悌 曰 :

杜預 巴山 建 大旗 , 江東 張悌 死忠 時 。 已 拼 王氣 南中 盡 , 不忍 偷生 負 所知 。

卻說 晉兵克 了 牛 渚 , 深入 吳境 。 王 濬 遣 人馳 報捷 音 。 晉主炎 聞知 大喜 , 賈充 奏 曰 : 「 吾 兵久勞 於 外 , 不服水土 , 必生 疾病 , 宜召軍還 , 再作 後圖 。」 張華 曰 :「 今大兵 已 入其巢 , 吳人 膽落 , 不 出 一月 , 孫皓 必擒 矣 。 若輕 召還 , 前功盡廢 , 誠 可惜 也 。」 晉主 未及 應 , 賈充 叱華 曰 :「 汝不省 天時地利 , 欲妄邀 功勳 , 困弊 士卒 , 雖 斬 汝 不足以 謝天 下 ! 」 炎 曰 :「 此 是 朕 意 , 華 但 與 朕 同耳 , 何必 爭辯 ? 忽報 杜預 馳表到 。 晉 主視 表 , 亦言宜 急 進兵 之意 。 晉主 遂 不 復 疑 , 竟下征 進之命 。 王 濬 等 奉 了 晉主之命 , 水陸並進 , 風雷 鼓動 , 吳人望 旗 而 降 。 吳主皓聞 之 , 大驚失色 。 諸臣告 曰 :「 北兵 日近 , 江南 軍民 不戰 而 降 , 將 如之何 ? 」 皓 曰 :「 何故 不 戰 ? 」 眾對 曰 :「 今日 之禍 , 皆 岑昏 之罪 , 請 陛下 誅 之 。 臣 等 出城 決一死戰 。」 皓 曰 :「 量 一中 貴 , 何能 誤國 ? 」 眾 大叫 曰 :「 陛下 豈 不見 蜀 之黃皓乎 ? 遂 不待 吳主之命 , 一齊 擁入 宮中 , 碎割 岑昏 , 生 啖 其肉 。 陶 濬 奏 曰 :「 臣領 戰船 皆 小 , 願得 二萬 兵 乘 大船 以戰 , 自足 破 之 。」 皓 從 其言 , 遂 撥 御林 諸軍與陶 濬 上流 迎敵 。 前 將軍 張象 , 率 水兵 下江 迎敵 。 二人 部兵 正行 , 不想 西北風 大起 , 吳兵 旗幟 , 皆 不能 立 , 盡倒 豎 於 舟 中 ; 兵 各 不肯 下船 , 四散 奔走 , 只有 張象 數十 軍待 敵 。

卻說 晉將 王 濬 , 揚帆 而行 , 過 三山 , 舟師 曰 :「 風波 甚急 , 船 不能 行 ; 且 待 風勢 少 息行 之 。」 濬 大怒 。 拔劍 叱 之 曰 :「 吾 目下 欲取 石頭城 , 何言住 耶 ! 」 遂 擂鼓 大進 。 吳 將張象 引 從軍 請降 。 濬 曰 :「 若 是 真降 , 便 為 前部 立功 。」 象 回本 船 , 直至 石頭城 下 , 叫開 城門 , 接入 晉兵 。

孫皓 聞晉 兵入 城 , 欲 自刎 。 中書令 胡 沖 , 光祿勳 薛瑩 , 奏 曰 :「 陛下 何不 效 安樂 公 劉禪 乎 ? 」 皓 從 之 , 亦 輿櫬 自縛 , 率 諸文武 , 詣 王 濬 軍前 歸降 。 濬 釋其縛 , 焚其 櫬 , 以 王禮待 之 。 唐人 有 詩 歎 曰 :

王 濬 樓船 下 益州 , 金陵 王氣 黯然 收 。 千尋 鐵鎖 沉 江底 , 一片 降 旛 出 石頭 。 人世 幾回 傷 往事 , 山形 依舊 枕 寒流 。 今逢 四海 為家 日 , 故壘 蕭蕭 蘆狄秋 。 於是 東吳 四州 八十三 郡 , 三百 一十三 縣 , 戶口 五十二萬 三千 , 軍吏 三萬二千 , 兵 二十三 萬 , 男女老幼 二百 三 十萬 , 米 榖 二百八十萬 斛 , 舟船 五千餘 艘 , 後宮 五千餘 人 , 皆 歸大晉 。 大事 已 定 , 出榜 安民 , 盡 封府庫 倉廩 。 次日 , 陶 濬 兵 不戰 自潰 。 瑯 琊 王司馬 ( 左人右 由 ) 并 王戎 大兵 皆 至 ; 見王 濬 成 了 大功 , 心中 忻喜 。 次日 , 杜預 亦 至 , 大 犒 三軍 , 開倉 賑濟 吳民 , 於是 吳 民安 堵 。 惟有 建平 太守 吳彥 , 拒城 不下 , 聞 吳亡 乃降 。

