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Vi använder kakor för att göra LingQ bättre. Genom att besöka sajten, godkänner du vår cookie-policy.

image

三國演義 -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, 第八十六回:難張溫秦宓逞天辯,破曹丕徐盛用火攻

第八十六回 :難 張溫 秦宓 逞 天辯 ,破 曹丕 徐盛用 火攻

卻說 東吳 陸遜 自退 魏兵之 後 , 吳王 拜遜 為 輔國 將軍 江陵 侯 , 領 荊州 牧 ; 自此 軍權 皆 歸於 遜 。 張昭 、 顧雍 啟奏 吳王 , 請 自 改元 。 權從 之 , 遂 改為 黃 武 元年 。 忽報 魏主 遣使 至 , 權召入 。 使命 陳說 :「 蜀 前 使 人求 於 魏 , 魏 一時 不明 , 故 發兵 應 之 ; 今 已大悔 , 欲 起 四路 兵 取川 , 東吳 可來 接應 。 若得 蜀 土 , 各分 一半 。」

權聞言 , 不能 決 , 乃問 於 張昭 、 顧雍 等 。 昭 曰 :「 陸伯言 極有 高見 , 可問 之 。」 權 即 召陸遜 至 。 遜至 , 奏 曰 :「 曹丕 坐鎮 中原 , 急 不 可圖 ; 今若 不 從 , 必為 讎 矣 。 臣料 魏 與 吳皆無 諸葛亮 之 敵手 。 今且 勉強 應允 , 整軍 預備 , 只 探聽 四路 如何 。 若 四路 兵勝 , 川 中 危急 , 諸葛亮 首尾 不能 救 , 主上則 發兵 以應 之 , 先取 成都 , 此為 上策 ; 如 四路 兵敗 , 別作 商議 。」

權從 之 , 乃謂 魏使 曰 :「 軍需 未辦 , 擇日 便當 起程 。」 使者 拜辭 而 去 。 權 令人 探得 西番 兵出 西平 關 , 見 了 馬超 , 不戰 自退 ; 南蠻 孟獲 起兵 攻四郡 , 皆 被 魏 延用 疑兵 計 殺退 回洞 去 了 ; 上庸 孟達兵 至 半路 , 忽然 染病 不能 行 ; 曹真兵 出 陽平關 , 趙子龍 拒住 各處 險 道 , 果然 一將 守關 , 萬夫莫開 —-。 曹真 屯兵 於 斜谷 道 , 不能 取勝 而 回 。

孫權知 了 此信 , 乃謂 文武 曰 :「 陸伯言 真 神算 也 。 孤若 妄動 , 又 結怨 於 西 蜀 矣 。」 忽報 西蜀遣 鄧芝 到 。 張昭 曰 :「 此 又 是 諸葛亮 退兵之計 , 遣 鄧芝 為 說客 也 。」 權曰 「 當 何以 答 之 ? 」 昭 曰 :「 先於 殿 前立 一大 鼎盛 , 貯油 數百斤 , 下用 炭燒 。 待 其油沸 , 可 選 身長 面大 武士 一千 人 , 各 執刀 在手 , 從 宮門 前直 排至 殿 上 , 卻喚 芝入 見 。 休等 此人 開 言 下 說詞 , 責以 酈食其 說齊 故事 , 效 此例 烹之 , 看其人 如何 對答 。」

權從 其言 , 遂 立油鼎 , 命 武士 立於 左右 , 各執 軍器 , 召 鄧芝入 。 芝整 衣冠 而入 。 行 至 宮門 前 , 只見 兩行 武士 , 威風凜凜 , 各持 鋼刀 、 大斧 、 長劍 、 短戟 , 直列 至殿 前 。 芝 曉 其意 , 並無 懼色 , 昂然 而行 。 至殿 前 , 又 見 鼎 鑊 內熱 油正沸 。 左右 武士 以 目視 之 , 芝 但 微微 而 笑 。 近臣 引至簾前 , 鄧芝 長揖不拜 。

權令 捲起 珠簾 , 大喝 曰 :「 何不 拜 ! 」 芝 昂然 而答 曰 :「 上 國 天使 , 不拜 小邦 之主 。」 權大怒 曰 :「 汝 不 自料 , 欲 掉 三寸之舌 , 效酈生 說 齊乎 ? 可速入 油鼎 ! 」 芝 大笑 曰 :「 人皆言 東吳 多賢 , 誰 想 懼 一 儒生 ! 」 權轉 怒 曰 :「 孤 何懼 爾 一 匹夫 耶 ? 」 芝 曰 :「 既不懼 鄧伯苗 , 何愁 來說 汝 等 也 ? 」 權曰 :「 爾欲為 諸葛亮 作 說客 , 來說 孤絕 魏向 蜀 , 是否 ? 」 芝 曰 :「 吾 乃 蜀中 一 儒生 , 特為 吳國 利害 而來 。 乃 設兵 陳 鼎 , 以拒 一使 , 何其 局量 之 不能 容物耶 ? 權聞言 惶愧 , 即 叱 退 武士 , 命芝 上 殿 , 賜 坐而問 曰 :「 吳 、 魏之 利害 若何 ? 願 先生 教 我 。」

芝 曰 :「 大王 欲 與 蜀講 和 , 還是 欲 與 魏講 和 ? 」 權曰 ;「 孤正 欲 與 蜀 主講 和 ; 但 恐蜀主 年輕 識 淺 , 不能 全始全終 耳 。」 芝 曰 :「 大王 乃命世 之 英豪 , 諸葛亮 亦 一時 之 俊傑 ; 蜀 有 山川 之險 , 吳有 三 江之固 : 若二國連 和 , 共為 脣齒 , 進則 可以 兼 吞 天下 , 退 則 可以 鼎足而立 。 今 大王 若委贄 稱臣 於 魏 , 魏必望 大王 朝覲 , 求 太子 以為 內侍 ; 如其 不 從 , 則 興兵 來攻 , 蜀 亦 順流 而 進取 , 如此 則 江南 之地 , 不 復 為 大王 有 矣 。 若 大王 以 愚言 為 不然 , 愚將 就 死於 大王 之前 , 以絕 說客 之名 也 。」

言 訖 , 撩衣 下殿 , 望油 鼎中 便 跳 。 權急 命止 之 , 請入 後 殿 , 以上 賓之禮 相待 。 權曰 :「 先生 之 言 , 正 合 孤意 。 孤今 欲 與 蜀 主連 和 , 先生 肯為 我 介紹 乎 ? 」 芝 曰 :「 適欲 烹 小臣 者 , 乃 大王 也 ; 今欲 使 小臣 者 , 亦 大王 也 ; 大王 猶自 狐疑 未定 , 安 能 取信於人 ? 」 權曰 :「 孤意 已決 , 先生 勿疑 。」

於是 吳王 留住 鄧芝 , 集多 官問 曰 :「 孤掌 江南 八十一 州 , 更 有 荊 、 楚之地 , 反 不如 西蜀 偏僻 之處 也 : 蜀 有 鄧芝 , 不辱 其主 ; 吳並 無 一人入 蜀 , 以達 孤意 。」 忽一人 出班奏 曰 :「 臣願 為 使 。」 眾視 之 , 乃 吳郡吳 人 : 姓張 , 名溫 , 字惠恕 , 現為 中郎將 。 權曰 : 「 恐卿 到 蜀 見 諸葛亮 , 不能 達 孤之情 。」 溫 曰 :「 孔明亦 人耳 , 臣何 畏彼哉 ? 」 權大喜 , 重賞 張溫 , 使同 鄧芝 入川 通 好 。

卻說 孔明自 鄧芝 去 後 , 奏 後主 曰 :「 鄧芝此 去 , 其事 必成 。 吳地 多賢 , 定 有人 來答 禮 。 陛下 當 禮貌 之 , 令彼回吳 , 以通盟 好 。 吳若通 和 , 魏必 不敢 加兵 於 蜀 矣 。 吳 、 魏寧 靖 , 臣 當征 南 , 平定 蠻方 , 然後 圖魏 。 魏削則 東吳 亦 不能 久存 , 可以 復 一統 之 基業 也 。 」 後主 然之 。

忽報 東吳 遣 張溫 與 鄧芝 入川 答禮 , 後主 聚 文武 於 丹墀 , 令 鄧芝 、 張溫入 。 溫自以 為 得志 , 昂然 上殿 , 見 後主 施禮 。 後主 賜錦墩 , 坐 於 殿 左 , 設御 宴待 之 。 後主 但 敬禮 而已 。 宴罷 , 百官 送張 溫到 館舍 。 次日 , 孔明 設宴 相待 。 孔明謂 張溫 曰 :「 先帝 在 日 , 與吳 不睦 , 今 已 晏駕 。 當今 主 上 : 深慕 吳王 , 欲 捐舊 忿 , 永 結盟 好 , 併力 破魏 。 望 大夫 善言 回奏 。」

張溫 領諾 。 酒至 半酣 , 張溫 喜笑 自若 , 頗 有 傲慢 之意 。 次日 , 後 主將 金帛 賜與 張溫 , 設宴 於 城南 郵亭 之上 , 命眾 官 相送 。 孔明 慇 懃 勸酒 。 正 飲酒 間 , 忽一人 乘醉 而入 , 昂 然 長揖 , 入席 就 坐 。 溫怪 之 , 乃問 孔明曰 :「 此 何人 也 ? 」 孔明答 曰 :「 姓 秦 , 名宓 , 字子 ★( 左來 又 力 , 音同 赤 ); 現為 益州 學士 。」 溫笑 曰 :「 名稱 學士 , 未知 胸中 曾學 事否 ? 宓 正色 而言 曰 :「 蜀中 三尺 小童 , 尚 皆 就學 , 何況 於 我 ? 」 溫 曰 :「 且說 公何 所學 ? 」 宓 對 曰 :「 上 至 天文 , 下 至 地理 , 三教九流 , 諸子百家 , 無所不通 ; 古今 興廢 , 聖 賢 經傳 , 無所 不覽 。」 溫笑 曰 :「 公既出 大言 , 請 即 以天 為問 。 天有 頭乎 ? 」 宓 曰 :「 有頭 。」 溫 曰 :「 頭在 何方 ? 」 宓 曰 :「 在 西方 。 《 詩 》 云 :『 乃眷 西顧 。 』 以此 推之 , 頭在 西方 也 。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耳乎 ? 」 宓答 曰 :「 天處 高 而 聽 卑 。 《 詩 》 云 ;『 鶴 鳴 於 九皋 , 聲聞 於 天 。 』 無耳何 能 聽 ? 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足乎 ? 」 宓 曰 ;「 有足 。 《 詩 》 云 :『 天步 艱難 。 』 無足何 能步 ? 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姓乎 ? 」 宓 曰 :「 豈得 無姓 ! 」 溫 曰 :「 何姓 ? 」 宓答 曰 :「 姓劉 。」 溫 曰 :「 何以 知之 ? 」 宓 曰 :「 天子 姓劉 , 以故 知之 。」 溫又問 曰 :「 日 生於 東乎 ? 」 宓 對 曰 :「 雖 生於 東 , 而 沒 於 西 。」

此時 秦宓 語言 清朗 , 答問 如流 , 滿座 皆驚 。 張溫 無語 。 宓乃問 曰 :「 先生 東吳 名士 , 既以 天事 下問 , 必能 深 明天 之理 。 昔 混沌 既分 , 陰陽 剖判 ; 輕清者 上浮 而 為 天 , 重濁 者 下 凝而為 地 ; 至 共工 氏 戰敗 , 頭觸 不周 山 , 天柱 折 , 地維 缺 ; 天傾 西北 , 地陷 東南 。 天 既 輕清 而 上浮 , 何以 傾其 西北 乎 ? 又 未知 輕清 之外 , 還有 何物 ? 願 先生 教 我 。」

張溫 無言可對 , 乃 避席 而謝 曰 :「 不意 蜀中 多出 俊傑 ! 恰聞 講論 , 使僕 頓開 芧 塞 。 」 孔明恐 溫 羞愧 , 故以 善言 解之 曰 :「 席間 問難 , 皆 戲談 耳 。 足下 深知 安邦定國 之道 , 何在 脣齒 之戲 哉 ? 」 溫 拜謝 。 孔明 又 令 鄧芝 入吳 答禮 , 就 與 張溫 同行 。 張 、 鄧二人 拜辭 孔明 , 望 東吳 而來 。