王 濬 上表 報捷 , 朝廷 聞吳 已平 , 君臣 皆 賀上 壽 。 晉主 執杯 流涕 曰 :「 此 羊太傅 之功 也 , 惜 其 不 親見 之耳 ! 」 驃騎 將軍 孫秀 退朝 , 向 南面 哭 曰 :「 昔討 逆 壯年 , 以一 校尉 創 立 基業 , 今 孫皓 舉 江南 而棄 之 , 悠悠 蒼天 , 此 何人 哉 ! 卻說 王 濬 班師 還 , 吳主孫 皓 赴 洛陽 面君 。 皓 登殿 稽首 以見 晉帝 。 帝賜 坐 曰 :「 朕 設 此座 以待 卿 久 矣 。」 皓 對 曰 :「 臣 於 南方 , 亦 設此 座 以待 陛下 。」 帝 大笑 。 賈充 問皓 曰 :「 聞君 在 南方 , 每鑿 人 眼目 , 剝人 面皮 , 此 何等 刑耶 ? 」 皓 曰 :「 人 臣 弒君 及 奸佞 不 忠者 , 則加此 刑耳 。」 充 默然 甚愧 。 帝封 皓 為 歸命侯 , 子孫 封中郎 , 隨降 宰輔 皆 封列侯 。 丞相 張悌 陣亡 , 封其子 孫 。 封王 濬 為 輔國 大將軍 。 其餘 各加 封賞 。

自此 三國 歸於 晉帝 司馬炎 , 為 一統 之基 矣 。 此 所謂 「 天下 大勢 , 合久必分 , 分久必 合 」 者 也 。

後來 後漢 皇帝 劉禪 亡 於 晉太康 七年 , 魏主曹 奐 亡 於太康 元年 , 吳主孫 皓亡 於太康 四 年 , 皆 善終 。 後人 有 古風 一篇 , 以 敘 其事 曰 :

高祖 提劍入 咸陽 , 炎炎 紅日 升 扶桑 。 光武 龍興 成 大統 , 金烏 飛 上天 中央 。 哀哉 獻帝 紹海宇 , 紅輪 西墜 咸池 傍 ! 何進 無謀 中貴亂 , 涼州 董卓 居朝堂 。 王允 定計 誅 逆黨 , 李 傕 郭 氾 興 刀槍 。 四方 盜賊 如蟻 聚 , 六合 奸雄 皆 鷹揚 。 孫堅 孫策 起 江左 , 袁紹袁 術興 河梁 。 劉焉 父子 據 巴蜀 , 劉表 軍旅 屯 荊襄 。 張脩張 魯霸 南鄭 , 馬 騰韓 遂 守 西涼 。 陶謙張 繡 公孫 瓚 , 各逞 雄才 占 一方 。 曹操 專權 居 相府 , 牢籠 英俊 用 文武 。 威震 天子 令 諸侯 , 總領 貔貅 鎮 中土 。 樓桑 玄德本 皇孫 , 義結 關張 願扶主 。 東西 奔走 恨 無家 , 將寡兵 微作 羈旅 。 南陽 三顧 情可深 , 臥龍 一見 分 寰宇 。 先取 荊州 後 取川 , 霸業 王圖 在 天府 。 嗚呼 三載 逝升遐 , 白帝 託孤 堪 痛楚 !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 , 願以 隻 手將 天補 。 何期 歷數 到 此終 , 長 星 半夜 落山 塢 ! 姜維獨 憑 氣力 高 , 九伐 中原 空 劬勞 。 鍾會 鄧艾分 兵進 , 漢室 江山 盡屬 曹 。 丕 、 叡 、 芳 、 髦 纔 及 奐 , 司馬 又將 天下 交 。 受禪 臺前 雲霧 起 , 石頭城 下 無 波濤 。 陳 留歸 命 與 安樂 , 王侯 公爵 從 根苗 。 紛紛 世事 無窮盡 , 天數 茫茫 不可 逃 。 鼎足三分 已成 夢 , 後人 憑弔 空 牢騷 。

Learn languages from TV shows, movies, news, articles and more! Try LingQ for FREE

第 一百二十 回 :薦 杜預 老將 獻新謀 ,降 孫皓 三分 歸 一統 Chapter 120: Recommend veteran general Du Yu to offer new ideas, surrender Sun Hao to unite three points

卻說 吳主孫 休 , 聞 司馬炎 已 篡魏 , 知其 必將 伐吳 , 憂慮 成疾 , 臥床 不起 , 乃召 丞相 濮陽興 入 宮中 , 令太 子孫 ( 上雨 下單 ) 出拜 。 吳主 把 興臂 , 手指 ( 上雨 下單 ) 而 卒 。 興 出 與 群臣 商議 , 欲 立太子 孫 ( 上雨 下單 ) 為君 。 左典 軍萬 彧 曰 :「( 上雨 下單 ) 幼 不能 專政 , 不若取 烏程侯 孫皓 立之 。」 左 將軍 張布 亦 曰 :「 皓 才識 明斷 , 堪為 帝王 。 丞相 濮 陽興 不能 決 , 入奏 朱 太后 。 太后 曰 :「 吾 寡婦 人耳 , 定知 社稷 之 事 ? 卿 等 斟酌 立之 , 可 也 。」

興遂 迎皓為 君 。 皓字元宗 , 大帝 孫權 太 子孫 和 之子 也 。 當年 七月 , 即 皇帝 位 , 改元 為 元興元 年 , 封孫 ( 上雨 下單 ) 為 豫章 王 , 追 諡 父 和 為 文 皇帝 , 尊母 何氏 為 太后 , 加丁 奉為 左右 大司馬 。 次年 改為 甘露 元年 。 皓 凶暴 日 甚 , 酷溺 酒色 , 寵幸 中常 侍岑 昏 。 濮陽 興 , 張布 諫 之 , 皓 怒 斬 二人 , 滅 其三 族 。 由 是 廷臣 緘口 , 不敢 再 諫 。 又 改寶鼎 元年 , 以 陸凱 、 萬 彧 為 左右 丞相 。 時皓居 武昌 , 揚州 百姓 泝 流 供給 , 甚苦 之 ; 又 奢侈 無度 , 公私 匱乏 。 陸凱 上 疏諫 曰 :

今 無災 而 民命 盡 , 無為 而國 財空 , 臣竊痛 之 。 昔 漢室 既衰 , 三家 鼎立 ; 今 曹 、 劉失 道 , 皆 為 晉有 : 此 目前 之明驗 也 。 臣愚 但 為 陛下 惜 國家 耳 。 武昌 土城 險瘠 , 非 王者 之 都 , 且 童謠 云 :「 寧飲 建業 水 , 不食 武昌魚 。 寧還 建業 死 , 不止 武昌 居 。」 此足明 民心 與 天意 也 。 今國 無 一年 之蓄 , 有露 根之漸 ; 官吏 為 苛擾 , 莫 之 或 恤 。 大帝 時 , 後 宮女 不滿 百 ; 景帝 以來 , 乃有 千數 ; 此耗 財之 甚者 也 。 又 左右 皆 非 其人 , 群黨 相挾 , 害忠隱賢 , 此 皆 蠹政病民 者 也 。 願 陛下 省百役 , 罷苛 擾 , 簡出 宮女 , 清選 百官 , 則天悅民附 而 國安 矣 。

疏奏 , 皓 不悅 , 又 大興土木 , 作 昭明 宮 , 令 文武 各官 入山 採木 ; 又 召 術士 尚廣 , 令 筮 蓍 問取 天下 之 事 。 尚對 曰 :「 陛下 筮 得 吉兆 , 庚子 歲 青蓋 , 當入 洛陽 。」 皓 大喜 , 謂 中書 丞華覈 曰 :「 先帝 納卿 之言 , 分頭 命將 , 沿江 一帶 , 屯 數百 營 , 命 老將 丁奉 總之 。 朕 欲 兼并 漢土 , 以為 蜀 主 復 讎 , 當取 何地 為 先 ? 」 覈 諫 曰 :「 今 成都 不 守 , 社稷 傾崩 , 司馬炎 必有 吞 吳之心 。 陛下 宜修德以 安吳 民 , 乃為 上計 。 若強 動兵 甲 , 正 猶 披麻救火 , 必致 自焚 也 。 願 陛下 察 之 。」 皓大怒 曰 :「 朕 欲 乘時 恢復 舊業 , 汝出 此 不利 之 言 , 若 不 看 汝 舊臣 之 面 , 斬首 號令 ! 」 叱 武士 推出 殿門 。 華覈 出 朝 歎 曰 :「 可惜 錦繡江山 , 不久 屬於 他人 矣 ! 」 遂 隱居 不 出 。 於是 皓令 鎮東 將軍 陸抗 部兵 屯 江口 , 以圖 襄陽 。

早有 消息報 入 洛陽 。 近臣 報知 晉主 司馬炎 , 晉主聞陸 抗寇 襄陽 , 與 眾官 商議 。 賈充 出班奏 曰 :「 臣聞 吳國 孫皓 , 不修 德政 , 專行 無道 。 陛下 可詔 都督 羊祜 率兵 拒 之 , 俟 其 國 中 有變 , 乘勢 攻取 , 東吳 反掌 可得 也 。」 炎 大喜 , 即 降詔 遣使 到 襄陽 , 宣諭 羊祜 。 祜 奉詔 , 整點 軍馬 , 預備 迎敵 。 自是 羊祜 鎮守 襄陽 , 甚得 軍民 之心 。 吳人 有 降 而 欲 去 者 , 皆 聽 之 。 減戍邏 之 卒 , 用以 墾田 八百餘 頃 。 其初 到 時 , 軍無 百日 之糧 。 及至 來年 , 軍中 有 十年 之積 。 祜 在 軍 , 嘗著 輕裘 , 繫 寬帶 , 不披 鎧甲 , 帳前 侍衛 者 不過 十餘 人 。

一日 , 部將 入帳 稟 祜 曰 :「 哨 馬來 報 吳兵皆 懈怠 , 可乘 其無備 而襲 之 , 必獲 大勝 。 」 祜 笑 曰 :「 汝眾 人 小覷 陸抗 耶 ? 此人 足智多謀 , 日前 吳主命 之 攻拔 西陵 , 斬 了 步 闡及 其 將士 數十 人 , 吾 救 之 無及 。 此人 為將 , 我 等 只 可 自守 ; 候 其內 有變 , 方 可圖 取 。 若 不 審 時勢 而 輕進 , 此取 敗 之 道 也 。」 眾將 服其論 , 只 自守 疆界 而已 。