卻說 吳王 見 張溫入 蜀 未還 , 乃聚 文武 商議 。 忽 近臣 奏 曰 ;「 蜀 遣 鄧芝同 張溫入 國答 禮 。」 權召入 。 張溫 拜 於 殿 前 , 備稱 後主 、 孔明之 德 , 願求 永 結盟 好 , 特遣 鄧 尚書 又 來 答禮 。 權大喜 , 乃 設宴 待 之 。 權問 鄧芝 曰 :「 若吳 、 蜀二國 同心 滅魏 , 得 天下太平 , 二 主 分治 , 豈 不 樂乎 ? 」 芝答 曰 :「『 天無二日 , 民無二王 』。 如滅 魏 之後 , 未識 天命 所 歸 何人 。 但 為 君者 , 各修 其德 ; 為臣者 , 各盡其 忠 , 則 戰爭 方息 耳 。」 權 大笑 曰 :「 君 之誠款 , 乃 如是 耶 ! 」 遂 厚 贈 鄧芝 還蜀 。 自此 吳 、 蜀 通好 。 卻說 魏國 細作 人 探知 此事 , 火速 報入 中原 。 魏主曹 丕 聽知 , 大怒 曰 :「 吳 、 蜀連 和 , 必有 圖 中原 之意 也 。 不若 朕 先伐 之 。」 於是 大集 文武 , 商議 起兵 伐吳 。 此時 大司馬 曹仁 、 太尉賈 詡 已亡 。 侍中 辛 毗 出班奏 曰 :「 中原 之地 , 土闊民稀 , 而 欲 用兵 , 未見 其利 。 今日 之計 , 莫若 養兵 屯田 十 年 , 足食足兵 , 然後 用 之 , 則吳 、 蜀 方可 破 也 。」 丕 怒 曰 :「 此 迂儒 之論 也 ! 今吳 、 蜀 連和 , 早晚 必來 侵境 , 何暇 等待 十年 ? 」 即 傳旨 起兵 伐吳 。 司馬懿奏 曰 :「 吳有 長江 之 險 , 非船 莫渡 。 陛下 必 御駕親征 , 可 選 大小 戰船 , 從 蔡潁而入 淮 , 取壽春 , 至 廣陵 , 渡 江口 , 逕 取 南 徐 : 此為 上策 。」

丕 從 之 。 於是 日夜 併 工 , 造 龍舟 十隻 , 長 二十餘丈 , 可容 二千餘 人 ; 收拾 戰船 三千 餘隻 。 魏黃初 五年 秋 八月 , 會聚 大小 將士 , 令 曹真為 前部 , 張 遼 、 張 邰 、 文聘 、 徐晃 等 為 大將 先行 , 許褚 、 呂 虔為 中軍 護衛 , 曹休 為合 後 , 劉曄 、 蔣濟 為 參謀 。 前後 水陸 軍馬 三十餘萬 , 剋 日 起兵 。 封司馬懿 為 尚書 僕射 , 留在 許昌 。 凡 國政 大事 , 並皆聽 懿 決斷 。

不說 魏兵 起程 。 卻說 東吳 細作 探知 此事 , 報入 吳國 。 近臣 慌奏 吳王 曰 :「 今魏 王曹 丕 , 親自 乘駕 龍舟 , 提 水陸 大軍 三十餘萬 , 從 蔡潁出 淮 , 必取 廣陵 , 渡江 來 下 江南 , 甚 為 利害 。」 孫權 大驚 , 即 聚眾 文武 商議 。 顧雍 曰 :「 今主上 既 與 西蜀連 和 , 可 修書 與諸 葛 孔明 , 令 起兵 出 漢中 , 以分 其勢 ; 一面 遣 一 大將 , 屯兵 南 徐以 拒 之 。」 權曰 :「 非陸 伯言 不可 當 此 重任 。」 雍 曰 :「 陸伯言 鎮守 荊州 , 不可 輕動 。」 權曰 :「 孤非 不知 : 奈 眼前 無替 力之人 。」

言 未盡 , 一人 從班部 內 應聲 而出 曰 :「 臣 雖 不 才 , 願 統一 軍以 當魏兵 。 若 曹丕 親渡 大江 , 臣必 生擒 , 以獻 殿下 ; 若 不 渡江 , 亦 殺 魏兵 大半 , 令 魏兵 不敢 正視 東吳 。」 權視 之 , 乃 徐盛 也 。 權大喜 曰 :「 如得卿 守 江南一帶 , 孤何 憂 哉 ? 」 遂 封 徐盛為 安東 將軍 , 總鎮 都督 建業 、 南徐 軍馬 。 盛 謝恩 , 領命 而 退 ; 即 傳令 教眾 官軍 多置 器械 , 多設 旌旗 , 以為 守護 江岸 之計 。

忽一人 挺身 出 曰 :「 今日 大王 以 重任 委託 將軍 , 欲 破 魏兵 以 擒 曹丕 , 將軍 何不 早發 軍馬 渡江 , 於 淮南 之地 迎敵 ? 直待 曹丕 兵至 , 恐無 及 矣 。」 盛視 之 , 乃 吳王 姪 孫韶 也 。 韶字 公禮 , 官授 揚威 將軍 , 曾 在 廣陵 守禦 ; 年幼 負氣 , 極有 膽勇 。 盛 曰 :「 曹丕 勢大 , 更 有 名將 為 先鋒 , 不可 渡江 迎敵 。 待彼船 皆 集 於 北岸 , 吾 自有 計破 之 。」 韶 曰 :「 吾 手 下 自有 三千 軍馬 , 更 兼 深知 廣陵 路勢 , 吾 願 自去 江北 , 與 曹丕 決一死戰 。 如 不勝 , 甘當 軍令 。」

盛 不 從 。 韶堅 執要 去 。 盛 只是 不肯 , 韶 再三 要行 。 盛怒 曰 :「 汝 如此 不 聽 號令 , 吾 安能制 諸將乎 ? 」 叱 武士 推出 斬 之 。 刀斧手 擁孫韶出 轅門 之外 , 立起 皂旗 。 韶 部將 飛報 孫權 。 權聽知 , 急上 馬來 救 。 武士 恰待 行刑 , 孫權 早到 , 喝散 刀斧手 , 救 了 孫韶 , 韶哭 奏 曰 :「 臣 往年 在 廣陵 , 深知 地理 ; 不 就 那裏 與 曹丕 廝殺 , 直待 他 下 了 長江 , 東吳 指 日 休 矣 ! 權 逕 入營 來 。 徐盛 迎接 入帳 , 奏 曰 :「 大王 命臣 為 都督 , 提兵 拒魏 ; 今 揚威 將軍 孫 韶 , 不 遵 軍法 , 違令 當斬 , 大王 何故 赦 之 ? 」 權曰 :「 韶倚 血氣 之壯 , 誤犯 軍法 , 萬希 寬恕 。」 盛 曰 :「 法非臣 所立 , 亦非 大王 所 立 , 乃 國家 之典 刑 也 。 若以 親而免 之 , 何以 令眾乎 ? 」 權曰 :「 韶 犯法 本應任 將軍 處治 ; 奈此子 雖本姓 俞氏 , 然孤兄 甚愛之 , 賜姓 孫 。 於 孤 頗 有 勞績 , 今若 殺 之 , 負兄義矣 。」 盛 曰 :「 且 看 大王 之 面 , 寄下 死罪 。」 權令 孫韶 拜謝 。 韶 不肯 拜 , 厲聲 而言 曰 :「 據吾之見 , 只是 引軍破 曹丕 ! 便 死 也 不服 你 的 見識 ! 」 徐盛 變色 。 權叱 退 孫韶 , 謂 徐盛 曰 :「 便 無 此子 , 何損 於吳 ? 今後 勿 再 用 之 。」 言 訖 自回 。 是夜 人報 徐盛 , 說 孫韶引 本部 三千 精兵 , 潛地 過江 去 了 。 盛恐 有失 , 於 吳王 面上 不 好看 , 乃喚 丁奉 授以 密計 , 引 三千 兵 渡江 接應 。

卻說 魏王 駕 龍舟 至 廣陵 , 前部 曹真 已 領兵 列於 大江 之岸 。 曹丕問 曰 :「 江岸 有 多少 兵 ? 」 真 曰 :「 隔岸 遠望 , 並 不見 一人 , 亦 無 旌旗 營寨 。」 丕 曰 :「 此必 詭計 也 。 朕 自 往觀 其 虛實 。」 於是 大開 江道 , 放 龍舟 直至 大江 , 泊 於 江岸 。 船上 建 龍鳳 日月 五色 旌旗 , 鑾儀 簇擁 , 光耀 射目 。 曹丕 端坐 舟中 , 遙望 江南 , 不見 一人 , 回顧 劉曄 、 蔣濟 曰 :「 可 渡江 否 ? 」 曄 曰 :「 兵法 實實 虛虛 。 彼見 大軍 至 , 如何 不 作 整備 ? 陛下 未 可 造次 。 且 待 三五日 , 看其 動靜 , 然 後發 先鋒 渡江 以探 之 。」 丕 曰 :「 卿 言正合 朕 意 。」 是 日天 晚 , 宿 於 江中 。 當夜 月 黑 。 軍士 皆執 燈火 , 明耀 天地 , 恰如 白晝 。 遙望 江南 , 並 不見 半 點兒 火光 。 丕 問 左右 曰 :「 此 何故 也 ? 」 近臣 奏 曰 :「 想聞 陛下 天兵 來到 , 故 望風逃竄 耳 。」 丕 暗笑 。 及至 天曉 , 大霧 迷漫 , 對面 不見 。 須臾 風起 , 霧 散雲收 , 望見 江南一帶 皆 是 連城 ; 城樓 上 鎗 刀耀日 , 遍城 盡 插 旌旗 號帶 。 頃刻 數次 人來 報 :「 南徐 沿江 一帶 , 直至 石頭城 : 一連 數百里 , 城郭 舟車 , 連綿不絕 , 一夜 成就 。」 曹丕大 驚 。 原來 徐盛束 縛 蘆葦 為 人 , 盡穿 青衣 , 執 旌旗 , 立於 假城 疑樓 之上 。 魏兵見 城上 許多 人馬 , 如何 不膽 寒 ? 丕 歎 曰 :「 魏 雖 有 武士 千群 , 無所用之 。 江南 人物 , 未 可圖 也 ! 」 正 驚訝 間 , 忽 然 狂風 大作 , 白浪滔天 , 江水 濺 濕 龍袍 , 大船 將覆 。 曹真慌令 文聘撐 小舟 急來 救駕 。 龍 舟上 人 站立 不住 。 文聘 跳 上 龍舟 , 負丕下 得 小舟 , 奔入 河港 。 忽 流星 馬 報道 :「 趙雲引 兵出 陽平關 , 逕 取 長安 。」 丕 聽 得 , 大驚失色 , 便 教收 軍 。 眾軍 各自 奔走 。 背後 吳兵 追 至 。 丕 傳旨 教盡棄 御用 之物 而 走 。 龍舟 將次 入淮 , 忽然 鼓角齊鳴 , 喊聲 大 震 , 刺斜 裏 一 彪 軍 殺 到 ; 為首 大將 , 乃孫韶 也 。 魏兵 不能 抵當 , 折其 大半 , 渰 死者 無數 。

諸將 奮力 救出 魏主 。 魏主渡 淮河 , 行 不 三十里 , 淮河 中 一帶 蘆葦 , 預灌 魚油 , 盡 皆 火著 ; 順風 而 下 , 風勢 甚急 ; 火 燄 漫 空 , 截住 龍舟 。 丕 大驚 , 急下 小船 。 傍岸 時 , 龍舟 上 早已 火著 。 丕 慌忙 上馬 , 岸上 一彪 軍殺 來 , 為首 大將 , 乃丁奉 也 。 張遼急 拍 馬來 迎 , 被 奉 一箭 射中 其腰 , 卻 得 徐晃救 了 , 同保 魏主 而 走 ; 折 軍 無數 。 背後 孫韶 、 丁奉 奪得 馬 匹 、 車仗 、 船隻 、 器械 , 不計其數 。 魏兵 大敗 而 回 。 吳將 徐盛 , 全獲 大功 。 吳王 重加賞 賜 。 張 遼 回到 許昌 , 箭 瘡 迸裂 而亡 。 曹丕 厚葬 之 , 不在話下 。

卻說 趙雲 弔 兵 殺出 陽平關 之次 , 忽報 丞相 有 文書 到 , 說 益州 耆帥 雍 闓 結連 蠻 王孟獲 , 起 十萬 蠻兵 侵掠 四郡 ; 因此 宣 雲 回車 , 令 馬超 堅守 陽平關 , 丞相 欲 自 南征 , 趙雲 乃急 收兵 而 回 。 此時 孔明 在 成都 整飭 軍馬 , 親自 南征 。 正是 : 方見 東吳 敵 北魏 , 又 看 西蜀戰 南蠻 。 未知 勝負 如何 , 且 看 下回分解 。