一日 , 羊祜引 諸將 打獵 , 正值 陸抗 亦 出獵 。 羊祜 下令 :「 我軍 不許 過界 。」 眾將 得 令 , 止於 晉地 打圍 , 不犯 吳境 。 陸抗 望見 , 歎 曰 :「 羊 將軍 兵有 紀律 , 不可 犯 也 。」 日 晚 各退 。

祜 歸 至 軍中 , 察問 所得 禽獸 , 被 吳人 先射 傷者 皆 送還 。 吳人皆悅 , 來報 陸抗 。 抗召 來人入 問曰 :「 汝 主帥 能 飲酒 否 ? 」 來人答 曰 :「 必 得 佳釀 則飲 之 。」 抗笑 曰 :「 吾 有 斗酒 , 藏之久 矣 。 今 付與 汝持 去 , 拜上 都督 。 此酒陸 某親 釀自 飲者 , 特奉 一勺 , 以表 昨 日 出獵 之情 。」 來人 領諾 , 攜酒 而 去 。 左右 問抗 曰 :「 將軍 以酒 與 彼 , 有何 主意 ? 」 抗 曰 :「 彼 既 施德 於 我 , 我 豈 得 無以 酬 之 ? 」 眾皆 愕然 。

卻 說來 人 回見 羊祜 , 以抗 所問 , 並奉 酒事 , 一一 陳 告 。 祜 笑 曰 :「 彼 亦 知吾能 飲乎 ? 」 遂命 開壺 取 飲 。 部將 陳 元 曰 :「 其中 恐有 奸詐 , 都督 且 宜慢 飲 。」 祜 笑 曰 :「 抗非 毒人者 也 , 不必 疑慮 。」 竟 傾壺 飲 之 。 自是 使 人 通問 , 常相 往來 。

一日 , 抗遣 人候 祜 。 祜 問曰 :「 陸將軍 安否 ? 」 來 人 曰 :「 主帥 臥病 數日 未 出 。」 祜 曰 :「 料彼之病 , 與 我 相同 。 吾 已合 成熟 藥在 此 , 可 送與 服之 。」 來 人持藥 回見 抗 。 眾將 曰 :「 羊祜乃 是 吾 敵 也 , 此藥 必非 良藥 。」 抗 曰 :「 豈 有 酖 人 羊叔子 哉 ? 汝眾 人 勿 疑 。」 遂 服 之 。 次日 病癒 , 眾將 皆 拜賀 。 抗 曰 :「 彼專 以德 , 我 專以暴 , 是 彼將 不戰 而 服 我 也 。 今宜 各保 疆界 而已 , 無求 細利 。」

眾 將領 命 。 忽報 吳主 遣使 來到 , 抗 接入 問之 。 使 曰 :「 天子 傳諭 將軍 , 作急 進兵 , 勿 使 晉人 先入 。」 抗 曰 :「 汝先 回 , 吾 隨有 疏章 上 奏 。」 使人 辭去 , 抗即 草 疏遣 人 齎 到 建業 。 近臣 呈 上 , 皓 拆觀 其疏 , 疏 中備 言晉 未 可伐之狀 , 且 勸吳 主修 德慎罰 , 以 安內 為 念 , 不當 以 黷武 為事 。 吳主覽 畢 , 大怒 曰 :「 朕 聞抗 在 邊境 與 敵人 相通 , 今 果然 矣 ! 」 遂 遣使 罷其 兵權 , 降為 司馬 , 卻命 左 將軍 孫冀 代領 其 軍 。 群臣 皆 不敢 諫 。

吳主皓 自 改元 建衡 , 至 鳳凰 元年 , 恣意 妄為 , 窮兵 屯戍 , 上下 無不 嗟怨 。 丞相 萬 彧 , 將軍 留平 、 大司農 樓玄三人 見 皓 無道 , 直言 苦諫 , 皆 被 所 殺 。 前後 十餘年 , 殺 忠臣 四 十餘 人 。 皓 出入 常帶 鐵騎 五萬 。 群臣 恐怖 , 莫敢 奈何 。

卻說 羊祜聞 陸抗 罷兵 , 孫皓 失德 , 見 吳有 可乘之機 , 乃作表遣 人往 洛陽 請伐吳 。 其 略 曰 :

夫期 運 雖由天 所授 , 而 功業 必因 人而成 。 今 江淮 之險 , 不如 劍閣 ; 孫皓 之暴 , 過於 劉禪 ; 吳人 之困 , 甚於 巴蜀 ; 而大晉 兵力 , 盛 於 往時 , 不 於 此際 平 一 四海 , 而 更 阻兵 相 守 , 使 天下 困於 征戍 , 經歷 盛衰 , 不能 長久 也 。

司馬炎 觀表 , 大喜 , 便令 興師 。 賈充 、 荀勗 、 馮純 三人 , 力言 不可 , 炎 因此 不行 。 祜 聞 上 不 允 其 請 , 歎 曰 :「 天下 不如意 者 , 十常八九 。 今天 與 不取 , 豈 不大 可惜 哉 ! 至 咸寧 四年 , 羊祜入 朝奏辭 歸鄉 養病 。 炎問 曰 :「 卿 有何 安邦 之策 , 以教 寡人 ? 」 祜 曰 :「 孫皓 暴虐 已 甚 , 於今 可不 戰而克 。 若皓 不幸 而 歿 , 更立賢君 , 則吳非 陛下 所 能 得 也 。」 炎 大悟 曰 :「 卿 今 便 提兵 往伐 , 若何 ? 」 祜 曰 :「 臣 年老多病 , 不堪 當此任 。 陛下 另選 智勇之 士 , 可 也 。」 遂 辭炎 而 歸 。