Learn languages from TV shows, movies, news, articles and more! Try LingQ for FREE

第八十六回 :難 張溫 秦宓 逞 天辯 ,破 曹丕 徐盛用 火攻

卻說 東吳 陸遜 自退 魏兵之 後 , 吳王 拜遜 為 輔國 將軍 江陵 侯 , 領 荊州 牧 ; 自此 軍權 皆 歸於 遜 。 張昭 、 顧雍 啟奏 吳王 , 請 自 改元 。 權從 之 , 遂 改為 黃 武 元年 。 忽報 魏主 遣使 至 , 權召入 。 使命 陳說 :「 蜀 前 使 人求 於 魏 , 魏 一時 不明 , 故 發兵 應 之 ; 今 已大悔 , 欲 起 四路 兵 取川 , 東吳 可來 接應 。 若得 蜀 土 , 各分 一半 。」

權聞言 , 不能 決 , 乃問 於 張昭 、 顧雍 等 。 昭 曰 :「 陸伯言 極有 高見 , 可問 之 。」 權 即 召陸遜 至 。 遜至 , 奏 曰 :「 曹丕 坐鎮 中原 , 急 不 可圖 ; 今若 不 從 , 必為 讎 矣 。 臣料 魏 與 吳皆無 諸葛亮 之 敵手 。 今且 勉強 應允 , 整軍 預備 , 只 探聽 四路 如何 。 若 四路 兵勝 , 川 中 危急 , 諸葛亮 首尾 不能 救 , 主上則 發兵 以應 之 , 先取 成都 , 此為 上策 ; 如 四路 兵敗 , 別作 商議 。」

權從 之 , 乃謂 魏使 曰 :「 軍需 未辦 , 擇日 便當 起程 。」 使者 拜辭 而 去 。 權 令人 探得 西番 兵出 西平 關 , 見 了 馬超 , 不戰 自退 ; 南蠻 孟獲 起兵 攻四郡 , 皆 被 魏 延用 疑兵 計 殺退 回洞 去 了 ; 上庸 孟達兵 至 半路 , 忽然 染病 不能 行 ; 曹真兵 出 陽平關 , 趙子龍 拒住 各處 險 道 , 果然 一將 守關 , 萬夫莫開 —-。 曹真 屯兵 於 斜谷 道 , 不能 取勝 而 回 。

孫權知 了 此信 , 乃謂 文武 曰 :「 陸伯言 真 神算 也 。 孤若 妄動 , 又 結怨 於 西 蜀 矣 。」 忽報 西蜀遣 鄧芝 到 。 張昭 曰 :「 此 又 是 諸葛亮 退兵之計 , 遣 鄧芝 為 說客 也 。」 權曰 「 當 何以 答 之 ? 」 昭 曰 :「 先於 殿 前立 一大 鼎盛 , 貯油 數百斤 , 下用 炭燒 。 待 其油沸 , 可 選 身長 面大 武士 一千 人 , 各 執刀 在手 , 從 宮門 前直 排至 殿 上 , 卻喚 芝入 見 。 休等 此人 開 言 下 說詞 , 責以 酈食其 說齊 故事 , 效 此例 烹之 , 看其人 如何 對答 。」

權從 其言 , 遂 立油鼎 , 命 武士 立於 左右 , 各執 軍器 , 召 鄧芝入 。 芝整 衣冠 而入 。 行 至 宮門 前 , 只見 兩行 武士 , 威風凜凜 , 各持 鋼刀 、 大斧 、 長劍 、 短戟 , 直列 至殿 前 。 芝 曉 其意 , 並無 懼色 , 昂然 而行 。 至殿 前 , 又 見 鼎 鑊 內熱 油正沸 。 左右 武士 以 目視 之 , 芝 但 微微 而 笑 。 近臣 引至簾前 , 鄧芝 長揖不拜 。

權令 捲起 珠簾 , 大喝 曰 :「 何不 拜 ! 」 芝 昂然 而答 曰 :「 上 國 天使 , 不拜 小邦 之主 。」 權大怒 曰 :「 汝 不 自料 , 欲 掉 三寸之舌 , 效酈生 說 齊乎 ? 可速入 油鼎 ! 」 芝 大笑 曰 :「 人皆言 東吳 多賢 , 誰 想 懼 一 儒生 ! 」 權轉 怒 曰 :「 孤 何懼 爾 一 匹夫 耶 ? 」 芝 曰 :「 既不懼 鄧伯苗 , 何愁 來說 汝 等 也 ? 」 權曰 :「 爾欲為 諸葛亮 作 說客 , 來說 孤絕 魏向 蜀 , 是否 ? 」 芝 曰 :「 吾 乃 蜀中 一 儒生 , 特為 吳國 利害 而來 。 乃 設兵 陳 鼎 , 以拒 一使 , 何其 局量 之 不能 容物耶 ? 權聞言 惶愧 , 即 叱 退 武士 , 命芝 上 殿 , 賜 坐而問 曰 :「 吳 、 魏之 利害 若何 ? 願 先生 教 我 。」

芝 曰 :「 大王 欲 與 蜀講 和 , 還是 欲 與 魏講 和 ? 」 權曰 ;「 孤正 欲 與 蜀 主講 和 ; 但 恐蜀主 年輕 識 淺 , 不能 全始全終 耳 。」 芝 曰 :「 大王 乃命世 之 英豪 , 諸葛亮 亦 一時 之 俊傑 ; 蜀 有 山川 之險 , 吳有 三 江之固 : 若二國連 和 , 共為 脣齒 , 進則 可以 兼 吞 天下 , 退 則 可以 鼎足而立 。 今 大王 若委贄 稱臣 於 魏 , 魏必望 大王 朝覲 , 求 太子 以為 內侍 ; 如其 不 從 , 則 興兵 來攻 , 蜀 亦 順流 而 進取 , 如此 則 江南 之地 , 不 復 為 大王 有 矣 。 若 大王 以 愚言 為 不然 , 愚將 就 死於 大王 之前 , 以絕 說客 之名 也 。」

言 訖 , 撩衣 下殿 , 望油 鼎中 便 跳 。 權急 命止 之 , 請入 後 殿 , 以上 賓之禮 相待 。 權曰 :「 先生 之 言 , 正 合 孤意 。 孤今 欲 與 蜀 主連 和 , 先生 肯為 我 介紹 乎 ? 」 芝 曰 :「 適欲 烹 小臣 者 , 乃 大王 也 ; 今欲 使 小臣 者 , 亦 大王 也 ; 大王 猶自 狐疑 未定 , 安 能 取信於人 ? 」 權曰 :「 孤意 已決 , 先生 勿疑 。」