是 年 十一月 , 羊祜 病危 , 司馬炎 車駕 親臨 其 家 問安 。 炎至 臥榻 前 , 祜 下淚 曰 :「 臣 萬死 不能 報 陛下 也 ! 」 炎亦泣 曰 :「 朕 悔 不能 用卿 伐 吳之事 。 今日 誰 可繼卿 之志 ? 」 祜 含淚 而言 曰 :「 臣 死 矣 , 不敢 不盡 愚 誠 。 右 將軍 杜預 可任 。 若欲伐吳 , 須當用 之 。」 炎 曰 :「 舉善薦賢 , 乃 美事 也 ; 卿 何薦 人 於 朝 , 即 自焚 其奏稿 , 不 令人 知耶 ! 」 祜 曰 :「 拜官 公朝 , 謝恩 私門 , 臣 所 不取 也 。」

言 訖 而亡 。 炎 大哭 回宮 , 敕 贈 太傅 鉅 平侯 。 南州 百姓 聞 羊祜死 , 罷市 而 哭 。 江南 守 邊 將士 , 亦 皆 哭泣 , 襄陽 人思祜存 日 , 常遊 於 峴 山 , 遂 建廟 立碑 , 四時 祭 之 。 往來 人見 其 碑文 者 , 無不 流涕 , 故名 為 「 墮淚 碑 」。 後人 有 詩 歎 曰 :

曉日 登臨 感晉臣 , 古碑 零落 峴 山春 。 松間 殘露 頻頻 滴 , 疑是 當年 墮 淚人 。

晉王 以羊祜之言 , 拜 杜 預為 鎮南 大將軍 都督 荊州 事 。 杜預 為 人 老成練達 , 好學不倦 , 最喜讀 左丘明 春秋 傳 , 坐 臥常 自攜 , 每 出入 必使 人持 左傳 於 馬 前 , 時人 謂之 「 左傳 癖 」; 及 奉晉 主之命 , 在 襄陽 撫民 養兵 , 準備 伐吳 。

此時 吳國 丁奉 、 陸抗 皆 死 , 吳主皓 每宴 群臣 , 皆 令 沉醉 , 又 置 黃門郎 十人 為 糾彈 官 。 宴罷 之後 , 各奏 過失 , 有 犯者 或 剝其面 , 或 鑿 其眼 。 由 是國 人大 懼 。 晉益州 刺史 王 濬 上疏 請伐吳 。 其疏 曰 :

孫皓 荒淫 凶逆 , 宜速 征伐 。 若 一旦 皓 死 , 更立賢君 , 則張 敵 也 ; 臣 造船 七年 , 日有 朽敗 ; 臣 年 七十 , 死亡無日 ; 三者 一乖 , 則難 圖 矣 。 願 陛下 無 失事 機 。

晉主覽 疏 , 遂 與 群臣 議 曰 :「 王公 之 論 , 與 羊 都督 暗合 。 朕 意決 矣 。」 侍中王 渾奏 曰 :「 臣聞 孫皓 欲 北上 , 軍伍 已 皆 整備 , 聲勢 正盛 , 難 與 爭鋒 。 更遲 一年 以待 其 疲 , 方 可 成功 。」 晉王 依其奏 , 乃降 詔止 兵莫動 , 退入 後宮 , 與 秘書 丞相 張華 圍棋 消遣 。 近臣 奏 邊庭 有表到 。 晉主 開視 之 , 乃 杜 預表 也 。 表略云 :

往者 , 羊祜 不博謀 於朝臣 , 而密 與 陛下 計 , 故令 朝臣 多 異同 之議 。 凡事 當以 利害 相 較 。 度 此舉 之 利 , 十有八九 , 而 其害 止於 無功 耳 。 自秋 以來 , 討賊 之形 頗 露 ; 今若 中止 , 孫皓 恐怖 , 徙 都 武昌 , 完修 江南 諸城 , 遷其 民居 , 城 不可 攻 , 野無所 掠 , 則 明年 之計 亦 不及 矣 。

晉主覽表 纔 罷 , 張華 突然 而 起 , 推卻 棋 枰 , 斂手 奏 曰 :「 陛下 聖武 , 國富民強 ; 吳 主 淫虐 , 民 憂國 敝 。 今若討 之 , 可不 勞而定 。 願勿以 為疑 。」 晉主 曰 :「 卿言 洞見 利害 , 朕 復 何疑 ? 」 即出 升殿 , 命 鎮南 大將軍 杜預 為 大 都督 , 引兵 十萬出 江陵 ; 鎮 東大 將軍 瑯 琊 王司馬 ( 左人右 由 ) 出 滁中 ; 征 東大 將軍 王渾出 橫江 ; 建威 將軍 王戎出 武昌 ; 平南 將軍 胡奮 出夏口 ; 各引兵 五萬 , 皆 聽 預調 用 。 又 遣龍驤 將軍 王 濬 , 廣武 將軍 唐彬 , 浮江 東下 。 水陸 兵 二十餘萬 , 戰船 數萬 艘 。 又 令 冠軍 將軍 楊濟出 屯 襄陽 , 節制 諸路 人馬 。