於是 吳王 留住 鄧芝 , 集多 官問 曰 :「 孤掌 江南 八十一 州 , 更 有 荊 、 楚之地 , 反 不如 西蜀 偏僻 之處 也 : 蜀 有 鄧芝 , 不辱 其主 ; 吳並 無 一人入 蜀 , 以達 孤意 。」 忽一人 出班奏 曰 :「 臣願 為 使 。」 眾視 之 , 乃 吳郡吳 人 : 姓張 , 名溫 , 字惠恕 , 現為 中郎將 。 權曰 : 「 恐卿 到 蜀 見 諸葛亮 , 不能 達 孤之情 。」 溫 曰 :「 孔明亦 人耳 , 臣何 畏彼哉 ? 」 權大喜 , 重賞 張溫 , 使同 鄧芝 入川 通 好 。

卻說 孔明自 鄧芝 去 後 , 奏 後主 曰 :「 鄧芝此 去 , 其事 必成 。 吳地 多賢 , 定 有人 來答 禮 。 陛下 當 禮貌 之 , 令彼回吳 , 以通盟 好 。 吳若通 和 , 魏必 不敢 加兵 於 蜀 矣 。 吳 、 魏寧 靖 , 臣 當征 南 , 平定 蠻方 , 然後 圖魏 。 魏削則 東吳 亦 不能 久存 , 可以 復 一統 之 基業 也 。 」 後主 然之 。

忽報 東吳 遣 張溫 與 鄧芝 入川 答禮 , 後主 聚 文武 於 丹墀 , 令 鄧芝 、 張溫入 。 溫自以 為 得志 , 昂然 上殿 , 見 後主 施禮 。 後主 賜錦墩 , 坐 於 殿 左 , 設御 宴待 之 。 後主 但 敬禮 而已 。 宴罷 , 百官 送張 溫到 館舍 。 次日 , 孔明 設宴 相待 。 孔明謂 張溫 曰 :「 先帝 在 日 , 與吳 不睦 , 今 已 晏駕 。 當今 主 上 : 深慕 吳王 , 欲 捐舊 忿 , 永 結盟 好 , 併力 破魏 。 望 大夫 善言 回奏 。」

張溫 領諾 。 酒至 半酣 , 張溫 喜笑 自若 , 頗 有 傲慢 之意 。 次日 , 後 主將 金帛 賜與 張溫 , 設宴 於 城南 郵亭 之上 , 命眾 官 相送 。 孔明 慇 懃 勸酒 。 正 飲酒 間 , 忽一人 乘醉 而入 , 昂 然 長揖 , 入席 就 坐 。 溫怪 之 , 乃問 孔明曰 :「 此 何人 也 ? 」 孔明答 曰 :「 姓 秦 , 名宓 , 字子 ★( 左來 又 力 , 音同 赤 ); 現為 益州 學士 。」 溫笑 曰 :「 名稱 學士 , 未知 胸中 曾學 事否 ? 宓 正色 而言 曰 :「 蜀中 三尺 小童 , 尚 皆 就學 , 何況 於 我 ? 」 溫 曰 :「 且說 公何 所學 ? 」 宓 對 曰 :「 上 至 天文 , 下 至 地理 , 三教九流 , 諸子百家 , 無所不通 ; 古今 興廢 , 聖 賢 經傳 , 無所 不覽 。」 溫笑 曰 :「 公既出 大言 , 請 即 以天 為問 。 天有 頭乎 ? 」 宓 曰 :「 有頭 。」 溫 曰 :「 頭在 何方 ? 」 宓 曰 :「 在 西方 。 《 詩 》 云 :『 乃眷 西顧 。 』 以此 推之 , 頭在 西方 也 。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耳乎 ? 」 宓答 曰 :「 天處 高 而 聽 卑 。 《 詩 》 云 ;『 鶴 鳴 於 九皋 , 聲聞 於 天 。 』 無耳何 能 聽 ? 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足乎 ? 」 宓 曰 ;「 有足 。 《 詩 》 云 :『 天步 艱難 。 』 無足何 能步 ? 」 溫又問 :「 天有 姓乎 ? 」 宓 曰 :「 豈得 無姓 ! 」 溫 曰 :「 何姓 ? 」 宓答 曰 :「 姓劉 。」 溫 曰 :「 何以 知之 ? 」 宓 曰 :「 天子 姓劉 , 以故 知之 。」 溫又問 曰 :「 日 生於 東乎 ? 」 宓 對 曰 :「 雖 生於 東 , 而 沒 於 西 。」

此時 秦宓 語言 清朗 , 答問 如流 , 滿座 皆驚 。 張溫 無語 。 宓乃問 曰 :「 先生 東吳 名士 , 既以 天事 下問 , 必能 深 明天 之理 。 昔 混沌 既分 , 陰陽 剖判 ; 輕清者 上浮 而 為 天 , 重濁 者 下 凝而為 地 ; 至 共工 氏 戰敗 , 頭觸 不周 山 , 天柱 折 , 地維 缺 ; 天傾 西北 , 地陷 東南 。 天 既 輕清 而 上浮 , 何以 傾其 西北 乎 ? 又 未知 輕清 之外 , 還有 何物 ? 願 先生 教 我 。」

張溫 無言可對 , 乃 避席 而謝 曰 :「 不意 蜀中 多出 俊傑 ! 恰聞 講論 , 使僕 頓開 芧 塞 。 」 孔明恐 溫 羞愧 , 故以 善言 解之 曰 :「 席間 問難 , 皆 戲談 耳 。 足下 深知 安邦定國 之道 , 何在 脣齒 之戲 哉 ? 」 溫 拜謝 。 孔明 又 令 鄧芝 入吳 答禮 , 就 與 張溫 同行 。 張 、 鄧二人 拜辭 孔明 , 望 東吳 而來 。