早有 消息報 入 東吳 。 吳主皓大驚 , 急召 丞相 張悌 , 司徒 何植 , 司空 滕修 , 計議 退兵 之策 。 悌 奏 曰 :「 可令 車騎 將軍 伍延為 都督 , 進兵 江陵 , 迎敵 杜預 ; 驃騎 將軍 孫歆 , 進 兵 拒夏口 等 處 軍馬 。 臣敢 為將 , 率領 左 將軍 沈瑩 , 右 將軍 諸葛靚 , 引兵 十萬 , 出屯 牛 渚 , 接引 諸路軍 馬 。」

皓 從 之 , 遂 令 張悌 引兵 去 了 。 皓 退入 後宮 , 面 有 憂色 。 幸臣 中常 侍岑 昏問 其 故 。 皓 曰 :「 晉兵 大至 , 諸路 已有 兵迎 之 , 爭奈王 濬 率兵 數萬 , 戰船 齊備 , 順流而下 , 其鋒 甚 銳 , 朕 因此 憂 也 。」 昏 曰 :「 臣 有 一計 , 令王 濬 之舟 , 皆 為 齏粉 矣 。」

皓 大喜 , 遂 問其計 。 岑昏奏 曰 :「 江南 多鐵 , 可 打 連環 索 百餘條 , 長 數百丈 , 每環 重 二三十斤 , 於 沿江 緊要 去處 橫截 之 。 再造 鐵錐 數萬 , 長 丈餘 , 置於 水中 。 苦晉 船 乘風 而來 , 逢錐則 破 , 豈能 渡江 也 ? 」 皓 大喜 , 傳令 撥匠工 於 江邊 連夜 造成 鐵索 、 鐵錐 , 設 立 停當 。

卻說 晉 都督 杜預 兵出 江陵 , 令牙將 周旨 引水 手 八百 人 , 乘 小舟 暗渡 長江 , 夜襲 樂鄉 , 多立 旌旗 於 山林 之 處 , 日則 放 砲 擂鼓 , 夜則 各處 舉火 。 旨 領命 , 引眾 渡江 , 伏 於 巴山 。 次日 , 杜 預領 大軍 水陸並進 。 前哨 報道 :「 吳主遣 伍延出 陸路 , 陸景 出 水路 , 孫歆 為 先鋒 , 三路 來迎 。」

杜預 引兵 前進 。 孫歆 船 早到 。 兩兵 初交 , 杜預 便 退 。 歆 引兵 上岸 , 迤邐 追時 , 不到 二十里 , 一聲 砲 響 , 四面 晉兵 大至 , 吳兵 急 回 。 杜預 乘勢 掩殺 , 吳兵 死者 , 不計其數 。 孫歆 奔 到 城邊 , 周旨 八百 軍 混雜 於 中 , 就 城上 舉火 。 歆 大 驚 曰 :「 北來 諸軍乃飛 渡江 也 ! 」 急欲 退時 , 被 周旨 大喝一聲 , 斬 於 馬 下 。

陸景 在 船上 , 望見 江南 岸上 一片 火起 , 巴山 上風 飄出 一面 大旗 , 上書 :「 晉 鎮南 將 軍杜預 。」 陸景 大驚 , 欲 上岸 逃命 , 被 晉將 張尚馬 到 斬 之 。 伍延見 各軍皆敗 , 乃棄 城 走 , 被 伏兵 捉住 , 縛見 杜預 。 預曰 :「 留 之 無用 ! 」 叱令 武士 斬 之 。 遂 得 江陵 。

於是 沅 、 湘 一帶 , 直抵 黃州 諸郡 , 守令 皆 望風 齎 印而降 。 預 令人 持節 安撫 , 秋 毫無 犯 , 遂 進兵 攻 武昌 。 武昌 亦 降 。 杜預 軍威 大振 , 遂 大會 諸將 , 共議 取 建業 之策 。 胡奮 曰 :「 百年 之寇 , 未 可 盡服 ; 方 今春 水泛 漲 , 難以 久住 。 可 俟 來 春 , 更為 大舉 。」 預曰 : 「 昔樂毅濟西 一戰 , 而 併 強齊 ; 今兵 威大震 , 如 破竹之勢 , 數節 之後 , 皆 迎刃而解 , 無 復 有 著 手處 也 。」 遂 馳 檄 約會 諸將 , 一齊 進兵 , 攻取 建業 。

時龍驤 將軍 王 濬 率 水兵 順流而下 。 前哨 報說 :「 吳 人造 鐵索 , 沿江 橫截 ; 又 以 鐵錐 置於 水中 為 準備 。」 濬 大笑 , 遂 造大筏 數十萬 , 上縛 草為 人 , 披甲 執仗 , 立於 週圍 , 順 水 放下 。 吳兵見 之 , 以為 活人 , 望風 先走 , 暗錐著筏 , 盡提 而 去 。 又 於 筏 上作 火炬 , 長 十餘丈 , 大 十餘 圍 , 以 麻油 灌 之 , 但遇 鐵索 , 燃炬燒 之 , 須臾 皆 斷 。 兩路 從 大江 而來 , 所到之處 , 無不 克勝 。

卻說 東吳 丞相 張悌 , 令 左 將軍 沈瑩 、 右 將軍 諸葛靚 , 來迎 晉兵 。 瑩謂 靚 曰 :「 上流 諸軍不作 提防 , 吾料 晉軍必 至此 , 宜 盡力 以敵 之 。 若 幸得勝 , 江南 自安 。 今 渡江 與 戰 , 不幸 而敗 , 則 大事去矣 。」 靚 曰 :「 公言 是 也 。」

言 未 畢 , 人報 晉兵 順流而下 , 勢不可當 。 二人 大驚 , 慌 來見 張悌 商議 。 靚謂 悌 曰 : 「 東吳 危矣 , 何不 遁 去 ? 」 悌 垂泣 曰 :「 吳之將亡 , 賢愚 共知 ; 今若 君臣 皆 降 , 無一人 死於 國難 , 不亦辱乎 ? 」 諸葛靚 亦 垂泣 而 去 。 張悌 與 沈瑩 揮兵 抵敵 , 晉兵 一齊 圍 之 。 周 旨 首先 殺入 吳營 , 張悌 獨 奮力 搏戰 , 死於 亂軍 之中 。 沈瑩 被 周旨 所 殺 。 吳兵 四散 敗走 。 後人 有 詩 讚 張 悌 曰 :

杜預 巴山 建 大旗 , 江東 張悌 死忠 時 。 已 拼 王氣 南中 盡 , 不忍 偷生 負 所知 。

卻說 晉兵克 了 牛 渚 , 深入 吳境 。 王 濬 遣 人馳 報捷 音 。 晉主炎 聞知 大喜 , 賈充 奏 曰 : 「 吾 兵久勞 於 外 , 不服水土 , 必生 疾病 , 宜召軍還 , 再作 後圖 。」 張華 曰 :「 今大兵 已 入其巢 , 吳人 膽落 , 不 出 一月 , 孫皓 必擒 矣 。 若輕 召還 , 前功盡廢 , 誠 可惜 也 。」 晉主 未及 應 , 賈充 叱華 曰 :「 汝不省 天時地利 , 欲妄邀 功勳 , 困弊 士卒 , 雖 斬 汝 不足以 謝天 下 ! 」 炎 曰 :「 此 是 朕 意 , 華 但 與 朕 同耳 , 何必 爭辯 ? 忽報 杜預 馳表到 。 晉 主視 表 , 亦言宜 急 進兵 之意 。 晉主 遂 不 復 疑 , 竟下征 進之命 。 王 濬 等 奉 了 晉主之命 , 水陸並進 , 風雷 鼓動 , 吳人望 旗 而 降 。 吳主皓聞 之 , 大驚失色 。 諸臣告 曰 :「 北兵 日近 , 江南 軍民 不戰 而 降 , 將 如之何 ? 」 皓 曰 :「 何故 不 戰 ? 」 眾對 曰 :「 今日 之禍 , 皆 岑昏 之罪 , 請 陛下 誅 之 。 臣 等 出城 決一死戰 。」 皓 曰 :「 量 一中 貴 , 何能 誤國 ? 」 眾 大叫 曰 :「 陛下 豈 不見 蜀 之黃皓乎 ? 遂 不待 吳主之命 , 一齊 擁入 宮中 , 碎割 岑昏 , 生 啖 其肉 。 陶 濬 奏 曰 :「 臣領 戰船 皆 小 , 願得 二萬 兵 乘 大船 以戰 , 自足 破 之 。」 皓 從 其言 , 遂 撥 御林 諸軍與陶 濬 上流 迎敵 。 前 將軍 張象 , 率 水兵 下江 迎敵 。 二人 部兵 正行 , 不想 西北風 大起 , 吳兵 旗幟 , 皆 不能 立 , 盡倒 豎 於 舟 中 ; 兵 各 不肯 下船 , 四散 奔走 , 只有 張象 數十 軍待 敵 。

卻說 晉將 王 濬 , 揚帆 而行 , 過 三山 , 舟師 曰 :「 風波 甚急 , 船 不能 行 ; 且 待 風勢 少 息行 之 。」 濬 大怒 。 拔劍 叱 之 曰 :「 吾 目下 欲取 石頭城 , 何言住 耶 ! 」 遂 擂鼓 大進 。 吳 將張象 引 從軍 請降 。 濬 曰 :「 若 是 真降 , 便 為 前部 立功 。」 象 回本 船 , 直至 石頭城 下 , 叫開 城門 , 接入 晉兵 。

孫皓 聞晉 兵入 城 , 欲 自刎 。 中書令 胡 沖 , 光祿勳 薛瑩 , 奏 曰 :「 陛下 何不 效 安樂 公 劉禪 乎 ? 」 皓 從 之 , 亦 輿櫬 自縛 , 率 諸文武 , 詣 王 濬 軍前 歸降 。 濬 釋其縛 , 焚其 櫬 , 以 王禮待 之 。 唐人 有 詩 歎 曰 :