卻說 吳王 見 張溫入 蜀 未還 , 乃聚 文武 商議 。 忽 近臣 奏 曰 ;「 蜀 遣 鄧芝同 張溫入 國答 禮 。」 權召入 。 張溫 拜 於 殿 前 , 備稱 後主 、 孔明之 德 , 願求 永 結盟 好 , 特遣 鄧 尚書 又 來 答禮 。 權大喜 , 乃 設宴 待 之 。 權問 鄧芝 曰 :「 若吳 、 蜀二國 同心 滅魏 , 得 天下太平 , 二 主 分治 , 豈 不 樂乎 ? 」 芝答 曰 :「『 天無二日 , 民無二王 』。 如滅 魏 之後 , 未識 天命 所 歸 何人 。 但 為 君者 , 各修 其德 ; 為臣者 , 各盡其 忠 , 則 戰爭 方息 耳 。」 權 大笑 曰 :「 君 之誠款 , 乃 如是 耶 ! 」 遂 厚 贈 鄧芝 還蜀 。 自此 吳 、 蜀 通好 。 卻說 魏國 細作 人 探知 此事 , 火速 報入 中原 。 魏主曹 丕 聽知 , 大怒 曰 :「 吳 、 蜀連 和 , 必有 圖 中原 之意 也 。 不若 朕 先伐 之 。」 於是 大集 文武 , 商議 起兵 伐吳 。 此時 大司馬 曹仁 、 太尉賈 詡 已亡 。 侍中 辛 毗 出班奏 曰 :「 中原 之地 , 土闊民稀 , 而 欲 用兵 , 未見 其利 。 今日 之計 , 莫若 養兵 屯田 十 年 , 足食足兵 , 然後 用 之 , 則吳 、 蜀 方可 破 也 。」 丕 怒 曰 :「 此 迂儒 之論 也 ! 今吳 、 蜀 連和 , 早晚 必來 侵境 , 何暇 等待 十年 ? 」 即 傳旨 起兵 伐吳 。 司馬懿奏 曰 :「 吳有 長江 之 險 , 非船 莫渡 。 陛下 必 御駕親征 , 可 選 大小 戰船 , 從 蔡潁而入 淮 , 取壽春 , 至 廣陵 , 渡 江口 , 逕 取 南 徐 : 此為 上策 。」

丕 從 之 。 於是 日夜 併 工 , 造 龍舟 十隻 , 長 二十餘丈 , 可容 二千餘 人 ; 收拾 戰船 三千 餘隻 。 魏黃初 五年 秋 八月 , 會聚 大小 將士 , 令 曹真為 前部 , 張 遼 、 張 邰 、 文聘 、 徐晃 等 為 大將 先行 , 許褚 、 呂 虔為 中軍 護衛 , 曹休 為合 後 , 劉曄 、 蔣濟 為 參謀 。 前後 水陸 軍馬 三十餘萬 , 剋 日 起兵 。 封司馬懿 為 尚書 僕射 , 留在 許昌 。 凡 國政 大事 , 並皆聽 懿 決斷 。

不說 魏兵 起程 。 卻說 東吳 細作 探知 此事 , 報入 吳國 。 近臣 慌奏 吳王 曰 :「 今魏 王曹 丕 , 親自 乘駕 龍舟 , 提 水陸 大軍 三十餘萬 , 從 蔡潁出 淮 , 必取 廣陵 , 渡江 來 下 江南 , 甚 為 利害 。」 孫權 大驚 , 即 聚眾 文武 商議 。 顧雍 曰 :「 今主上 既 與 西蜀連 和 , 可 修書 與諸 葛 孔明 , 令 起兵 出 漢中 , 以分 其勢 ; 一面 遣 一 大將 , 屯兵 南 徐以 拒 之 。」 權曰 :「 非陸 伯言 不可 當 此 重任 。」 雍 曰 :「 陸伯言 鎮守 荊州 , 不可 輕動 。」 權曰 :「 孤非 不知 : 奈 眼前 無替 力之人 。」

言 未盡 , 一人 從班部 內 應聲 而出 曰 :「 臣 雖 不 才 , 願 統一 軍以 當魏兵 。 若 曹丕 親渡 大江 , 臣必 生擒 , 以獻 殿下 ; 若 不 渡江 , 亦 殺 魏兵 大半 , 令 魏兵 不敢 正視 東吳 。」 權視 之 , 乃 徐盛 也 。 權大喜 曰 :「 如得卿 守 江南一帶 , 孤何 憂 哉 ? 」 遂 封 徐盛為 安東 將軍 , 總鎮 都督 建業 、 南徐 軍馬 。 盛 謝恩 , 領命 而 退 ; 即 傳令 教眾 官軍 多置 器械 , 多設 旌旗 , 以為 守護 江岸 之計 。

忽一人 挺身 出 曰 :「 今日 大王 以 重任 委託 將軍 , 欲 破 魏兵 以 擒 曹丕 , 將軍 何不 早發 軍馬 渡江 , 於 淮南 之地 迎敵 ? 直待 曹丕 兵至 , 恐無 及 矣 。」 盛視 之 , 乃 吳王 姪 孫韶 也 。 韶字 公禮 , 官授 揚威 將軍 , 曾 在 廣陵 守禦 ; 年幼 負氣 , 極有 膽勇 。 盛 曰 :「 曹丕 勢大 , 更 有 名將 為 先鋒 , 不可 渡江 迎敵 。 待彼船 皆 集 於 北岸 , 吾 自有 計破 之 。」 韶 曰 :「 吾 手 下 自有 三千 軍馬 , 更 兼 深知 廣陵 路勢 , 吾 願 自去 江北 , 與 曹丕 決一死戰 。 如 不勝 , 甘當 軍令 。」