王 濬 樓船 下 益州 , 金陵 王氣 黯然 收 。 千尋 鐵鎖 沉 江底 , 一片 降 旛 出 石頭 。 人世 幾回 傷 往事 , 山形 依舊 枕 寒流 。 今逢 四海 為家 日 , 故壘 蕭蕭 蘆狄秋 。 於是 東吳 四州 八十三 郡 , 三百 一十三 縣 , 戶口 五十二萬 三千 , 軍吏 三萬二千 , 兵 二十三 萬 , 男女老幼 二百 三 十萬 , 米 榖 二百八十萬 斛 , 舟船 五千餘 艘 , 後宮 五千餘 人 , 皆 歸大晉 。 大事 已 定 , 出榜 安民 , 盡 封府庫 倉廩 。 次日 , 陶 濬 兵 不戰 自潰 。 瑯 琊 王司馬 ( 左人右 由 ) 并 王戎 大兵 皆 至 ; 見王 濬 成 了 大功 , 心中 忻喜 。 次日 , 杜預 亦 至 , 大 犒 三軍 , 開倉 賑濟 吳民 , 於是 吳 民安 堵 。 惟有 建平 太守 吳彥 , 拒城 不下 , 聞 吳亡 乃降 。

王 濬 上表 報捷 , 朝廷 聞吳 已平 , 君臣 皆 賀上 壽 。 晉主 執杯 流涕 曰 :「 此 羊太傅 之功 也 , 惜 其 不 親見 之耳 ! 」 驃騎 將軍 孫秀 退朝 , 向 南面 哭 曰 :「 昔討 逆 壯年 , 以一 校尉 創 立 基業 , 今 孫皓 舉 江南 而棄 之 , 悠悠 蒼天 , 此 何人 哉 ! 卻說 王 濬 班師 還 , 吳主孫 皓 赴 洛陽 面君 。 皓 登殿 稽首 以見 晉帝 。 帝賜 坐 曰 :「 朕 設 此座 以待 卿 久 矣 。」 皓 對 曰 :「 臣 於 南方 , 亦 設此 座 以待 陛下 。」 帝 大笑 。 賈充 問皓 曰 :「 聞君 在 南方 , 每鑿 人 眼目 , 剝人 面皮 , 此 何等 刑耶 ? 」 皓 曰 :「 人 臣 弒君 及 奸佞 不 忠者 , 則加此 刑耳 。」 充 默然 甚愧 。 帝封 皓 為 歸命侯 , 子孫 封中郎 , 隨降 宰輔 皆 封列侯 。 丞相 張悌 陣亡 , 封其子 孫 。 封王 濬 為 輔國 大將軍 。 其餘 各加 封賞 。

自此 三國 歸於 晉帝 司馬炎 , 為 一統 之基 矣 。 此 所謂 「 天下 大勢 , 合久必分 , 分久必 合 」 者 也 。

後來 後漢 皇帝 劉禪 亡 於 晉太康 七年 , 魏主曹 奐 亡 於太康 元年 , 吳主孫 皓亡 於太康 四 年 , 皆 善終 。 後人 有 古風 一篇 , 以 敘 其事 曰 :

高祖 提劍入 咸陽 , 炎炎 紅日 升 扶桑 。 光武 龍興 成 大統 , 金烏 飛 上天 中央 。 哀哉 獻帝 紹海宇 , 紅輪 西墜 咸池 傍 ! 何進 無謀 中貴亂 , 涼州 董卓 居朝堂 。 王允 定計 誅 逆黨 , 李 傕 郭 氾 興 刀槍 。 四方 盜賊 如蟻 聚 , 六合 奸雄 皆 鷹揚 。 孫堅 孫策 起 江左 , 袁紹袁 術興 河梁 。 劉焉 父子 據 巴蜀 , 劉表 軍旅 屯 荊襄 。 張脩張 魯霸 南鄭 , 馬 騰韓 遂 守 西涼 。 陶謙張 繡 公孫 瓚 , 各逞 雄才 占 一方 。 曹操 專權 居 相府 , 牢籠 英俊 用 文武 。 威震 天子 令 諸侯 , 總領 貔貅 鎮 中土 。 樓桑 玄德本 皇孫 , 義結 關張 願扶主 。 東西 奔走 恨 無家 , 將寡兵 微作 羈旅 。 南陽 三顧 情可深 , 臥龍 一見 分 寰宇 。 先取 荊州 後 取川 , 霸業 王圖 在 天府 。 嗚呼 三載 逝升遐 , 白帝 託孤 堪 痛楚 !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 , 願以 隻 手將 天補 。 何期 歷數 到 此終 , 長 星 半夜 落山 塢 ! 姜維獨 憑 氣力 高 , 九伐 中原 空 劬勞 。 鍾會 鄧艾分 兵進 , 漢室 江山 盡屬 曹 。 丕 、 叡 、 芳 、 髦 纔 及 奐 , 司馬 又將 天下 交 。 受禪 臺前 雲霧 起 , 石頭城 下 無 波濤 。 陳 留歸 命 與 安樂 , 王侯 公爵 從 根苗 。 紛紛 世事 無窮盡 , 天數 茫茫 不可 逃 。 鼎足三分 已成 夢 , 後人 憑弔 空 牢騷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