盛 不 從 。 韶堅 執要 去 。 盛 只是 不肯 , 韶 再三 要行 。 盛怒 曰 :「 汝 如此 不 聽 號令 , 吾 安能制 諸將乎 ? 」 叱 武士 推出 斬 之 。 刀斧手 擁孫韶出 轅門 之外 , 立起 皂旗 。 韶 部將 飛報 孫權 。 權聽知 , 急上 馬來 救 。 武士 恰待 行刑 , 孫權 早到 , 喝散 刀斧手 , 救 了 孫韶 , 韶哭 奏 曰 :「 臣 往年 在 廣陵 , 深知 地理 ; 不 就 那裏 與 曹丕 廝殺 , 直待 他 下 了 長江 , 東吳 指 日 休 矣 ! 權 逕 入營 來 。 徐盛 迎接 入帳 , 奏 曰 :「 大王 命臣 為 都督 , 提兵 拒魏 ; 今 揚威 將軍 孫 韶 , 不 遵 軍法 , 違令 當斬 , 大王 何故 赦 之 ? 」 權曰 :「 韶倚 血氣 之壯 , 誤犯 軍法 , 萬希 寬恕 。」 盛 曰 :「 法非臣 所立 , 亦非 大王 所 立 , 乃 國家 之典 刑 也 。 若以 親而免 之 , 何以 令眾乎 ? 」 權曰 :「 韶 犯法 本應任 將軍 處治 ; 奈此子 雖本姓 俞氏 , 然孤兄 甚愛之 , 賜姓 孫 。 於 孤 頗 有 勞績 , 今若 殺 之 , 負兄義矣 。」 盛 曰 :「 且 看 大王 之 面 , 寄下 死罪 。」 權令 孫韶 拜謝 。 韶 不肯 拜 , 厲聲 而言 曰 :「 據吾之見 , 只是 引軍破 曹丕 ! 便 死 也 不服 你 的 見識 ! 」 徐盛 變色 。 權叱 退 孫韶 , 謂 徐盛 曰 :「 便 無 此子 , 何損 於吳 ? 今後 勿 再 用 之 。」 言 訖 自回 。 是夜 人報 徐盛 , 說 孫韶引 本部 三千 精兵 , 潛地 過江 去 了 。 盛恐 有失 , 於 吳王 面上 不 好看 , 乃喚 丁奉 授以 密計 , 引 三千 兵 渡江 接應 。

卻說 魏王 駕 龍舟 至 廣陵 , 前部 曹真 已 領兵 列於 大江 之岸 。 曹丕問 曰 :「 江岸 有 多少 兵 ? 」 真 曰 :「 隔岸 遠望 , 並 不見 一人 , 亦 無 旌旗 營寨 。」 丕 曰 :「 此必 詭計 也 。 朕 自 往觀 其 虛實 。」 於是 大開 江道 , 放 龍舟 直至 大江 , 泊 於 江岸 。 船上 建 龍鳳 日月 五色 旌旗 , 鑾儀 簇擁 , 光耀 射目 。 曹丕 端坐 舟中 , 遙望 江南 , 不見 一人 , 回顧 劉曄 、 蔣濟 曰 :「 可 渡江 否 ? 」 曄 曰 :「 兵法 實實 虛虛 。 彼見 大軍 至 , 如何 不 作 整備 ? 陛下 未 可 造次 。 且 待 三五日 , 看其 動靜 , 然 後發 先鋒 渡江 以探 之 。」 丕 曰 :「 卿 言正合 朕 意 。」 是 日天 晚 , 宿 於 江中 。 當夜 月 黑 。 軍士 皆執 燈火 , 明耀 天地 , 恰如 白晝 。 遙望 江南 , 並 不見 半 點兒 火光 。 丕 問 左右 曰 :「 此 何故 也 ? 」 近臣 奏 曰 :「 想聞 陛下 天兵 來到 , 故 望風逃竄 耳 。」 丕 暗笑 。 及至 天曉 , 大霧 迷漫 , 對面 不見 。 須臾 風起 , 霧 散雲收 , 望見 江南一帶 皆 是 連城 ; 城樓 上 鎗 刀耀日 , 遍城 盡 插 旌旗 號帶 。 頃刻 數次 人來 報 :「 南徐 沿江 一帶 , 直至 石頭城 : 一連 數百里 , 城郭 舟車 , 連綿不絕 , 一夜 成就 。」 曹丕大 驚 。 原來 徐盛束 縛 蘆葦 為 人 , 盡穿 青衣 , 執 旌旗 , 立於 假城 疑樓 之上 。 魏兵見 城上 許多 人馬 , 如何 不膽 寒 ? 丕 歎 曰 :「 魏 雖 有 武士 千群 , 無所用之 。 江南 人物 , 未 可圖 也 ! 」 正 驚訝 間 , 忽 然 狂風 大作 , 白浪滔天 , 江水 濺 濕 龍袍 , 大船 將覆 。 曹真慌令 文聘撐 小舟 急來 救駕 。 龍 舟上 人 站立 不住 。 文聘 跳 上 龍舟 , 負丕下 得 小舟 , 奔入 河港 。 忽 流星 馬 報道 :「 趙雲引 兵出 陽平關 , 逕 取 長安 。」 丕 聽 得 , 大驚失色 , 便 教收 軍 。 眾軍 各自 奔走 。 背後 吳兵 追 至 。 丕 傳旨 教盡棄 御用 之物 而 走 。 龍舟 將次 入淮 , 忽然 鼓角齊鳴 , 喊聲 大 震 , 刺斜 裏 一 彪 軍 殺 到 ; 為首 大將 , 乃孫韶 也 。 魏兵 不能 抵當 , 折其 大半 , 渰 死者 無數 。

諸將 奮力 救出 魏主 。 魏主渡 淮河 , 行 不 三十里 , 淮河 中 一帶 蘆葦 , 預灌 魚油 , 盡 皆 火著 ; 順風 而 下 , 風勢 甚急 ; 火 燄 漫 空 , 截住 龍舟 。 丕 大驚 , 急下 小船 。 傍岸 時 , 龍舟 上 早已 火著 。 丕 慌忙 上馬 , 岸上 一彪 軍殺 來 , 為首 大將 , 乃丁奉 也 。 張遼急 拍 馬來 迎 , 被 奉 一箭 射中 其腰 , 卻 得 徐晃救 了 , 同保 魏主 而 走 ; 折 軍 無數 。 背後 孫韶 、 丁奉 奪得 馬 匹 、 車仗 、 船隻 、 器械 , 不計其數 。 魏兵 大敗 而 回 。 吳將 徐盛 , 全獲 大功 。 吳王 重加賞 賜 。 張 遼 回到 許昌 , 箭 瘡 迸裂 而亡 。 曹丕 厚葬 之 , 不在話下 。

卻說 趙雲 弔 兵 殺出 陽平關 之次 , 忽報 丞相 有 文書 到 , 說 益州 耆帥 雍 闓 結連 蠻 王孟獲 , 起 十萬 蠻兵 侵掠 四郡 ; 因此 宣 雲 回車 , 令 馬超 堅守 陽平關 , 丞相 欲 自 南征 , 趙雲 乃急 收兵 而 回 。 此時 孔明 在 成都 整飭 軍馬 , 親自 南征 。 正是 : 方見 東吳 敵 北魏 , 又 看 西蜀戰 南蠻 。 未知 勝負 如何 , 且 看 下回分解 。